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彝族
(一)概述
彝族主要分布于滇、川、黔、桂四省區,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現有人口約871.4萬。彝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音節文字。彝語屬漢藏語系,有六種方言。經整理的規范彝文已正式使用。
彝族的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畜牧業是主要的副業,手工業制作也較為發達。
彝族流行多神崇拜,祭司稱畢摩。此外,佛教傳人彝族地區的歷史比較長,清初道教在一些彝區盛行,天主教和基督教也于19世紀末先后傳人彝區。
彝族文化藝術源遠流長,用彝文記載的歷史、文學、醫學、歷法、氣象等著作中,不乏價值極高的珍貴文獻。《阿詩瑪》是彝族民間著名的敘事長詩。傳統工藝美術有漆繪、刺繡、銀飾、雕刻、繪畫等。享有盛譽的云南白藥即為清代彝族人曲煥章所創。彝族的文化遺產中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主要有阿詩瑪、火把節等。
(二)民俗
彝族的住房大多是木結構,低矮,無窗。房內一般隔成三間,中間為堂屋,內用三塊石頭支成火塘,塘內生火煮飯、取暖,旁鋪篾席,為家庭起居活動的中心。左邊隔一內室,內置術柜等家具。有的還在住房的一端構筑高聳的碉樓,是彝族傳統建筑的象征。院落都建有圍墻。
彝族主食主要有玉米、養麥、大小麥、洋芋等,稻米很少。口味上愛好酸、辣。喜吃托托肉(彝族的特色菜肴)、飲轉轉酒,故民間有“漢人貴茶,彝人貴酒”之說。忌吃蒜。
彝族服飾各地風格不同,極具民族和地方特色。在涼山地區,男女都穿右斜襟窄袖貼身鑲邊上衣,男子下著長褲,女子下著長百褶裙。男子頭頂留一小塊頭發稱為“天菩薩”,裹青藍布頭帕,前方扎成“英雄結”。男子以無須為美,左耳戴大耳珠,珠下綴絲線流蘇。女子也包黑色的頭帕,中、青年女子頭覆繡花瓦式方帕,壓以發辮;還喜戴耳環,在領口別上銀排花。外出時男女都穿披風,形如斗篷,下端綴以長穗,長可及膝,用羊毛線織成,多為黑色。
彝族的節日主要有彝族年和火把節等。
火把節是彝、白、傈僳、納西、哈尼、拉祜、基諾等彝語支民族傳統節日。流行于云南省、四川省、貴州省等地。各地節期不一,云南省彝族、白族等民族一般在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前后。節期3—7天。節日活動內容有合村殺豬宰牛祭神,每戶都要殺雞在田頭祭“田公地母”,并燃點火把挨戶巡行,邊走邊向火把上撒松香,認為可以”送祟”。白天,殺豬宰牛,飲酒歡聚,并進行賽馬、賽歌、斗牛、摔跤、射箭、拔河、蕩秋千等活動。節日當晚男女老少燃松木火把奔馳田間。身穿節日盛裝的青年男女在篝火旁載歌載舞,盡情歡唱。
彝族的婚俗實行一夫一妻制。有“搶婚”之俗。
彝族的禁忌有:彝族男子頭上都蓄有一蓬頭發,這是他最高貴的地方,忌旁人用手觸摸。彝族有敬“神樹”的習慣,神樹嚴禁砍伐;祭祀時忌外人觀看。彝族人宰殺家禽、家畜時,忌外人在場。忌外人騎馬進彝族寨子,到寨門的竹籬笆前必須下馬。到彝族家里做客,要坐在火塘的上方或右方,忌用腳踏三腳架,忌掏挖火灰,尤忌在其中挖洞。彝族人對待客人,一般都用酒肉盛情款待,他們給你東西吃你必須吃,即使不喝酒也要少喝一點,以表謝意,不然就認為你看不起他們;但是彝族人忌把款待客人的食品帶走,認為帶走這種食品是不講義氣。
編輯推薦:
(責任編輯:)
近期直播
免費章節課
課程推薦
導游資格
[VIP通關班-協議退費]
課程模塊 刷題模塊 專享服務
導游資格
[VIP通關班-暢學]
課程模塊 刷題模塊 專享服務
導游資格
[零基礎通關班]
課程模塊 刷題模塊 專享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