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黑龍江省基本概況
黑龍江省位于中國的東北部,是中國位置最北、最東的省份。因境內最大的河流黑龍江而得名,簡稱“黑”。省會駐地哈爾濱市。哈爾濱有代表世界多種建筑風格的建筑物近百處,素有“東方小巴黎”“東方莫斯科”之稱。
【地理環境】
黑龍江省的北部和東部以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主航道與俄羅斯為界,北至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東至撫遠縣東北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交匯處,是亞洲與太平洋地區陸路通往俄羅斯遠東和歐洲大陸的重要通道;西部與南部分別與內蒙古和吉林省相鄰,面積47 3萬平方千米(含加格達奇區和松嶺區)。
黑龍江省地形的自然特點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東南部高,東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逶迤起伏的山地、臺地、平原和水面構成。整個地形特征可以概括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山地占全省總面積的58%,海拔多為300—1000米。西北部為大興安嶺山地,北部為小興安嶺山地,東南部主要由張廣才嶺、完達山、老爺嶺等山區構成。興安山地與東部山地的山前為臺地,臺地海拔高度為200一350米,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14%;平原海拔高度為50~ 200米,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28%。有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綏芬河四大水系;主要湖泊
有興凱湖、鏡泊湖、連環湖、五大連池等。山地、平原、河流、湖泊交叉分布,是黑龍江省地形地貌的主要特征。
東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平原——東北平原的一部分。省內最高點是位于黑龍江省五常市東南,海拔1690米的大禿頂子山。
【氣候特征】
黑龍江省屬于寒溫帶與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省從南向北,依溫度指標可分為中溫帶和寒溫帶;從東向西,依干燥度指標可分為濕潤區、半濕潤區和半干旱區。全省氣候的主要特征是春季低溫干旱,夏季溫熱多雨,秋季易澇早霜,冬季寒冷漫長,無霜期短,氣候地域性差異大。
全省年平均氣溫為一5℃~5℃,由南向北降低,大致以嫩江、伊春一線為0℃等值線。無霜期全省平均介于100—150天,南部和東部為140一150天。大部分地區初霜凍在9月下旬出現,終霜凍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結束。由于冬季低溫,江河湖所形成的結冰厚度一般為0.8—1.5米,因此,冬季江河湖冰面上行人、車馬來往猶如坦途,載重汽車也通行無阻。漠河曾出現過-52.3aC的極端低溫記錄(1969年2月3日)。
黑龍江省的降水表現出明顯的季風性特征。黑龍江省大氣降水主要來源是夏季東南季風所帶來的暖濕空氣。全省年降水量多介于400~ 650毫米,中部山區多,東部次之,西、北部少。全省的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各月,雨量豐沛,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冬季在中高緯度大陸氣團控制下,空氣干燥,降水稀少,而且全為降雪,占全年降水量的4%。特別是1月降水最少,而7月最多,秋雨多于春雨。
黑龍江省太陽光熱資源比較豐富,全省年日照時數為2400 - 2800小時,其中生長季日照時數占總時數的44%~ 48%,西多東少。平原地區一般光熱條件較好,但水分條件差。如松嫩平原西部,光熱成為全省最充足的地區,但這里樹木較少,降水量較少,故旱情較為頻繁。山區則熱量條件不足,低溫、冷寒,影響農業發展。
漠河縣是我國最北部的邊陲縣城,每年夏至時,白天長達21小時,是我國白天最長的地方。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黑龍江省下轄13個地級市行政轄區(轄12個地級市、1個地區),分別是哈爾濱、齊齊啥爾、牡丹江、佳木斯、大慶、雞西、雙鴨山、鶴崗、綏化、七臺河、伊春、黑河和大興安嶺地區。65個市轄區、19個縣級市、43個縣、1個自治縣(合計128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其中,副省級城市一座:哈爾濱;區域性中心綜合型城市4座: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
【歷史沿革】
在黑龍江這塊肥沃的黑土地上,遠古時期就有人類恬動,據史學家考證,最早期的人類活動出現在17.5萬年前,1996年在阿城出土的舊石器時代的骨制工具揭示了黑龍江省有人類活動的歷史,之后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的活動更加頻繁。考古工作者在許多地方相繼發現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哈爾濱人”遺址。
“哈爾濱人”遺址位于哈爾濱市西南郊閻家崗機場附近,1982年考古工作者開始對該遺址進行發掘,發現了豐富的第四紀動物群化石,出土猛犸、披毛犀、東北野牛、鹿、野豬、羚羊等化石干余件,同時還伴隨出土一塊人類頭骨化石和石片、石杵、砍砸器等打制石器。據專家鑒定,出土的動物化石和人類頭骨化石的年代距今約2 3萬年,出土的人類頭骨化石被定名為“哈爾濱人”。“哈爾濱人”的體質特征已和現代人大體一致,已經進入母系氏族公社的早期階段,處于舊石器時代晚期。
在“哈爾濱人”之后,又過了l萬多年,黑龍江地區的古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主要帶有濃厚的漁獵和狩獵文化特色,包括分布在東部地區的新開流文化、西部地區的昂昂溪文化,掌握了原始的鋤耕農業并開始定居生活的東南部地區的鶯歌嶺下層文化等。
商周時期黑龍江地區的古代先民由西向東,形成了東胡、穢貊、肅慎三大族系,并分別由原始社會末期向文明時代過渡。
戰國以后,屬于穢貊族系的夫余人在黑龍江地區建立了第一個國家政權。先后隸屬漢朝、晉朝,494年歸降高麗國,夫余至此亡國。
秦以后,在黑龍江地區生息活動的先后有挹婁人、夫余人、鮮卑人、勿吉人和靺鞨人等。
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建立渤海國,最盛時轄5京15府62州,地跨今黑龍江東部和南部。定都上京(今寧安)。
1115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定都會寧府(今阿城),直至海陵王貞元元年(1153年)。
元設開元路、水達達路,隸屬遼陽行省。
明設奴兒干都司。
清設黑龍江將軍和吉林將軍,管轄黑龍江地區。
1858年和1860年,沙俄通過不平等的《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強行割占了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100多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使黑龍江省和吉林省的行政區域大為縮小。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黑龍江地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仍設松江、黑龍江兩省。1954年8月,松江省建制撤銷與黑龍江省合并為新的黑龍江省,省會由齊齊哈爾市遷往哈爾濱市。
在歷史上,黑龍江省第一個省會是黑河市(黑龍江城、璦琿城),第二個省會是嫩江(墨爾根),第三個省會是齊齊哈爾,第四個省會是哈爾濱。
東北抗日聯軍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英雄部隊,在黑龍江彪炳史冊的抗聯英雄有楊靖字、趙尚志、趙一曼;“八女投江”英雄冷云、胡秀芝、楊貴珍、郭桂琴、黃桂清、李風善、王惠民、安順福8烈士;李兆麟、周保中等。
【人口民旗】
2015年年末全省常住總人口為3812萬人,人口密度(含加格達奇區和松嶺區)為81人/平方千米。全年出生人口22.87萬人,出生率為6.0‰;死亡人口25.16萬人,死亡率為6.6‰;自然增長率為一0.6‰。
常住人口中城鎮人口為2241.5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58.8%;鄉村人口為1570,5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41.2%。
常住總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423.1萬人,占總人口的11.1%;15—64歲的人口為2973.4萬人,占總人口的78.0%;65歲及以上人口為415.5入,占總入口的10.9%。
黑龍江省是一個多民族、散雜居的邊疆省份。截至2015年,少數民族人口近200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5.26%。其中世居黑龍江省的有滿、朝鮮、蒙古、回,達斡爾、錫伯、赫哲、鄂倫春、鄂溫克和柯爾克孜10個少數民族。10個世居少數民族中,滿族、朝鮮族、蒙古族、回族4個民族人口超過10萬人,達斡爾旗人口4.3萬人,其余5個民族人口不足萬人。赫哲族有3910人,是黑龍江省獨有民族。鄂倫春族3871人。
【宗教信仰】
黑龍江地區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區。主要的宗教形式有三種:薩滿教,是通古斯語系的所有少數民族都信仰的原始宗教;從中原及周圍地區傳人的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19世紀末傳人的以東正教為主的西方宗教。這些宗教形式先后在白山黑水之間,在不同的民族之中和不同的區域范圍內廣泛存在,并歷經了漫長的歷史演變。
在通古斯語言中,巫師稱作“薩滿”,薩滿教由此而來。薩滿教沒有成文的經典,沒有宗教組織者或創始人,沒有廟宇,沒有統一的宗教禮儀。巫師的職位通常是口頭承認的。但它仍在民間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佛教傳人黑龍江地區始于唐代渤海國時期。同時,來自西藏的佛教(喇嘛教)開始在黑龍江地區西部傳播。清初在肇源縣建立的衍福寺如今僅幸存的東西白塔是黑龍江地區喇嘛教的唯一建筑。華嚴寺坐落于哈爾濱市南崗區,始建于1922年,是哈爾濱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尼僧寺院。極樂寺位于哈爾濱市南崗區,建于民國十二年(1923年),與長春般若寺、沈陽慈恩寺、營口楞嚴寺并稱為“北方四大佛教叢林”。
道教唐代傳人黑龍江地區,興盛于金朝,在清代至民國時期流傳較廣,其后漸衰,今略有復興。目前,黑龍江地區著名的道教廟宇有阿城松峰山海云觀、虎林市虎頭鎮關帝廟和牡丹江天仙廟等。
伊斯蘭教傳人黑龍江地區是隨著信仰伊斯蘭教民族人口遷徙而來。歷史考證說明,回族從清朝初年開始大批遷徙到黑龍江地區的齊齊哈爾、呼蘭、阿城等城鎮和農村。黑龍江地區最早、最大的伊斯蘭教寺院是齊齊哈爾的卜奎清真寺。
東正教清初傳人黑龍江地區,與沙俄侵華密切相關。1898年以后,隨著中東鐵路的修筑,東正教開始大規模進入黑龍江地區,并成為外來宗教的主導勢力。1898年建于哈爾濱香坊區香政街的圣·尼古拉教堂是黑龍江地區出現的第一座東正教教堂,哈爾濱市的圣·索菲亞大教堂曾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教堂。
【交通狀況】
黑龍江省鐵路以哈爾濱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并以齊齊哈爾、牡丹江和佳木斯為主要樞紐。主要鐵路有京哈鐵路、濱綏鐵路、濱洲鐵路、濱北一北黑鐵路、平齊鐵路、哈佳鐵路、富西鐵路、牡佳鐵路等。哈大高速鐵路是中國嚴寒地區設計建設標準最高的一條高速鐵路,北起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抵濱海城市大連,線路縱貫東北三省,途經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四個副省級城市。哈齊高速鐵路,簡稱哈齊高鐵,又名哈齊客運專線,是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市至齊齊哈爾市之間的高速鐵路客運專線,也是黑龍江省第一條省內城際間客運專線。哈齊高速鐵路起自哈爾濱市,止于齊齊哈爾市,途經哈爾濱、綏化、大慶和齊齊哈爾
等4個地級市,線路全長為282千米。
黑龍江省擁有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齊齊哈爾三家子機場、牡丹江海浪機場、佳木斯東郊機場、大慶薩爾圖機場、伊春林都機場等。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是黑龍江省的樞紐機場,地處東北亞中心位置,是東南亞至北美航線的經停點,是中國東北地區最繁忙的三大國際航空港之一,也是全國通航俄羅斯航線最多的機場。據統計,截至2015年年底,共有37家國內外航空公司在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投入運營,開通國內、國際航線142條,其中國內航線120條,國際及港、澳、臺地區航線22條,通航城市86個。航線網絡覆蓋全國主要省會城市、重點旅游城市及俄羅斯、韓國、日本等國家。
公路交通在黑龍江省占有很大比例。由于鐵路主要在以哈爾濱為中心的南部,只有幾條主要干線,鐵路密度小,廣大北部、東部地區仍以公路運輸為主,主要線路有301、111、221、102、221、202等國道。
【自然資源】
黑龍江省全省耕地面積居全國第1位,人均耕地面積0.416公頃(合6.24畝),居全國第1位;農業人口人均占有糧食居全國第1位,大豆產量居全國第1位,甜菜產量居全國第1位,大中型拖拉機擁有量居全國第1位。黑龍江省每年為國家提供商品糧約900萬噸。
農墾系統在黑龍江省農業中占有重要地位,共有9個農場管理局,墾區主要集中在東部的佳木斯地區。
黑龍江省山地森林茂密,是我國森林資源最豐富的省份,木材蓄積量占全國1/4,居全國首位。全省森林覆蓋率46.14%,主要樹種為紅松和落葉松,可以劃分為三大林區。大興安嶺的主要樹種有興安落葉松、樟子松、云杉、白樺、山楊、櫟等;小興安嶺的主要樹種有紅松、云杉、冷杉、紫椴等;東南山地的主要樹種有紅松、水曲柳、黃菠蘿等。伊春為我國著名的林業城市之一。
黑龍江省植物資源豐富,全省共有高等植物2400余種。其種類數量居東北地區首位。其中種子植物176種,占全國總種數的72%。
黑龍江省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其特殊的氣候和地理環境使動物門類比較齊全,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東北虎、丹頂鶴、白鶴等17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黑熊、馬鹿、天鵝等67種。
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810.3億立方米,人均水量2160立方米,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黑龍江省的礦產資源以石油、煤炭、黃金、石墨最為著名。大慶油田是繼新中國第一座大油田——克拉瑪依油田被發現后,于1959年發現的又一個大油田,而后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油田,世界級特大砂巖油田。主要煤礦分布地有雞西、鶴崗、雙鴨山、七臺河。
【文化藝術】
黑龍江地區文學起步較晚,7世紀渤海國時期出現了楊師泰、王孝廉等貴族詩人,黑龍江大地呈現出一線文學的曙光。清代后期各方流民沖破清廷對東北的封禁,大批涌入黑龍江地區,形成謀生存、闖關東的浩大洪流。至清末,以漢族為主體的流寓人士創造的流寓文化、流人文化,自然地上升到黑龍江地區歷史文化的主導地位。在眾多的流人文化遺存中,有第一部詩集《何陋居集》、第一部散文集《域外集》、第一部山水志《寧古塔山水記》、第一部戲劇作品《龍沙劍傳奇》與第一部書信集《歸來草堂尺牘》,這些作品均出自流放到黑龍江的清代流人方拱乾、張縉彥、吳兆騫等人之手。張縉彥還曾建立了黑龍江地區第一個詩社——“七子詩會”。20世紀30年代,涌現出蕭紅、蕭軍、白朗、羅烽、舒群等著名作家。蕭紅(1911-1942),中國近現代女作家,與呂碧城、石評梅、張愛玲并稱“民國四大才女”,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蕭紅學名張秀環,后由外祖父改名為張迺瑩,筆名蕭紅、悄吟等。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蕭紅發表成名作《生死場》。著有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20世紀80年代,一批知青作家閃耀文壇,以知青文學成名的代表作家有張抗抗、梁曉聲等。張抗抗,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已發表小說、散文共計600余萬字,出版各類文學專著80余種,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隱形伴侶》《赤彤丹朱》《情愛畫廊》《作女》《張抗抗自選集》(5卷)等,知青題材的小說《淡淡的晨霧》《北極光》等,普通青年和大學生題材的小說《我要的不是這些》《飛走了,鴿子》等。梁曉聲,創作出版過大量有影響的小說、散文、隨筆及影視作品。他創作的北大荒知青題材的系列小說有《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雪城》《師恩難忘》《年輪》等。
黑龍江省美術以版畫聞名。冰雕藝術自20世紀60年代初在哈爾濱發展起來,至今已產生廣泛影響。赫哲族人的魚皮畫表現出了極高的藝術水準,具有非常高的審美價值與收藏價值。赫哲族、鄂倫春族藝人以原始森林的樺樹皮為原材料,利用樺樹皮的自然紋理,經過巧妙加工的樺樹皮工藝品,給人以返璞歸真、回歸自然之感。
黑龍江省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主要有龍江劇、二人轉、大秧歌等。二人轉是在東北秧歌、民歌基礎上,吸收借鑒了蓮花落、評劇、皮影等藝術逐漸發展起來的,流傳于東北三省,在黑龍江省形成北路的特點——表演細膩,唱腔優美,以唱功取勝。龍江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二人轉基礎上形成的新劇種,鄉土味濃郁。
【特產美食】
黑龍江省的土特產有:東北大米、哈爾濱紅腸、酒糖;大馬哈魚、魚子醬、林蛙、鱘鰉魚;野生蘑菇(元蘑、榛蘑、猴頭蘑被人們稱做東北“三大蘑菇”;還有樺樹蘑、松茸等)、黑木耳;蕨菜、薇菜;北五味子、龍膽草、刺五加;貂皮、鹿茸、靈芝、人參;野櫻桃、都柿、黑加侖;松子、榛子等。
黑龍江省物產豐富,烹調原料門類齊全,人們稱它“北有糧倉,南有漁場,西有畜群,東有果園,一年四季食不愁”。習慣上多食雜糧,副食品種多,喜食魚蝦和野味,口味以藏鮮為主。食法多蘸、拌,喜食漬酸菜和火鍋,菜碼大,分量足。
黑龍江省菜品燉菜較多,有小雞燉蘑菇、酸菜白肉燉粉條、得奠利燉魚、鯰魚燉茄子、牛肉燉柿子(源于俄羅斯的蘇波湯)、氽白肉血腸、排骨燉豆角、東北亂燉等。種類不限、搭配方式多樣,其他菜品有地三鮮、鍋包肉、燒茄子、虎皮肘子、黃瓜拉皮等。主食有當地大米、黏豆包、炸三角、大列巴等。
【民俗風情】
以農耕為主的滿族、朝鮮族,以捕魚為生的赫哲族,以狩獵為生的鄂倫春族和以牧業為主的蒙古族、達斡爾族,這些民族保留著北方少數民族所特有的民俗風情。
黑龍江人在過去有“關東三大怪”:“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叼著個大煙袋,養活孩子吊起來。”
【旅游資源】
黑龍江省地域遼闊,四季分明,文化厚重,物產豐富。旅游資源特色鮮明。 冰雪旅游:黑龍江省大部分區域處于中溫帶,山區冬季雪量大,雪期長(120天左右).雪質好,適于滑雪旅游。滑雪資源主要集中在四大區域:哈爾濱市、伊春市、牡丹江市和大興安嶺地區。著名景點有哈爾濱亞布力滑雪場、海秫雪鄉、中國雪谷、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等。
避暑旅游:黑龍江省夏季涼爽,眾多的江河湖泊和浩瀚的林區是避暑的好去處。著名景點有五大連池、鏡泊湖、太陽島、明月島、晨星島、興凱湖、蓮花湖等。
濕地旅游:中國46個世界重要濕地,黑龍江省就有8個。黑龍江省濕地景觀類型豐富而獨特。著名濕地景區是2016年獲評的“黑龍江十大最美濕地”:哈爾濱萬頃松江濕地、珍寶島東方紅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甕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五大連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沾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富錦國家濕地公園。
邊境旅游:黑龍江省與俄羅斯接壤,有25個開放口岸,其中17個已經成為旅游口岸,綏芬河、黑河、東寧、撫遠的邊境出入境游客量排在前4位。
森林旅游:黑龍江省境內有大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和完達山脈等林區,森林覆蓋率達42.9%,可開發系列森林旅游產品。著名景點有五營國家森林公園等。
截至2016年年底,黑龍江省境內被列入國家級、世界級的資源情況如下:
黑龍江省有哈爾濱市松北區太陽島景區、黑河市五大連池市五大連池景區、牡丹江市寧安市鏡泊湖景區、伊春市湯旺河區林海奇石景區、大興安嶺地區漠河縣北極村旅游景區5處國家級5A級旅游景區。
黑龍江省有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2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黑龍江省有世界地質公園2處,分別是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鏡泊湖世界地質公園;國家地質公園5處,分別是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黑龍江伊春花崗巖石林國家地質公園、黑龍江伊春小興安嶺國家地質公園(由原茅蘭溝和桃山地質公園兩個省級地質公園組成)、黑龍江鳳凰山國家地質公園、黑龍江山口國家地質公園。
黑龍江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4處,分別是鏡泊湖風景名勝區、五大連池風景名勝區、太陽島風景名勝區、大沾河風景名勝區。
黑龍江省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9處,其中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第一個大型水禽保護區。
編輯推薦:
(責任編輯:)
近期直播
免費章節課
課程推薦
導游資格
[VIP通關班-協議退費]
課程模塊 刷題模塊 專享服務
導游資格
[VIP通關班-暢學]
課程模塊 刷題模塊 專享服務
導游資格
[零基礎通關班]
課程模塊 刷題模塊 專享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