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圖合璧所經歷的艱難歷程昭示:文化的交流可以超越體制的樊籬、歲月的創痛與意識形態的禁錮,展現出基于共同文化血脈的巨大凝聚力、親和力,任何力量與勢力也無法阻遏與羈絆。我們更應借由兩圖合璧展出的新起點,掀開傳承民族文化血脈,譜寫相互交融、共同發展的輝煌篇章。
6月1日,“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開幕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行。分藏海峽兩岸的《富春山居圖》系元代著名畫家黃公望所作,清初被焚為兩斷,分別稱為《剩山圖》和《無用師卷》。這件書畫珍品360年后首次“合璧”展出成為兩岸關注熱點。(據6月1日新華社報道)
全體炎黃子孫的目光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一起關注同一幅畫——《富春山居圖》,因為這幅畫承載的內涵太多。歷史也必將紀錄這萬眾矚目的一刻,這跨越無情戰火、人間滄桑后殘卷合璧,讓人感嘆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文化血脈是如此堅韌與頑強,她孕育了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鍛造了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梁與靈魂。
《富春山居圖》傳承著博大精深的文化血脈。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包羅萬象,中國書畫作為中國文化重要的符號,集中體現了其中的精髓與旨趣,而山水畫則是中國畫的傳統題材演繹,筆墨紙硯一旦到了巨匠手中,便能于尺寸之間盡顯湖光山色的神韻,展示境由心造、形神兼備的意趣。而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就是稟承中國傳統筆墨手法,傳神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山光水色、氣象萬千的初秋景色,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成為后世欣賞、研習中國山水畫不可多得的范本與精品。
《富春山居圖》記載著劫后余生的傳奇故事。《富春山居圖》一經問世,便被人譽為珍寶,到今天660年歲月中經歷著無數傳奇,她前后為眾多的愛好者珍藏,躲過了無數戰火的劫難,見證眾多王朝的更迭。這幅畫360年前險些被大火烈焰毀于一旦,所幸被人搶救,但完整的畫面被燒成兩段。100多年來的近代中國歷史風云變幻,兩岸關系更是波詭云譎,《富春山居圖》分落兩地、隔海相望60余載,本已殘破的山水畫卷,在家國動蕩的歲月滄桑中,更平添了幾分哀婉與悲壯。
《富春山居圖》包涵著承先啟后、九死未悔的家國情懷。從這幅畫隔海相望的那一刻起,國人撫平文化創痛的渴望從未停歇,至今已有60余載。從產生合壁展出的創意提出的那一天起,為了今天的這一刻,兩岸三地仁人志士奔走不息,到現在已歷時十余年。從最早大陸率先提出合璧展出的設想,到臺灣方面答應只能先到臺北展出的要求,從只能單方合壁展出到雙方互辦展出的談判,其間經歷了兩岸關系的風云變幻、起伏轉寰,可謂一波三折、來之不易。
我們至今記得,在去年全國“兩會”記者會上,溫家寶特意談到《富春山居圖》一畫分存兩岸的現狀時說,“我希望兩幅畫什么時候能合成一幅畫”,發出“畫是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嘆。由此,《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出成為一個世人盡知的話題,引起各界人士的重視,并再次為畫卷的合展籌劃奔走。今年“兩會”前夕,溫家寶在回答網友問題時,再次提到《富春山居圖》時說,“現在聽說《富春山居圖》就要合璧展出,這時我默默地在念著一句話:‘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讓一個完整的《富春山居圖》永遠合璧在一起,這是我的期望。”
如今,經過各界人士的共同推動,分藏兩岸的《富春山居圖》終于合璧團圓。大陸著名作家余秋雨指出,現代人靠著自己的小聰明撕裂了很多東西,希望最終可以靠著愛把撕裂的東西彌合。
兩圖合璧,不只是中國繪畫史的華章,更是中華民族命運的交響曲!這不僅是海峽兩岸文化藝術界歡欣鼓舞的一次盛宴,更是推動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盛事。隔絕造成的文化創傷如今隨著《富春山居圖》的合璧進一步平復,但兩岸文化交流的渴望由此應掀起新的高潮。兩圖合璧所經歷的艱難歷程昭示:文化的交流可以超越體制的樊籬、歲月的創痛與意識形態的禁錮,展現出基于共同文化血脈的巨大凝聚力、親和力,任何力量與勢力也無法阻遏與羈絆。我們更應借由兩圖合璧展出的新起點,掀開傳承民族文化血脈,譜寫相互交融、共同發展的輝煌篇章。
相關推薦:
2011年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時評匯總
熱點時評:食品安全,警鐘為誰而鳴
熱點時評:“還路于民”需要制度趟路
熱點時評:“巧合”比舞弊更可怕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