好吊妞这里只有精品_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应用_亚洲区一二三四区2021_色多多污污下载

 

中醫內科學簡述

中醫內科學部分中醫執業醫師考試中的重點,占考試總分值13%左右,是中醫臨床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廣泛。

 

常見問題

1、合理分配時間

先預習 講義 教材,授課內容為精華部分,聽課后梳理知識點,加深記憶;通過做習題,掌握出題思路。

2、如何學習中醫內科學 ,積累記憶,理解記憶。

 

感冒

 

細目一:概述

一、感冒的概念及源流

1.感冒的概念

感冒是感受觸冒風邪而導致的常見外感疾病,病情輕者多為感受當令之氣,稱為傷風、冒風、冒寒;病情重者多為感受非時之邪,稱為重傷風。在一個時期內廣泛流行、證候相類似者,稱為時行感冒。臨床表現以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脈浮為其特征。

2.感冒的源流

早在《內經》即已有外感風邪引起感冒的論述,如《素問·骨空論》說:風者百病之始也,……風從外人,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

1.漢代張仲景《傷寒論》論述太陽病時,以桂枝湯治表虛證,以麻黃湯治表實證,提示感冒風寒有輕重的不同,這為感冒的辨證治療奠定了基礎。

2.感冒病名則出自北宋《仁齋直指方》。

3.·朱丹溪《丹溪心法》提出本病病位在肺,治療應分立辛溫、辛涼兩大法則。

明清對虛人感冒也有進一步的認識,提出扶正達邪的治療原則。至清代,隨著溫熱病學說的興起與發展,不少醫家逐漸認識到本病之發生與感受時行之氣相關。

二、感冒與西醫病名的關系《略》

凡普通感冒(傷風)、流行性感冒(時行感冒)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而表現感冒證候者,皆可參照本篇內容進行辨證論治。

細目二:病因病機

一、感冒的常見病因

外因為六淫、時行病毒侵入人體,以風邪為主,可兼寒熱暑濕等。與體質不強,或生活起居不當等有關。

二、感冒的病機及轉化

感冒的病位在肺衛;基本病機為六淫入侵,衛表不和,肺氣失宣。因病邪在外、在表,故尤以衛表不和為主。病理性質屬表實證,但有寒熱之分。若感受風寒濕邪,則皮毛閉塞,邪郁于肺,肺氣失宣;感受風熱暑燥,則皮毛疏泄不暢,邪熱犯肺,肺失清肅。如感受時行病毒則病情多重,甚或有變生他病者。在病程中且可見寒與熱的轉化或錯雜。

 

細目三:診斷和類證鑒別

 

一、感冒的診斷要點《略》

1.初起以衛表及鼻咽癥狀為主,可見惡風或惡寒、鼻塞、流涕、多嚏、咽癢、咽痛、周身酸楚不適等,或有發熱。由于風邪兼夾病邪的不同,還可見胸悶、惡心、脘痞、納呆、便溏、咽干、少痰等癥。

2.時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時期發病人數劇增,且病證相似,多突然起病,惡寒、發熱(多為高熱)、周身酸痛、疲乏無力,病情一般較普通感冒為重。

3.病程一般37日,普通感冒一般不傳變,時行感冒少數可傳變入里,變生他病。

4.四季皆可發病,而以冬、春兩季為多。

二、感冒與時行感冒的鑒別

普通感冒病情較輕,全身癥狀不重,少有傳變。在氣候變化時發病率可以升高,但無明顯流行特點。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發熱不退或反見加重,應考慮感冒繼發他病,傳變入里。時行感冒病情較重,發病急,全身癥狀顯著,可以發生傳變,化熱入里,繼發或合并他病,具有廣泛的傳染、流行性。

三、感冒與風溫病早期的鑒別

風溫初起,與風熱感冒之證相似,但風溫病勢急驟,寒戰發熱甚至高熱,汗出后熱雖暫降,但脈數不靜,身熱旋即復起,咳嗽胸痛,頭痛較劇,甚至出現神志昏迷、驚厥、譫妄等傳變入里的證候。感冒發熱一般不高或不發熱,病勢輕,不傳變,服解表藥后,多能汗出脈靜身涼,病程短,預后良好。

 

 細目四:辨證論治 (重中之重)

一、感冒的辨證要點

本病邪在肺衛,辨證屬表實證,但應根據證情,區別風寒、風熱和暑濕兼夾之證,還需注意虛體外感者邪正虛實主次關系。

 

二、感冒的治療原則

  感冒的治療原則為解表達邪。風寒證治以辛溫發汗;風熱證治以辛涼清解,暑濕夾雜者又當清暑祛濕解表。

  【須牢記的架構圖】

  

  

三、風寒束表、風熱犯表、暑濕傷表等證候的主癥、治法和方藥(辨病的依據和辯證型的依據)

1.風寒束表證

主癥: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肢節酸疼,鼻塞聲重或鼻癢噴嚏,時流清涕,咽癢,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薄白而潤,脈浮或浮緊。

治法:辛溫解表。

代表方:荊防達表湯或荊防敗毒散加減。

常用藥:荊芥、防風、蘇葉、豆豉、蔥白、生姜、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紅。

 

二 風熱犯表證

2.風熱犯表證

主癥:身熱較著,微惡風,汗泄不暢,頭脹痛,面赤,咳嗽,痰黏或黃,咽燥,或咽喉乳蛾紅腫疼痛,鼻塞,流黃濁涕,口干欲飲,舌苔薄白微黃,舌邊尖紅,脈浮數。

治法:辛涼解表。

代表方:銀翹散或蔥豉桔梗湯加減。

常用藥:銀花、連翹、黑山梔、豆豉、薄荷、荊芥、竹葉、蘆根、牛蒡子、桔梗、甘草。

3.暑濕傷表證

主癥:身熱,微惡風,汗少,肢體酸重或疼痛,頭昏重脹痛,咳嗽痰黏,鼻流濁涕,心煩口渴,或口中黏膩,渴不多飲,胸悶脘痞,泛惡,腹脹,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而膩,脈濡數。

治法:清暑祛濕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飲加減。

常用藥:銀花、連翹、鮮荷葉、鮮蘆根、香薷、厚樸、扁豆。

 

四、氣虛感冒和陰虛感冒的主癥、治法和方藥

  1.氣虛感冒

  主癥:惡寒較甚,發熱,無汗,頭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無力,平素神疲體弱,氣短懶言,反復易感,舌淡苔白,脈浮而無力。

  治法:益氣解表。

  代表方:參蘇飲加減。

  常用藥:黨參、甘草、茯苓、蘇葉、葛根、前胡、半夏、陳皮、枳殼、桔梗。

  2.陰虛感冒

  主癥:身熱,微惡風寒,少汗,頭昏,心煩,口干,干咳少痰,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解表。

  代表方:加減葳蕤湯化裁。

  常用藥:玉竹、甘草、大棗、豆豉、薄荷、蔥白、桔梗、白薇。

 

 

五、常見證候治療加減變化

  風寒束表證,若表寒重,頭痛、身痛、憎寒、發熱、無汗者,配麻黃、桂枝以增強發表散寒之功用;表濕較重,肢體酸痛,頭重頭脹,身熱不揚者,加羌活、獨活祛風除濕,或用羌活勝濕湯加減;濕邪蘊中,脘痞、食少,或有便溏、苔白膩者,加蒼術、厚樸、半夏化濕和中。

  風熱犯表證,若痰阻于肺,咳嗽痰多,加貝母、前胡、杏仁化痰止咳;痰熱較盛,咯痰黃稠,加黃芩、知母、瓜蔞皮;氣分熱盛,身熱較著,惡風不顯,口渴多飲,尿黃,加石膏、鴨跖草清肺泄熱,熱毒壅阻咽喉,乳蛾紅腫疼痛,加一枝黃花、土牛膝、玄參清熱解毒利咽;時行感冒熱毒較盛,壯熱惡寒,頭痛身痛,咽喉腫痛,咳嗽氣粗,配大青葉、蒲公英、草河車等清熱解毒;若肺熱素盛,風寒外束,熱為寒遏,煩熱惡寒,少汗,咳嗽氣急,痰稠,聲啞,可用石膏合麻黃內清肺熱,外散表寒;風熱化燥傷津,或秋令感受溫燥之邪,伴有嗆咳痰少,口、咽、唇、鼻干燥,苔薄舌紅少津等燥象者,可酌配南沙參、天花粉、梨皮清肺潤燥,不宜再配伍辛溫之品。

  暑濕傷表證,若暑熱偏盛,可加黃連、山梔、黃芩、青蒿清暑泄熱;濕困衛表,肢體酸重疼痛較甚,加豆卷、藿香、佩蘭等芳化宣表;里濕偏盛,口中黏膩、胸悶脘痞、泛惡、腹脹、便溏,加蒼術、白蔻仁、半夏、陳皮和中化濕。

 

 

 

細目五:預防

 

感冒的預防:本病在流行季節須積極防治。生活上應慎起居,適寒溫,在冬春之際尤當注意防寒保暖,盛夏亦不可貪涼露宿。注意鍛煉,增強體質,以御外邪。可服用防治藥方。冬春風寒當令季節,可服貫眾湯;夏令署濕當令季節,可服藿佩湯;風熱犯表證邪毒盛,流行廣泛,可用貫眾、板藍根、生甘草煎服。此外,在流行季節,應盡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防止交叉感染。

 

小知識點:

1、感冒的基本病因——風邪。

2風者百病之始也”——出自《素問骨空論》

3感冒一詞——出自北宋《仁齋直指方》

4辛溫辛涼的立論——出自《丹溪心法》

5、感冒與風溫的鑒別特征——前者少傳變、熱度低。后者傳變、熱度高、汗后熱復。

6、感冒與咳嗽的病機鑒別——感冒:肺氣失宣、衛表不和。咳嗽:肺氣上逆。

7、感冒與咳嗽的小病歷鑒別特征——有表證則屬于感冒。

 

(點擊課堂練習 進行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