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國的土地權利體系
(一)所有權體系
根據我國憲法第10條的規定,我國現行土地的所有權有兩種,即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
國家土地所有權的性質是什么,即其是公權還是私權?單從國家這個主體身份上看,國家具有政治權利主體和財產所有權主體的雙重身份。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國家才作為民事主體參與民事法律關系,特殊情況主要包括,發行公債,接受無人繼承的遺產等。而行使土地所有權時,國家不是民事主體身份。因為首先,按照我國法律,土地所有權禁止轉讓,私權主體是可以自由處分其財產的。國有土地不能算作財產,因為財產的概念是隨著交易的出現而產生的,其前提是私有,即具有可讓予性。“國家在行使所有權的同時也在行使著行政權,從而使國家所有權的內容具有無限的、無所不包的特點” 。因此,國家土地所有權是一種公權利。在社會主義建立之初,國家所有被稱為全民所有,是社會主義的典型的經濟基礎。全民所有形式上講就是全體人民是所有者,但全體人民在法律上并不是一個所有者,“全民所有權只是一個經濟意義上的或社會意義上的概念,而不是明確的法律概念” 。而建立在公權利基礎之上的《土地管理法》,也不可能是私法。
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含義比較模糊。首先,主體法律規定不明確。“集體”一詞不是民法中的主體概念,根據《土地管理法》第10條的規定,“集體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屬于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已經分別屬于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有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小組經營、管理;已經屬于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其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委員會是什么關系?并列關系還是從屬關系?鄉鎮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是什么概念?和鄉鎮政府的關系是什么?
集體經濟組織是我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存在過的一種組織形式,其前身是農業生產合作社,在農村進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在村一級又設立了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現行的法律多沿用了集體經濟組織這種組織形態,又都沒有對該形態作進一步的細化解釋。由于法律對集體經濟組織缺乏明確的規定,使其發展呈現多樣化的狀態。有的成立了農工商聯合會視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有的以企業集團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行使集體土地所有者的權利等等,其和村民委員會是同一套人馬。在政策上,國家曾認同這樣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做法。在1987年6月8日,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關于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制的意見》中指出:“鄉、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是社員大會或社員代表大會;其執行機構是社員大會選舉產生的管理委員會,村合作經濟組織管理委員會可以與村民委員會分立,也可以一套班子,兩塊牌子;鄉合作經濟組織管理委員會應于鄉政府分立。”由于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的不明確,導致農村共有財產管理難以規范,常常出現以村民委員會僭越集體經濟組織職能的現象,導致村級干部濫用權力,侵害農民的土地利益。
編輯推薦:
更多>>土地登記代理人考試輔導資料
更多關注:土地登記代理人考試報名 土地登記代理人考試時間 土地代理人考試成績查詢
(責任編輯:hb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