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出版專業資格考試中級基礎重點解讀:出版歷史知識
第三章 出版歷史知識
一、文字與文獻載體的變遷.
(一)文字的產生與演變:
1.文字出現之前,記錄信息的方法:結繩記事、刻契記事、圖畫表意
2.漢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陜西西安半坡文化,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了殷商時代甲骨文。
3.漢字字體的演變分為三個階段:
(l)從商周甲骨文、金文變為小篆
(2)從小篆變為隸書一一最大的一次變化,標志著漢字由古文字階段進入了今文字階段.
(3)從隸書變為楷書
(二)文獻載體的變遷
1.紙發明以前的文獻載體:甲骨、青銅器、石頭、簡犢、嫌帛.
2.簡策是竹片,單片稱“簡”,多片竹簡編連在一起稱“策”.版犢是木片,簡稱“犢”。
3.與簡犢有關的圖書術語:版框、行款、天頭、地腳,卷、冊、殺青、尺犢、版圖、書札、篇籍.
4.紙張的發明不晚于西漢時期,西漢古紙:添橋紙、金關紙、馬圈灣紙。東漢時期,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技術,制造出的“蔡侯紙”大大促進了紙張的晉及應用.
二、印刷術的發明與發展.
(一)雕版印刷:最早的雕版印刷品:西安市出土梵文陀羅尼經咒單頁,為唐初印刷品,不晚于公元690?699年.韓國慶州佛國寺發現的《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印本,是公元702?704年的唐武周刊本.
(二)泥活字印刷: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術是宋代畢異發明的.泥活字印刷的圖書:宋朝周必大印刷的《玉堂雜記》,元朝姚樞印刷《近思錄》、《小學》、《經史論說》,清代翟金生印刷《泥版試印初編》.
(三)木活字印刷:首先在西夏使用.
木活字印刷品:元代王禎,在公元1298年排印了《放德縣志》.最早系統敘述木活字印刷的文獻:元代王禎作《造活字印書法》一文。我國報紙用活字印刷的開端:明代(公元1638年)用木活字排印的《邸報》。清朝最大一次采用木活字印書活動:乾隆年間,排印《武英殿聚珍版叢書》134種,主辦人金簡.金簡把這改印數活動寫成總結,名為《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該文內容比王禎的《造活字印書法》更為詳明具體,是我國活字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獻.
(四)銅活字印刷:明代弘治、嘉靖年間,江蘇無錫、常州、蘇州一帶盛行銅活字印刷,其中,無錫華氏和安氏家族最為有名.
我國現存最早的銅活字本:明代華氏會通館印行的《宋諸臣奏議》.
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一次的銅活字印刷:清代雍正年間出版《古今圖書集成》,全書一萬卷,全用銅活字排印。
(五)活字印刷的局限:活字印刷并未取代雕版印刷成為主流出版技術。
原因如下:雕版可以收藏數十年乃至數百年,重印不難,而活字印刷每一次重印,都必須費工重排,在一次印數較少的情況下,反而不如雕版經濟.
(六)套版印刷:
“涂版”或“套色”:在同一塊版上施以不同的顏色,一飲印成。
“套版”或“套印”:將同一版面的不同顏色分別刻版、施色,分幾次套印而成.
套版由涂版發展而來,版面色彩表現更細膩.套版印刷使印刷進入彩印時代.
明代盛行的批點古書風氣,促進了套版印刷的廣泛應用.套版印刷的廣泛應用,是在明代后期.明代的套版印刷,最著名的有吳興的閨氏和凌氏.閡、凌兩家共刻印套版書籍117部,計145種.
(七)版畫:
明代,反映市民生活的戲曲小說風行,這些書都附繪木刻插圖.其中尤以徽州的刻工技藝最為出色.代表作有《集雅齋畫諳》、《詩余畫譜》.
(八)恒版和拱花:
1.將彩色畫稿按不同顏色分別勾蔡下來,刻成一塊一塊的小木版,逐色依次套印或疊印,最終形成一昆完整的彩色畫圖.恒版印出的作品,顏色的濃淡深淺、陰陽向背幾與原作無異。后人稱作“水版木印”,至今仍發揮著作用.
2.拱花:用凹凸兩版嵌合,使紙面拱起,富有立體感.
3.用恒版和拱花印刷的書籍:明末胡正言的《十竹齋畫譜》、《十竹齋箋譜》,明末顏繼祖(字蘿軒)出版的《蘿軒變古箋譜》,清代《芥子園畫譜》。
(九)德國人約翰·谷登堡在1445年發明了鉛活字印刷,比中國畢異發明的泥活字印刷晚400年。谷登堡的發明開創了近代機械印刷的新紀元.
三、我國古代刻書業及其編輯業務。
(一)古代書籍刻印分類:官刻、私刻、坊刻、寺院刻書.葉德輝在《書林清話》中,只列分了前三種。
1.官刻:由國家機構出資或主持的圖書刻印活動。
(l)我國最早的官刻本:五化后唐,宰相馮道主持由官府刻印《九經》。《九經》在國子監完成,史稱五代監本《九經》,它標志著印刷術從民間走入官府。
(2)歷代朝廷刻書的專門機構:
宋代:國子監;
元代:秘書監的興文署、藝文監的廣成局、太史院的印歷局、太醫院的廣惠局,以興文署刻本最著名;
明代:國子監、司禮監的經廠,中央政府的各部院、都察院等機構也刻書;
清代:武英殿。
歷代地方官府也刻書:南宋的各地公使庫,元代各路濡學和書院,明代的藩王府,清代各官書局.宋代《大斌經》、《冊府元龜》、《太平御覽》,明代《十三經注硫》,浩代《古今圖書其成》等,都是鴻篇巨制,非政府之力不能完成。
(3)官刻本特點:
書品考究,字大行疏、開本闊大、紙墨精良、裝演鋪陳.在內容上多以正經正史為主,強調教化功能.
(4)校勘質量方面,不同時期與不同機構差別很大:
五代、兩宋的監本,底本優良,校召賠湛.明代的監本多用前代舊版,字跡不免棋糊,質貢不高,南監印書有“大花臉本”之稱,北監本錯誤更多。明化經廠刻書,多出自太監之手,校勘不精,但明代藩府刻書則享有口碑,稱為“藩刻本”.
2.私刻:士人學者以崇尚學問、文化推廠、知識傳播為目的進行刻書活動,不以贏利為動機,圖書質量較高。書籍的牌記多刊自家堂號、宅名或書齋名等.
(l)私刻本:唐代王玠刻印《金剛經》,五代毋昭裔刻印《文選》、《初學記》;宋代穆修刊印韓愈和柳宗元的全集,廖瑩中刻《九經》,黃善夫刻《史記集解》。元代岳浚刻印《九經》、張存惠刻印《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
(2)大部頭叢書私刻本:叢書始于宋,宋代俞鼎孫、俞經的《儒學警悟》,明代《漢魏叢書》、《唐宋叢書》、《格致叢書》,清代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吳騫《拜經樓叢書》、盧文弨《抱經樓叢書》、阮元《文選樓叢書》、黃圣烈《士禮居叢書》、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黎庶昌《古逸叢書》
3.坊刻:出版主體是書商.
(l)坊刻歷史:
唐代有“成都府樊賞家”、“龍池坊卞家”、“西川過家”等。
南宋,我國形成三大坊刻雕版中心:兩浙坊刻、福建坊刻、蜀中坊刻。南宋臨安書坊印行《圣宋文海》,多達120卷.表明書坊已刊印大郁頭圖書.
元代,坊刻集中在平陽、建陽.元代書坊刻印醫書開始增多,建陽余氏勤有堂刻了《太平惠民和濟局方》、《新編婦人大全良方》、《督濟本事方》等醫書,燕山竇氏活濟堂專門刻賣醫書.
明代,書坊聚集地分布在建陽、南京、蘇州、吳興、徽州、杭州、北京.余象斗的三臺館和雙峰堂最著名.他編刻的《西游記》、《列國志傳》、《三國志傳評林》、《水滸志傳評林》、《東西晉演義》、《西漢志傳》行銷甚廣,至今尤存.
清代,坊刻集中在北京、南京、蘇州。北京的老二酉堂是歷經數百年的老店。
(2)坊刻的特點:
① 坊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書籍往往能迅速進入社會,廣泛流傳.例如:古人把坊刻本成為“通行本”。
② 出版商采用新技術的積極性比官刻高.例如:出版技術的發明和革析,大多出現在民間出版活動中。
③ 商人常為謀利而粗制濫造、弄慮作假.例如:“麻沙本”幾乎成為“低劣版本萬的同義詞;冒充宋版元刻或名人編校不勝枚舉,翻版印刷屢見不鮮。
4.寺院刻書:寺院集資刻印佛教、道教典籍.
宋刻《開寶藏》,民匡抑《頻伽藏》。
為了吸引民眾、方便傳教,寺院刻書并不局限干宗教典籍,也刻印生活用書、流行讀物。
(二)古代刻書業的編輯工作
最初的編輯工作,主要是甄選和校勘。
最早的編輯校勘出版業務工作條例:元代,岳浚《相臺書塾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包括:書本、字畫、注文、音釋、句讀、脫簡、考異
清代校勘第一人:顧廣析(qi),自己并無巨著傳世,一生為他人校書.
“顧黃”:顧廣忻與出版家黃不烈合作最多.黃氏的最佳版本,再加顧氏的校勘,珠聯璧合.
四、古代的圖書貿易。
“書肆”一詞在文獻中最早出現:西漢末年,揚雄《法言·吾子》。西漢末年,在太學附近形成“槐市”。
漢代,書殆通過抄寫來復制.
魏晉南北朝,名人新書、新作間世,即行傳抄.左思《三都賦》,富家爭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五代刻印的《九經》已公開出售,說明圖書貿易的主體從書坊、私家擴大到官府.
宋代,國子監售書,監本只收工本價,不為謀利.北宋東京有相國寺書市,散文家穆修曾在此售書,李清照常在此買書。宋代的建本遠銷全國乃至海外.
五、近現代印刷業的發展.
最先使用西方鉛印排版技術生產中文書刊的,是來到中國的外國傳教士.1815年以前,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澳門辦有印刷所.
最早用機械印刷的漢字出版物:馬禮遜編著的《漢英詞典》,用鉛合金活字印刷。
“美華字”:美華書館的姜別利用電解法鑄造中文字模,制成大小鉛字七種.成為中國通用幾十年的字模和鉛字,稱為“美華字”。
石印技術:工序少、印刷速度快、不失真,不僅取代雕版印刷,還一時勝過鉛印.
第一本石印中文書籍:1828年,英國傳教士麥都思用石印技術印刷出版《中文課本》.
第一本石印中文期刊:1833年,廣州出版了石印中文月刊《東西洋考每月統計傳》。
三大石印書局:點石齋石印書局、同文書局、拜石山房。
民國時期,國內最大的出版機構是商務印書館,第二大出版機構是中華書局。
六、新技術對圖書裝幀形態的影響.
中國古代的圖書裝幀,經千余年的歷史演變,最終統一為線裝形式.
清末民初,鉛印本書刊的外部形式受到日本圖書的多方面影晌,而逐漸改線裝為平裝,面封和底封上還出現了各種圖畫裝飾.
抗日戰爭期間,版畫工藝更能適應戰時的惡劣環境,被許多書籍設計者采用.
七、我國近現代出版機構的種類。
(一)早期傳教士創辦的出版機構:
19世紀上半葉,外國傳教士出于傳教的需要,在中國沿海及附近的海外其他地區,開辦了教會出版機構.例如:1814年成立于馬六甲的英華書院,1838年成立于新加坡的華英書院.
1942年以后,外國傳教士以上海為中心,開辦了一批出版機構,例如:墨海書館、土山灣印書館、美華書館、申昌書局(申報館)、點石齋書局、益智書會、圖書集成局、格致匯編社、廣學會。
(二)晚清政府辦的出版機構:主要有兩類:
1、地方官書局:
曾國藩創辦金陵書局后,揚州的淮南官書局、蘇州的江蘇官書局、杭州的浙江官書局、武昌的崇文官書局、長沙的思賢官書局、福州的福州官書局、廣州的廣雅官書局、成都的存古官書局、北京的直隸官書局、濟南的山東皇華官書局、太原的陜西官書局、西安陜西官書局等先后興起.
官書局利用政府的力量,大量刊刻反映傳統學術文化內容的典籍.“局刻本”多由學者名家從事校勘而質量精良,且價格像廉,流傳很廣.
2.洋務派的出版機構:
第一所官辦洋務學堂——京師同文館翻譯出版了大量西方書籍,其中,丁韙良的《萬國公法》,畢利干的《化學指南》、《化學闡原》影響最大.
中國晚清時期譯書最多、影響最大的翻譯機構: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翻譯館.其著名出版物有《談天》、《地學淺釋》、《佐治芻議》和《西國近事匯編》等.
(三)民營出版機構
1.維新派的著作大量出版:
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梁啟超的《西學書目表》,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維新派出版的《公車上書記》等.《西學書目表》初版2000余冊,上市即脫銷。還有《中外紀聞》、《時務報》、《強學報》等報刊宣傳維新變法.
2.革命派圖書大量涌現:
章炳麟《訄書》,鄒容《革命軍》,陳天華《猛回頭》、《警世鐘》.
革命派創辦的報刊:上海的《大陸》、《蘇報》、《國民日日報》、《民呼日報》,廠東的《亞洲日報》,武漢的《江漢日報》,浙江的《萃新報》、《杭州白話報》,安徽的《安徽俗話報》,河北的《直隸白話報》。
(四)五大出版機構:
清末民初,上海在近現代中國出版史上占有中心地位,中國前五大出版機構都產生于此:
商務印書館:1897年,夏瑞芳等人合資創辦。1902年成立編譯所,由張元濟主持.嚴復與林紓的譯作,多由商務印書館刊行。出版期刊《繡像小說》、《東方雜志》、《小說月報》等.
中華書局:1912年,陸費逵等人創辦.出版有八大期刊:《中華小說界》、《中華實業界》、《中華婦女界》、《大中華》、《中華教育界》、《中華學生界》、《中華童子界》、《中華兒童畫報》.(所出期刊,都有“中華”二字)
世界書局:1917年,沈知方創辦.
大東書局:1916年,呂子泉等創辦。
開明書店:1926年,章錫琛創辦.開明書店的《中學生》雜志有廣泛影晌.
(記憶方法:夏商、中陸(中路)、沈世(審視)、大呂、開章(開張))
(五)文化團體辦的出版機構:
語絲社辦《晨報副刊》,創造社辦《創造季刊》,文學研究會辦《小說月報》。
八、新中國建立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出版機構及其活動.
(一)1920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出版《新青年》雜志,一度成為黨的機關刊物.新青年社還出版《新青年叢書》,宣傳馬克思主義。
(二)1921年9月1日,共產黨在上海成立人民出版社,由黨中央宣傳主任李達主持.制定了出版《馬克思主義全書》、《列寧全書》和《康明尼斯特叢書》(《共產主義叢書》)的計劃。這是我國第一次有組織有計劃地系統出版馬列主義著作。
在國統區由共產黨領導的出版機構還有:上海書店、長江書店、無產階級書店、華興書店、北方人民出版社.
(三)共產黨在蘇區和解放區的圖書出版活動:
1.江西蘇維埃政府:
江西蘇維埃政府設立中央出版局,出版刊物70余種,圖書200種左右。刊物有《少年先鋒》、《紅色中華》、《青年實話》、《紅星報》等;圖書有《共產兒童讀本》、《中國蘇維埃》、《列寧主義概論》等.
2.川陜革命根據地:
川陜革命根據地成立了12家出版局和工農書店,出版有《共產黨》、《斧頭》、《紅旗》等報刊。
1937年1月,陜北根據地的中央黨報委員會統一領導新聞宣傳工作.1937年,中央黨報委員會創辦《解放》周刊。1938年設立解放社,出版《列寧選集》及一批馬列主義經典著作.
3.新華書店:1939年9月,新華書店正式成立,在敵后根據地建立地區總店和分支店.新華書店由中共中央局宣傳部領導,承擔本解放區的書刊編輯、印刷、發行任務.
4.黨領導的其他出版機構:八路軍、新四軍、各抗日民主根據地以及第三談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各野戰軍,都有自己的出版機構,如:戰時出版社、大眾日報社、江淮通訊社等。
(四)共產黨領導的民營進步出版機構:
生活書店由鄒韜奮創辦,讀書生活出版社由艾思奇等創辦;新知書店由錢俊瑞等多人創辦。三家出版機構于1948年合并,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九、近現代出版物
(一)報紙:早期主要是教會及外商辦的,如《上海新報》、《申報》、《時報》等。由英商美查創辦的《申報》(1872),是近代中國歷史最久、最有影響力的一份中文報紙,1912年轉讓給史量才,1949年停刊。
(二)期刊:
最早的具有現代含義的中文期刊是《察世俗每月統計傳》,它由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米憐于1815年在馬六甲創辦,木版雕印,主要在南洋華僑中免費散發。
國內最早創辦的具有現代含義的中文期刊,是1857年在上海創刊的教會刊物《六合叢談》。
1868年教會創辦的《中國教會新報》,1874年改名《萬國公報》,廣學會成立后,成為廣學會的機關刊物,是外國傳教士所創辦的最有影響力的一種刊物。
中國第一種文藝刊物:1872年《申報》館創刊的《瀛寰瑣記》。
國人創辦的第一種綜合性刊物:1896年創刊,梁啟超主筆的《時務報》,以時事政治為主的綜合性刊物。
國人創辦的第一種自然科學雜志:1900年由杜亞泉創辦的《亞泉雜志》。
1904年由商務印書館創辦的《東方雜志》,是中國近代出版時間最長,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雜志。
1906年上海書業商會創辦的《圖書月報》,是中國第一種出版專業雜志。
(三)圖書:種類主要有五種
1、教科書與教育類圖書: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一些大型出版機構,均因教科書而崛起。
2、翻譯作品:
林則徐是中國近代最早組織翻譯西書的人。林則徐《四洲志》;魏源《海國圖志》。
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大量翻譯作品。晚清注明翻譯家嚴復和林紓都有大量作品在商務印書館出版。嚴譯代表:《原富》《群己權界論》;林譯代表:《巴黎茶花女遺事》《黑奴吁天錄》《魯賓遜漂流記》。
3、古籍出版:
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百衲本二十四史》《四庫全書珍本初集》等;
中華書局:《四部備要》《古今圖書集成》;
開明書店:《二十五史》《二十五史補編》;
4、工具書出版:
包括百科全書、字典、詞典、年鑒、書目、索引等各種類型。
《辭源》《辭海》《辭通》《中華大字典》等均在民國時期出版。
5、叢書出版:
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是民國出版史上最大的一套現代普及性綜合叢書。
更多關注
(責任編輯:)
近期直播
免費章節課
課程推薦
出版資格
[VIP通關班-協議退費]
7大課程模塊 2大研發資料 準題庫高端服務
出版資格
[VIP通關班-暢學]
6大課程模塊 2大研發資料 準題庫高端服務
出版資格
[零基礎通關班]
3大課程模塊 準題庫高端資料 校方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