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強調社會建設是全面的建設。這一點從報告的一些標題和具體內容中可以看出來,報告的第一部分在談到過去五年所取得的成就時指出:“社會建設全面展開。各級各類教育迅速發展,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就業規模日益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抗擊非典取得重大勝利,公共衛生體系和基本醫療服務不斷健全。社會管理逐步完善。”報告的第四部分,在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時指出:“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過去我們講社會建設的重要性多,很少講社會建設的全面性系統性,這次強調社會建設的全面性,是認識上的一個突破,對實踐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進行社會建設,要系統地而不是零碎地進行社會建設。社會建設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工程。
二是把“平等”的思想理念落實在社會建設的工作布置中。報告中多次使用“平等”和與平等有關的概念,這在以前的黨的相關文件中是不多見的。例如: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要“保障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十七大報告則強調要“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雖然只有二字之差,但含義十分深刻;著重指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要“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加大財政對教育投入,規范教育收費,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在談到就業問題時,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要“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 十七大報告從城鄉一體出發,強調要“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這是一個重要的發展理念的改變,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千百年來,平等一直是人類社會的美好追求,消除歧視,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首先要樹立起平等的思想,并將它落實到具體的政策中,十七大報告為此給人以特別深刻的印象。
三是提出了六個“基本”,不搞冒進,實事求是,反映國情。搞好社會建設需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我們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當從實際出發,社會建設的速度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十七大報告在確定我國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時,對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提出了六個基本:要基本形成終身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要使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社會就業更加充分。要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人人要享有基本生活保障。要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中等收入者占多數,要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要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社會管理體系要更加健全。這是黨的實事求是之思想路線的充分體現,如果我們用十多年的時間把社會建設的基本基礎這篇文章做好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就會有一個很大的改觀。速度是必要的,但夯實發展的基礎更重要。
四是明確了社會建設的核心和重點。社會建設的內容很多,要有中心有重點,要十分明確社會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十七大報告特別提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指出“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在明確重點的同時,還細化了標準,提高了操作性。如果只有原則性而無操作性,目標和政策就會成為空中樓閣,中國的問題是抽象的東西太多,能轉化為行動的東西太少。黨的代表大會盡管是一次照應全局的大會,但一些提法在表達一種理念一種原則的同時,仍然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十分明確具體。如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要“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標準。”十七大報告則將此細化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要“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等等。文件中具體的可操作的東西多了,并不會降低它的宏觀指導性,相反會讓人更加感覺到它的實在可信。我們需要理論,也需要行動。在當代中國,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成為我們的指路明燈時,實踐好發展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變得極為重要。
五是提出了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新思路。社會保障是社會建設的重頭戲,內容非常龐雜,涉及到的方面多,與經濟建設等方面的聯動性強,迫切需要把思路理清楚。十七大報告不僅像以往一樣把社會保障的對象和內容說得很周全很有層次感,而且第一次在黨的重要文獻中提出了三個基礎、三個重點和二個補充的發展新思路,它們是:“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六是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上有了新認識新舉措。我國的收入分配差距有逐步擴大的趨勢,它已經成為各種矛盾的結點,能否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已經成為考驗我黨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尺。十七大報告在怎樣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上提出了三個重要舉措,這就是在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的同時,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這三個新舉措,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需要,是解決各階層利益矛盾、優化社會階層結構的迫切需要。
七是在社會管理上有了新要求,提出了三個“最大限度”。社會建設離不開社會管理,它們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管理的目的是形成有序格局,把大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將社會事業推向前進。十七大報告在重申要維護社會安定團結,加強社會穩定,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和基層社會管理體制的同時,提出了三個“最大限度”的新要求,即要最大限度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這與和諧社會的構建要求是一致的,充分體現了中央的決心和信心。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凝聚所有的力量。要尊重勞動,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尊重創造,營造干事干好事的良好氛圍,使社會運轉協調,使人民生活安寧和諧。
社會建設是社會系統的一個重要方面,社會建設思路、途徑和方法的不斷創新和完善,不僅豐富和深化了社會建設的內涵,有利于社會建設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且有利于整個社會系統質的提高。十七大報告對社會建設一系列的新論述新舉措,將有力推動社會建設的發展。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