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間接信用指導
間接信用指導是指中央銀行通過道義勸告、窗口指導等辦法間接影響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道義勸告是指中央銀行利用其聲望和地位,對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經常發出通告或指示,及與各金融機構負責人面談,勸告其遵守政府政策并自動采取貫徹政策的相應措施。窗口指導是指中央銀行根據產業行情、物價趨勢和金融市場動向等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或新問題,對商業銀行提出的貸款增減建議。若商業銀行不接受,中央銀行將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可以減少對其貸款的額度,甚至采取停止提供信用等制裁措施。窗口指導雖然沒有法律約束力,但影響力往往比較大。
間接信用指導的優點是較為靈活,但要起作用,必須是中央銀行在金融體系中有較高的地位,并擁有控制信用的足夠的法律權利和手段。
(四)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
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又稱為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中間變量等,它是介于貨幣政策工具變量(操作目標)和貨幣政策目標變量(最終目標)之間的變量指標。貨幣政策目標一經確定,
中央銀行按照可控性、可測性和相關性的三大原則選擇相應的中介目標,編制具體貫徹貨幣政策的指標體系,以便實施具體的政策操作和檢查政策的實施效果。可以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變量指標有:
1.利率
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的利率,通常是指短期的市場利率,即能夠反映市場資金供求狀況、變動靈活的利率,在具體操作中有的使用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有的使用短期國庫券利率。中央銀行能將短期市場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原因包括:首先,短期市場利率具有可控性。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調整再貼現率、準備金率或在公開市場上買賣國債,改變資金供求關系,引導短期市場利率的變化。其次,短期市場利率具有可測性。短期市場利率與各種支出變量有著較為穩定可靠的聯系,中央銀行能夠及時收集到各方面的資料對利率進行定量分析和預測。再次,短期市場利率具有明顯的相關性。短期市場利率的變化,會影響金融機構、企業、居民的資金實際成本和機會成本,改變其行為,最終達到收緊或放松銀根、抑制或刺激投資的目的。
2.貨幣供應量
貨幣供應量是整個社會的貨幣存量,是可以用作購買商品和支付勞務費用的貨幣總額。
貨幣供應量能夠成為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就可測性而言,是因為它們都分別反映在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內,可以隨時進行量的測算和分析;就可控性而言,基礎貨幣(M0)由中央銀行直接控制,狹義貨幣(M1)、廣義貨幣(M2)雖不由中央銀行直接控制,但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對基礎貨幣的控制、調整準備金率及其他措施間接地控制;就相關性而言,中央銀行只要控制住了貨幣供應量,就能夠控制一定時期的社會總需求,從而有利于實現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平衡,實現貨幣政策的目標。從1996年開始,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將貨幣供應量定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
3.超額準備金或基礎貨幣
超額準備金對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規模有直接決定作用。但是,超額準備金往往因為其取決于商業銀行的意愿和財務狀況而不易為貨幣當局測度和控制。
基礎貨幣是構成貨幣供應量倍數伸.縮的基礎,它可以滿足可測性與可控性的要求,數字一目了然,數量也易于調控。不少國家把它視為較理想的中介目標。
4.通貨膨脹率
隨著經濟與金融的不斷發展,貨幣供應量與通貨膨脹率等最終目標的相關性以及貨幣供
應量自身的可控性和可測性也受到越來越多的干擾。為此,自20世紀90年代起,一些國家相繼改弦更張,把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由貨幣供應量轉為通貨膨脹率,由此形成所謂的通貨膨脹目標制。即設定一個適合的通貨膨脹率并且予以盯住,如果通貨膨脹率處于正常范圍,參考利率、貨幣供應量等指標狀況,制定適宜的貨幣政策;如果通貨膨脹率超出范圍,暫停其他項目的調節,以控制通貨膨脹率為貨幣政策的主要任務。
(五)近年來我國貨幣政策的實踐。
1.“十一五規劃”期間我國貨幣政策的演變
我國實行“十一五規劃”的頭兩年(即2006--2007年),國內經濟運行面臨由偏快轉為過熱、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的風險,中國人民銀行及時將貨幣政策由“穩健”轉到“適度從緊”再到“從緊”。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先后19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共10個百分點,8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加強對信貸總量的調控,不斷優化信貸結構。
2008年下半年,美國次貸危機急劇惡化為國際金融危機,我國經濟發展勢頭急轉直下,出口大幅下滑,部分企業陷入困境,就業.壓力明顯加大。在此背景下,中國人民銀行及時將貨幣政策從“從緊”轉向“適度寬松”,先后4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5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保證流動性供應,明確釋放保經濟增長和穩定市場預期的信號。這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了貨幣信貸較快增長,為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的實施創造了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對我國經濟率先企穩回升發揮了關鍵作用。
2009年下半年以來,隨著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顯著增強,中國人民銀行通過窗口指導、風險提示、公開市場操作等多種方式,引導金融機構注重貸款平穩可持續增長和加強金融風險防范,正確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2010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著力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綜合運用數量型工具和價格型工具,加強金融宏觀調控,引導貨幣條件從應對危機狀態穩步向常態回歸。截至2011年4月,先后10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4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引導金融機構合理把握信貸投放總量和節奏,支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
2.正確認識穩健的貨幣政策
201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11年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宏觀政策導向發生了一個重要變化。上一輪我國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是從1998年開始的,當時是為了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克服國內的通貨緊縮趨勢,從之前從緊的貨幣政策轉而實行更為寬松的貨幣政策。此后穩健的貨幣政策一直沿用到2007年,其含義更加豐富,既包括防止通貨緊縮,也包括防止通貨膨脹。或者說,在防范金融風險的前提下,保持貨幣供應量適度增長,支持國民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這十年的穩健貨幣政策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1998-2002年主要是防止通貨緊縮,2003-2007年主要是防止通貨膨脹。穩健的貨幣政策比較有靈活性,有助于更加積極妥善地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和防通脹三者之間的關系。2011年貨幣政策是從適度寬松轉向穩健,這也是我國在當前國際國內大環境下的正確選擇。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極端動蕩狀態已經有所緩和,雖然發達經濟體復蘇較為緩慢且仍然不夠穩定,但總體上外需形勢有一些改善,我國經濟增長勢頭進一步鞏固,完全可以通過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貨幣政策回歸穩健有利于加強通脹預期管理,防范資產價格泡沫。
相關文章:
相關新聞: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