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詞
作為連詞,"而"通常不連接名詞或名詞性結構,而是連結形容詞、動詞、形容詞或動詞性結構、主謂結構、句子等,表示多種邏輯關系。主要有:
1.表示順承接續關系:
有時是表示兩種行為或性質的聯系,可譯為"就"、"來"等,也可不譯。例如:
東面而視,不見水端。(《莊子。秋水》)
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答司馬諫議書》)
飄飄乎如遺世而獨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賦》)
坐客乃西顧而嘆。(《馬伶傳》)
有時用在偏正結構里,連結狀語和中心語,可酌情譯為"來"、"……著"等,也可不譯。例如:
(1)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莊子。秋水》)
(2)長驅到齊,晨而求見。(《馮諼客孟嘗君》)
(3)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馮諼客孟嘗君》)
(4)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前赤壁賦》)
有時表示時間上的承續性,可譯為"以后"、"然后".例如:
公入而賦……姜出而賦……(《鄭伯克段于鄢》
我則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終不可達也。(《論毅力》)
李廣上馬與十余騎奔射殺胡白馬將,而復還至其騎中。(《李將軍列傳》)
有時還可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而且".例如:
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詐而同日殺之。(《李將軍列傳》)
2.表示逆向轉折關系,可譯為"卻"、"但是"、"然而"、"反而"、"反倒"等:
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季氏將伐顓臾》)
吾恐季氏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季氏將伐顓臾》)
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莊子。秋水》)
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論毅力》)
嗚呼!而謂遠之賢而為這耶?(《張中丞傳后敘》)
若甚憐焉,而卒以禍。(《種樹郭橐駝傳》)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賦》)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前赤壁賦》)
雖一毫而莫取。(《前赤壁賦》)
(二)代詞
指代第二人稱,用作主語或定語,譯為"你"或"你們".例如:
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左傳。定公十年》)
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種樹郭橐駝傳》)
編輯推薦:
相關鏈接:成人高考考試教材 免費在線模考 歷年考試真題 最新考試動態
(責任編輯:f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