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城鄉規劃師考試《規劃原理》第五章:城市綜合交通系統規劃
大綱要求
1、掌握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的概念
2、掌握城市道路網規劃及紅線劃示
3、了解城市交通的特征及交通調查的基本知識
4、熟悉城市交通及對外交通的主要設施及規劃要求
5、熟悉城市交通政策的概念及制定原則
6、熟悉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知識
(一)基本概念(掌握)
1、城市綜合交通
(1)基本概念:存在于城市中及與城市有關的各種交通形式。從地域關系上,城市綜合交通大致可分為城市對外交通和城市交通兩大部分。
城市對外交通泛指本城市與其他城市間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圍內的城區與周圍城鎮、鄉村間的交通。其主要交通形式有:公路交通、鐵路交通、航空交通和水運交通,
城市交通是指城市(城區)內的交通,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城市軌道交通和城市水上交通等。其中,以城市道路交通為主體。
(2)城市對外交通與城市交通具有相互聯系、相互轉換的關系。
城市綜合交通可以按交通性質與交通方式進行分類:
城市綜合交通分為城市對外交通和城市交通。城市對外交通分為對外貨運交通和主要客運交通。城市交通分為市內客運交通和市內貨運交通。
市內客運交通分為步行交通、自行車交通、公共交通以及其他客運機動車交通。市內貨運交通又分為專業貨運交通、單位貨運交通和出租貨運交通。
2、城市交通系統
我們通常把以城市道路交通為主體的城市交通作為一個系統來研究。城市交通系統是城市大系統中的一個重要子系統,體現了城市生產、生活的動態的功能關系。
城市交通系統是城市運輸系統(交通行為的運作)、城市道路系統(交通行為的通道)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統(交通行為的控制)組成。城市道路系統是為城市運輸系統完成交通行為服務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統則是整個城市交通系統正常、高效運轉的保證。
城市交通系統是城市的社會、經濟和物質結構的基本組成部分。城市交通系統把分散在城市各處的城市生產、生活活動連接起來,在組織生產、安排生活、提高城市客貨流的有效運轉及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城市的用地布局、規模,甚至城市的生活方式都需要一個城市的交通系統的支撐。
城市交通系統規劃是與城市用地布局密切相關的一項重要的規劃工作。
鑒于城市交通的綜合性,城市交通與城市對外交通具有密切的關系,通常把二者結合取來進行綜合研究和綜合規劃。
城市道路系統規劃(一)
(二)城市道路系統規劃(掌握)
1、影響城市道路系統布局的因素
城市道路系統是組織城市各種功能用地的 "骨架",又是城市進行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的"脈絡"。城市道路系統布局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城市是否可以合理、經濟地運轉和發展。
影響城市道路系統布局的因素主要有三個:
(1)城市在區域中的位置(城市外部交通聯系和自然地理條件);
(2)城市用地布局形態(城市骨架關系);
(3)城市交通運輸系統(市內交通聯系)。
2、城市道路系統規劃的基本要求
(1)滿足組織城市各部分用地布局的 "骨架"要求
①城市各級道路應成為劃分城市各分區、組團、各類城市用地的分界線。
②城市各級道路應成為聯系城市各分區、組團、各類城市用地的通道。
③城市道路的選線應有利于組織城市的景觀,并與城市綠地系統和主體建筑相配合形成城市的 "景觀骨架"。
(2)滿足城市交通運輸的要求
①道路的功能必須同毗鄰道路的用地性質相協調。
②城市道路系統完整,交通均衡分布。
③要有適當的道路網密度和道路用地面積率。
④道路系統要有利于實現交通分流。
⑤要為交通組織和管理創造良好的條件。
⑥道路系統應與城市對外交通有方便的聯系。
(3)滿足城市環境的要求
(4)滿足各種工程管線布置的要求
3、城市道路系統規劃的程序
城市道路系統規劃是城市總體布局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是一項單獨的工程技術規劃設計,而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一般規劃程序如下:
(1)現狀調查,資料準備
①城市用地現狀和地形圖:包括城市市域或區域范圍和中心城區范圍兩種圖,比例分別為1:25000(或1:50000)、1:10000(或1:5000)。
②城市發展經濟資料:包括城市發展期限、性質、規模、經濟和交通運輸發展資料。
③城市交通現狀調查資料:包括城市機動車、非機動車數量統計資料,城市道路及交叉口的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交通量分布資料和過境交通資料。
(2)城市道路系統初步規劃方案
(3)交通規劃初步方案
(4)修改道路系統規劃方案
(5)繪制道路系統規劃圖
(6)編制道路系統規劃文字說明
4、城市道路分類
城市道路既是城市的骨架,又要滿足不同性質交通流的功能要求。作為城市交通的主要設施、通道,首先應該滿足交通的功能要求,又要起到組織城市用地的作用,城市道路系統規劃要求按道路在城市總體布局中的骨架作用和交通地位對道路進行分類,還要按照道路的交通功能進行分析,同時滿足 "骨架"和"交通"的功能要求。因此,按照城市骨架的要求和按照交通功能的要求進行分類并不是矛盾的,兩種分類都是必須的,應當相輔相成、相互協調。兩種分類的協調統一是衡量一個城市的交通與道路系統是否合理的重要標志。
(1)國際(按城市骨架)的分類
①快速路
②主干路
③次干路
④支路
(2)按道路功能的分類
城市道路按功能分類的依據是道路與城市用地的關系,按道路兩旁用地所產生的交通流的性質來確定道路的功能。城市道路按功能可分為兩類:
①交通性道路
根據車流的性質,交通性道路又可分為貨運為主的交通干線、客運為主的交通干線、客貨混合性交通道路。
②生活性道路
生活性道路又可分為生活性干道和生活性支路。
除上述兩種分類外,還可將城市道路分為疏通性道路和服務性道路兩大類。當前我國城市中建設疏通性道路是疏解城市交通的重要手段
城市道路系統規劃(二)
5、城市道路系統的空間布置
(1)城市干道類型
①方格網式道路系統(最常見一種)
②環形放射式道路系統
③自由式道路系統
④混合式道路系統
(2)城市道路網按速度的分工
城市道路網按速度可以分為快速道路網和常速道路網兩大路網。
城市常速道路網包括一般機非混行的道路網和步行、自行車專業系統。規劃時要分別考慮其功能要求并加以有機組織。
(3)城市道路網按性質(功能)的分工
城市道路網又可以大致分為交通性路網和生活服務性路網這兩個相對獨立又有機聯系(也可能部分重合為混合性道路)的網絡。
(4)城市各級道路的銜接
①城市道路銜接原則
城市道路(包括公路)銜接的原則歸納起來有四點:低速讓高速、次要讓主要、生活性讓交通性、適當分離。
②城鎮間道路與城市道路網的連接
城鎮間道路分為高速公路和一般公路。
把公路交通與城鎮內交通分離開來,一般可采用兩種方式:公路立體穿越城鎮、公路繞過城鎮。
對于特大城市,高速公路可以直接引到城市中心地區的邊緣,連接城市外圍高速公路環路,再由高速公路環路與城市主要快速路相連高速公路不得直接與城市生活性道路和交通性次干道相連。
6、城市交通樞紐在城市中的位置
(1)城市交通樞紐可以分為三類:
①貨運交通樞紐
②客運交通樞紐
③設施性交通樞紐
(2)城市交通樞紐的位置
(3)設施性交通樞紐的布置
設施性交通樞紐包括為解決人流、車流相互交叉的立體交叉(包括人行天橋和地道)和為解決車輛停駐而設置的停車場等。
立體交叉的布置主要取決于城市道路系統的布局,是為快速交通之間的轉換和快速交通與常速交通之間的轉換或分離設置的,主要應設置在快速干道的沿線上。為保證交通的暢通、在交通流量很大的疏通性交通干道上,也可設置立體交叉。
城市機動車公共停車場有三種類型:
①城市各類中心附近的市內機動車公共停車場(包括停車樓和地下車庫)。
②城市主要出入口的大型機動車停車場。
③超級市場、大型城外游憩地的機動車停放場。
城市還應考慮自行車公共停車場地的布置及對建設用地內的停車要求。
城市公共停車場的用地面積可以按城市人口每人0.8~1.0m2安排。
7、城市道路系統的技術空間布置
(1)交叉口間距
(2)道路網密度
①城市干道網密度
②城市道路網密度
(3)城市紅線寬度
(4)城市橫斷面類型
①一塊板道路橫斷面
②兩塊板道路橫斷面
中央分割帶的設置和兩塊板道路的交通組織有以下四種考慮:
a、解決對向機動車流的相互干擾問題。
b、有較高的景觀、綠化要求。
c、地形起伏變化較大的地段。
d、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分離。
③三塊板道路橫斷面
④四塊板道路橫斷面
調查分析、規劃及政策
(三)城市交通調查與分析(了解)
城市交通調查是進行城市交通規劃、城市道路系統規劃和城市道路設計的基礎工作。通過對城市交通現狀的調查與分析,摸清城市道路上的交通狀況,城市交通的產生、分布、運行規劃規律以及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
城市交通調查包括城市交通基礎資料調查、城市道路交通調查和交通出行OD調查等。
1、城市交通基礎資料調查與分析
2、城市道路交通調查與分析
3、交通出行OD調查與分析
(1)交通區劃分
劃分交通區應符合
①交通區應與城市規劃和人口等調查的劃區相協調,以便于綜合一個交通區的土地使用和出行生成的各項資料;
②交通區的劃分應便于把該區的交通分配到交通網上,如城市干道網、城市公共交通網、地鐵網等;
③應使一個交通區預期的土地使用動態和交通的增長大致相似;
④交通區的大小也取決于調查的類型和調查區域的大小,交通區劃得越少,精確度越高,但資料整理工作會越困難。
(2)居民出行調查
居民出行規律包括出行分布和出行特征。城市居民的出行特征有下列四項要素:
①出行目的
②出行方式
③平均出行距離
④日平均出行次數
(3)貨運出行調查
貨運調查應采用抽樣發調查表或深入單位訪問的方法,調查各工業企業、倉庫、批發部、貨運交通樞紐,專業運輸單位的土地使用特征、產銷儲運情況、貨物種類、運輸方式、運輸能力、吞吐情況、貨運車種、出行時間、線路、空駛率以及發展趨勢等情況。通過分析可以研究貨運出行生成的形態,取得貨運交通生成指標,貨運出行與土地使用特征(性質、面積、規模)、社會經濟條件(產值、產量、貨運總量、生產水平)之間的關系,得到全市不同貨物運輸量、貨流及貨運車輛的(道路)空間和時間分布規律。
(四)城市交通規劃(熟悉)
城市交通規劃是確定城市交通發展目標,設計達到該目標的策略,制定和實施計劃的過程,包括確定城市交通政策、城市客貨交通組織、道路交通流量分配等主要內容。城市交通規劃必須同土地使用規劃和道路系統規劃密切結合、相互協調。交通規劃應為決策提供足夠的決策信息。
1、城市交通規劃的基本作用
(1)建立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統,全面協調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關系,并對城市交通設施提出任務和要求,使各種運輸方式能密切配合、相互補充,共同完成運輸任務。
(2)提出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根本措施。
(3)使城市交通系統獲得最佳效益。
2、城市交通規劃的內容
(1)現狀交通問題分析
(2)規劃目標
①通過改善與經濟發展直接相關的交通出行來提高城市的經濟效率;
②出通過城市合理的交通結構,充分發揮各種交通方式的聯合運輸潛力,使最有效率的交通方式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③在充分保護有價值的地段(如歷史遺跡)、解決居民搬遷和財政允許的前提下,盡快建成相對完善的城市交通設施;
④通過交通投資來提高可達性,拓展城市的發展空間,保證新開發的地區都能獲得有效的公共交通服務;
⑤在滿足各種交通方式合理的運行速度的前提下,把城市道路上的交通擁擠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
⑥有效的財政補貼和科學的、多元化交通經營,并盡可能使價格水平接近經營成本。
(3)交通需求預測
交通需求預測應注重城市土地使用發展與交通之間動態的相互影響關系的分析。
交通需求預測方法有以下三種:
①順序總體需求預測
②直接總體需求預測
③個體行為需求模式
(4)規劃方案制定
(5)規劃方案評價
(6)規劃方案實施
(五)城市交通政策(熟悉)
1、城市交通政策的內容
(1)政策目標
(2)政策背景
(3)區域范圍
(4)政策種類
(5)政府的執行機構
(6)城市交通法規
2、城市交通政策的基本特征
(1)交通政策的針對性與目標效用
(2)交通政策的多相關性和整體性
(3)交通政策的穩定性與可變性
(4)交通政策向交通法規延伸
3、我國城市交通政策概況
我國城市現有的交通政策不成體系,大多是關于交通工具的發展政策、交通管理政策等產業政策及標準性政策,而沒有關于城市交通工序關系的相關政策和內容。
1985年經國務院批準公布的《中國技術政策》,國家科委藍皮書和白皮書把城市交通運輸政策作為全國交通政策的一部分。
199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中,將包括城市公共交通的第三產業的重要性提到新的高度,把包括城市交通在內的公用事業作為產業發展的重點,確定為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全局性、先導性影響的基礎行業,并確定了發展目標。
1992年《中國21實際議程》
1993年國務院批轉的《全國第三產業發展規劃的基本思路》
1995年建設部先后推出《中國城市交通需求管理行動計劃》、《北京宣言:中國城市交通發展戰略》等文件。這兩個文件標志著中央政府把對城市交通問題的著眼點轉向了更為宏觀、全面而綜合的戰略與規劃層面,并使城市交通行業對交通問題的解決走向新的觀念。
(六)城市對外交通(熟悉)
城市對外交通運輸是指以城市為基點,與城市外部進行聯系的各類交通運輸的總稱,主要包括鐵路、公路、水運和航空。
城市與對外交通運輸有著密切的聯系,對外交通運輸是城市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條件。
城市對外交通線路和設施的布局直接影響到城市的發展方向、城市布局、城市干道走向、城市環境以及城市的景觀,因此,城市對外交通對城市的總體布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鐵路
鐵路是城市主要的對外交通設施。城市范圍內的鐵路設施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與城市生產、生活有密切關系的客、貨運設施,如客運站、綜合性貨運站及貨場等;另一類是與城市生產、生活沒有直接關系的鐵路專用設施,如編組站,客車整備場、迂回線等。
鐵路設施應按照他們對城市服務的性質和功能進行布置,與城市布局要有良好的關系。
在城市鐵路布局中,站場位置起著主導作用,線路的走向是根據站場與站場、站場與服務地區的聯系需要而確定的。鐵路站場的位置與數量與城市的性質、規模、總體布局以及鐵路運輸的性質、流量、方向、自然地形等因素有關。
會讓站、越行站是鐵路正線上的分界點。間距約8~12km。主要進行鐵路運行的技術作業,站場布置不一定與居民點結合。其布置形式有橫陳式和縱列式及半縱列式,長度約1~2.7km,站坪寬度除正線外、配到發線1~2條。
中間站
區段戰
編組站
客運站
客運站的布置有通過式、盡端式和混合式三種。中小城市客運站采用通過式的布局形式,可以提高客運站的通過能力;大城市客運站常采用盡端式或混合式布置,可減少干線鐵路對城市的分割。
客運站是對外交通與市內交通的銜接點,要考慮到旅客的中轉換乘的方便。客運站必須與城市的主要干道連接,以方便聯系城市各部分及其他聯運對外交通設施(車站、碼頭等);要協調好鐵路與市區公交、長途汽車和商業服務的關系,做到功能互補和利益共享,實現地區發展目標。
中小城市一般設置一個綜合性貨運站或貨場,其位置既要滿足貨物運輸的經濟合理要求,也要盡量減少對城市的干擾。
大城市貨運站應按其性質分別設于其服務的地段。以到發為主的綜合性貨運站(特別是零擔貨物)一般應接近貨源或結合貨物流通中心布置;以某幾種大宗貨物為主的專業性貨運站應接近其供應的工業區、倉庫區等大宗貨物集散點,一般應設在市區外圍;不為本市服務的中轉貨物裝卸站則應設在郊區,結合編組站或水陸聯運碼頭設置;危險品(易爆、易燃、有毒)既有礙衛生(如牧畜貨場)的貨運站應設在市郊,要有一定的安全隔離地帶。
2、公路
公路是城市與其市域內鄉鎮聯系的道路。規劃時應結合城鎮體系總體布局和區域規劃,合理地選定公路線路的走向及其站場的位置。
(1)公路的分類、分級
①公路分類。根據公路的性質和作用,及其在國家公路網中的位置,可分為國道(國家級干線公路)、省道(省級干線公路)和縣級(聯系各鄉鎮)三級。設市城市可設置市道,作為市區聯系市屬各縣城的公路。
②公路分級。按公路的使用任務、功能和適應的交通量,可分為高速公路和一級、二級、三級、四級公路。高速公路為汽車專用路,是國家級和省級的干線公路;一、二級公路常用作聯系高速公路和中等以上城市的干線公路;三級公路常用作聯系縣和城鎮的集散公路;四級公路常用作溝通鄉、村的地方公路。
高速公路的設計時速多為100~120km/h(山區可降為60km/h)。大城市可布置高速公路環線聯系各條高速公路,并與城市快速路網相銜接。對于中小城市,考慮城市未來的發展,高速公路應該遠離城市中心,采用互通式立體交叉,以專用的入城道路與城市聯系。
(2)公路在市域內的布置
公路在市域范圍內的布置主要決定于國家和省公路網的規劃。規劃中要注意以下問題:
①要有利于城市與市域內各鄉、鎮間的聯系,適應城鎮體系發展的規劃要求。
②干線公路要與城市道路網有合理的聯系。
③要逐步改變公路直穿小城鎮的狀況,并注意防止新的沿公路建設的現象發生。
(3)公路汽車站場的布置
①客運站
②貨運站、技術站
③公路過境車輛服務站
3、港口
港口是水陸聯運的樞紐。城市港口分為客運港和貨運港。
港口分為水域和陸域兩大部分。
港口城市的規劃要妥善處理岸線利用、港區布置及城市布局之間的關系,綜合考慮船舶航行、貨物裝卸、庫場儲存及后方集疏等四個環節的布置。
(1)港口建設應與區域交通綜合考慮
(2)港口建設與工業布置要緊密結合
(3)合理進行岸線分配與作業區布置
(4)加強水陸聯運的組織
4、航空港
民用航空港(機場)按其航線性質可分為國際航線機場和國內航線機場。民用機場又可按航線布局分為樞紐機場、干線機場和支線機場。
機場與城市客運交通的聯系的強度和方式會影響城市交通產生影響。
(1)機場凈空限制要求
(2)通信聯絡要求
(3)與城市距離的要求
輔導資料:
試題演練: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