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分:100分時限:150分鐘
一、注意事項
1.本題本由給定資料與申論要求兩部分構成。考試時限為150分鐘。其中,閱讀給定資料參考時限為40分鐘,作答參考時限為llO分鐘。滿分100分。
2.監(jiān)考人員宣布考試開始時,你才可以開始答題。
3.請在題本、答題紙指定位置填寫自己的姓名,填涂準考證號。
4.所有題目一律使用現(xiàn)代漢語作答在答題卡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監(jiān)考人員宣布考試結束時,考生應立即停止作答,將題本、答題卡和草稿紙都翻過來留在桌上,待監(jiān)考人員確認數(shù)量無誤、允許離開后,方可離開。
嚴禁折疊答題卡!
二、給定資料
1.2009年6月13日是我國第四個“文化遺產日”。今年文化遺產日的主題是:“保護文化遺產,促進科學發(fā)展”。這一節(jié)日是根據(jù)國務院下發(fā)《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確立的。《通知》指出,要充分認識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我國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tài)正在發(fā)生巨大變化,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huán)境受到嚴重威脅。不少歷史文化名城(街區(qū)、村鎮(zhèn))、古建筑、古遺址及風景名勝區(qū)整體風貌遭到破壞。文物非法交易、盜竊和盜掘古遺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違法犯罪活動在一些地區(qū)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貴文物流失境外。由于過度開發(fā)和不合理利用,許多重要文化遺產消亡或失傳。在文化遺存相對豐富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區(qū),由于人們生活環(huán)境和條件的變遷,民族或區(qū)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刻不容緩。
2.2006年7月8日至16日,是一個值得所有中國人期待的日子,那天,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將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如果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表決通過河南安陽殷墟進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名錄,中國將有32處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從1986年開始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產項目至今,中國在短短20年的時間里已擁有這么多的世界遺產,這在全世界也是速度最快的。
然而,伴隨國人喜悅的還有憂慮,由于《無極》劇組嚴重破壞了位于云南“三江并流”世界遺產保護地范圍內的香格里拉景觀。屆時中國不得不就此向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作出相關報告。這也是“三江并流”第二次遭遇尷尬。在2004年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三江并流”就曾和中國其他4處世界遺產被列入評估名單,是當時受評估遺產數(shù)量最多的國家之一。“三江并流”那次被評估的原因是世遺中心認為當?shù)芈糜伍_發(fā)過熱和怒江上將建13座大型水電站,其中1座正在保護區(qū)內,另外12座雖不在保護區(qū)內,也距離不遠。世遺中心關于“三江并流”的說法是:在2005年2月1日前遞交整改報告,供下屆大會審議。
3.與三江并流一同遭遇尷尬的還有蜿蜒中華大地的萬里長城。事實上。被列為世界奇跡的長城已經處于瀕臨被人為毀掉的邊緣。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嚴峻現(xiàn)實是。長城每一天都在受到無知者的破壞和玷污。許多破壞長城的現(xiàn)象是修造者的不肖子孫們的蓄意所為。長城的商業(yè)性開發(fā)有可能會加劇,長城的保護更不容樂觀。
“除了自然和人為的毀損以外,‘到此一游’照樣會把長城刻得遍體鱗傷。如果長城會說話,它早就流淚了!”這是中國長城學會學術研究部主任黃永仁的無奈感慨。
中國長城保護學會去年對北京八達嶺長城進行勘察時發(fā)現(xiàn)。眾多省份游客的“簽名”擠滿城磚,有些城磚上還留有韓文、日文等留言。“幾乎沒有一塊無字磚,再想刻字都無處下筆。”學會工作人員無奈地說。長城墻體石磚表面的字跡多數(shù)是用鈍器雕刻的,最深刻痕競達半厘米;還有部分字跡是用涂改液、油漆涂抹而成。由于刻痕深入磚體,強行擦除會破壞長城表面結構,對其造成二次傷害。
“在已經開發(fā)的長城景區(qū),我們可以通過人員巡邏、安裝監(jiān)控攝像頭、廣播宣傳的方式防止人們對長城動刀,但是對于野長城我們還無能為力,這種蔓延更加令人擔憂。”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說:“在長城上刻字很難修復,基本上沒有辦法.修復了也就等于更改了文物的原貌。”
性格直爽的董耀會還一針見血地指出:對長城的破壞,除了損毀和刻字等物理的毀壞以外,還有對長城美學價值和民族精神的玷污。大型活動不僅對長城建筑本身造成損害。而且還給長城帶來形象上的玷污。
董耀會所指的是2005年7月23日,1500余名“迷幻男女”在長城之上“銳舞派對”,狂歌勁舞.通宵達旦,耀眼的熒光大旗、震耳欲聾的電子音樂。事實上,自1997年金山嶺長城被出賣后,金山嶺長城八次淪為“肉池酒林”。只是一直未被媒體曝光而已,2005年7月23日的這次派對,應該是第九次。
對此,許多人感慨萬千:長城是國家級文物,是國寶,是屬于全體中國人的,不是某些地方政府或部門的搖錢樹。中國有句俗話,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也要看那山是不是你的山,那水是不是你的水。可是有些部門和政府卻把國家文物地方化、部門化,于是他們靠著長城就吃起長城來了。
4.近口,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故居因建設方“不知”而被拆,實在令人心痛。好在梁林故居只是部分損毀,損失雖然不小,但原貌還殘存,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北京規(guī)劃委的現(xiàn)場叫停,讓人心痛稍微得到緩解。
梁林故居位于北京東城區(qū)北總布胡同24號院,從攝于上世紀30年代的照片看,這座有著濃厚老北京四合院風格的院落,樸素中透著凝重,傳統(tǒng)中透著自然。
時過境遷,梁林故居院內的垂花門在上世紀80年代被拆,建起了一座三層小樓。院內的東廂房后來也被拆除,現(xiàn)在的梁林故居已經是殘缺不全了。今年5月,有關部門的拆遷通告貼在了24號院的西墻上:一家房地產公司依法取得了《房屋拆遷許可證》,并對24號院實施拆遷。
梁思成夫婦是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曾參與我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中國建筑設計的國家獎就叫“梁思成獎”。在北京城解放的過程中,梁思成親手圈點城內文化古跡,為保護古城文物瑰寶作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后,他又為保護老北京而奔走呼號。或許是造化弄人,木匠是做板凳的人,卻因受窮而不能擁有板凳。建筑學家的故居卻因后來者“不知”而遭到拆遷。若當真泉下有知,梁林肯定非常痛心。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國是世界上保存文物最多的國家之一.與眾多亟待保護搶救的珍貴文物相比,梁林故居也許不算重點保護的對象。對于梁思成夫婦的歷史貢獻及梁林故居的文化價值,有關方面或許是真的“不知”。或許如建設方所言,因為梁林故居不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名冊中,他們只是在“依法”拆遷……但是,在追求現(xiàn)代居住方式的過程中,我們是不是應該對古城的歷史有一些更多的關注?在推行“光鮮”市政的同時,是不是可以手下留情,為守護古城文化血脈殫精竭慮的故人,留下一份感激和敬重,留下一隅可供追憶的空間?
故居拆遷的是是非非,姑且按下不論,當下我們更關注的是梁林故居未來的命運。據(jù)北京規(guī)劃委有關負責人稱,拆房的事停下來了,房子是留是拆還是修,等到具體調查之后,結合建設方案,將做進一步研究。但愿有關方面多做協(xié)調,給后人留下殘存的梁林故居。
5.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的生動體現(xiàn)。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內容就是保護傳統(tǒng)文化、保護文化多樣性。我國政府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fā)展之間的重要關系,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國家的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這是因為,一方面,保護那些能順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具體行動.它能進一步推進經濟、政治、文化、自然協(xié)調發(fā)展,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fā)展,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另一方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促進文化認同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充分發(fā)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廣大未成年人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作用,廣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展示和普及教育活動。從國家戰(zhàn)略的現(xiàn)實需要出發(fā),《意見》充分表明了我們黨和政府對保護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這必將有力地促進我國年輕一代對我國文化的認同,極大地推動年輕一代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保護和傳承。
6.2008年6月19日,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設立的“緊急保護羌文化遺產四川工作基地”在成都正式掛牌成立,此舉意味著搶救羌族文化遺產的工作在四川全面拉開。與此同時,“保護羌族文化遺產”研討會也同日舉行,與會專家共同為搶救羌族文化出謀劃策。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馮驥才呼吁專家學者緊急行動起來,緊急保護羌族文化遺產。
20多位北京、四川的專家學者在“緊急保護羌文化遺產四川工作基地”,將長期進行羌文化保護、研究工作。目前他們當務之急是深入災區(qū)調查了解最有代表性的傳承人生存狀況,尤其是培養(yǎng)基層研究羌族文化遺產的后備力量,并前往羌族災區(qū)進行非物質遺產的搶救性采錄和收集,著手編制《羌族文化讀本》。
7.繼4年前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lián)合圜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后,中國已啟動“端午節(jié)”申報世界非遺程序。2009年5月26日,記者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該項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國向聯(lián)合國遞交申報表。目前“端午申遺”已進人初評階段。
據(jù)湖北省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朱林飛介紹,本次申報的遺產名稱為“中國端午節(jié)”,由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及湖南汩羅市的“淚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四部分內容組成,申報材料由三省聯(lián)合“打包”。去年10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國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了申報表和相關材料。據(jù)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習俗”,已于2006年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jié)迄今已有2500余年歷史,它由驅毒避邪的節(jié)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吃粽子、龍舟競渡等,各地活動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歸縣、黃石市更具典型性。這也是為什么“端午申遺”工作以湖北為主體的原因。
按照相關規(guī)定,每個國家每年只允許向聯(lián)合國申報一個“非遺”項目,端午節(jié)在去年首次正式成為國家法定假日,也是我國去年惟一的世界“申遺”項目。
此前,我國的昆曲藝術、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和蒙古族長調民歌等四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先后人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8.我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珍貴資源。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深入挖掘、充分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凝聚的深刻內涵,將其融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中,有益于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深刻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蘊涵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進行認真梳理,有益于弘揚傳承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精神,促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xiàn)形式和傳播形式,有益于增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
以昆曲為例,昆曲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它的基礎深厚、內涵豐富,在我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譽為“百戲之師”、“中國戲曲之母”。近年來由于受到全球化和現(xiàn)代化的沖擊,昆曲發(fā)展形勢嚴峻。1986年,文化部成立了振興昆曲指導委員會,中央財政多次撥專款扶持昆曲事業(y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紛紛成立專業(yè)昆曲劇團.中國香港、臺灣以及海外華人地區(qū)也有眾多的昆劇業(yè)余團體,江蘇省蘇州市還成立了昆曲博物館,自2000年起連續(xù)承辦多屆昆曲藝術節(jié),并將普及昆曲知識列入中小學素質教育內容。大力培養(yǎng)昆曲藝術人才。2001年5月18日,經我國政府積極申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昆曲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昆曲獨特的文化價值和藝術魅力已超越了國界和民族.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精神財富。
9.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T作穩(wěn)步推進,有序開展。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特別強調指出:“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溫家寶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要“加強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充分表明黨和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關心和支持。各級黨委、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非常重視,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和文化發(fā)展綱要,納入財政預算,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許多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黨委、政府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為建設文化大省重要內容,在保護機制建設、地方政策法規(guī)制定、經費投入等方面.積極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10.為推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工作,文化部以部長令的形式公布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標準、權利、義務及管理作出具體規(guī)定。浙江、上海、寧夏等省(區(qū)、市)較早出臺了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并對國家級和省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給予了補助或津貼。
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建設逐步展開。《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要求,在“十一五”期間確定10個國家級民族民間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較為集中的區(qū)域,實施整體性保護。2007年6月9日,文化部命名了我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試點——福建省閩南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目前,《閩南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實施規(guī)劃》正在加緊論證,即將出臺實施。廈門、泉州、漳州3市也根據(jù)本地情況相繼出臺了本市的《閩南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實施規(guī)劃》。2008年1月8日,文化部命名了第二個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徽州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目前正在加緊編制《徽州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規(guī)劃》和《徽州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實施辦法》。青海省計劃對黃南藏族自治州熱貢地區(qū)文化生態(tài)進行全面保護,目前《熱貢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規(guī)劃綱要》已制定完畢,正組織進一步論證。《羌族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規(guī)劃綱要》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規(guī)劃綱要》正在組織論證當中。廣西、海南、浙江等省區(qū)也在積極探索文化生態(tài)的整體性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民俗博物館和傳習所建設呈現(xiàn)良好態(tài)勢。建立專題博物館、民俗博物館和傳習所,既能有效地保護普查工作中收集、整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珍貴實物資料.又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加以集中保護和展示,充分發(fā)揮對青少年和廣大群眾的宣傳教育作用。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北京、河北、云南、貴州等省(區(qū)、市)共建立專題博物館363個、民俗博物館241個、傳習所359個。廣東省現(xiàn)已建立木雕藝術、粵劇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民俗博物館、傳習所40個。江蘇省蘇州、無錫、揚州、南通、鎮(zhèn)江等市建立了專題博物館、民俗館、傳習所共67個。這些形式多樣的專題博物館、民俗博物館和傳習所,對于建立科學有效、可持續(x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制,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1.“在目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政府比民間積極,民眾的主體性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保護力量都是外加給他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劉魁立認為,如何增強民眾的自發(fā)性和自覺性是個大問題。而要喚醒民眾的文化自覺,加強宣傳教育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根本。
“只有了解。才‘能熱愛。”但是目前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會太少了。在5月23口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jié)的開幕大巡游中。那美得難以形容的彝族歌舞令人如癡如醉,但記者隨機問到的十幾位中學生都表示,這是他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表演。劉錫誠說,正是因為我們的青少年對傳統(tǒng)文化知之甚少,才會對西方的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歡呼雀躍,而對自己的民族節(jié)日逐漸淡漠。
全國政協(xié)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王合忠說,現(xiàn)在各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情非常高,各級政府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一些地方也存在著重申請、輕保護,重形式、輕內涵的傾向,仿佛只要一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就萬事大吉,文化遺產仿佛因此就會自動保存起來。一位專家說,許多地方都是從經濟的角度看待文化遺產,“伸手要錢比誰都積極”,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重視、保護得不夠。
苑利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該堅持民間事民間辦的原則。他說:“政府的支持至關重要.但這并不意味著各級行政部門可以越俎代庖,這種行為不但會嚴重挫傷民間社團組織保護遺產的積極性,同時也會因不了解文化遺產傳承規(guī)律而將活生生的民俗變成千篇一律的‘官俗’。”他強調,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民眾才是文化遺產真正的主人.而我們至多只能算是熱心負責的“管家”。“民間事民間辦”不但會最大程度地調動民間社會的積極性。節(jié)省政府的開支,還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護住民間文化的本色。
12.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田青表示,我們現(xiàn)在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恢復節(jié)慶文化,重點就是追求“原汁原味”,那么,怎樣才能把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汁原味地傳承下去?這需要政府和民眾共同努力。年輕一代首先要重新認識民族的歷史,認識祖先留給我們的豐厚的文化遺產,不要讓祖宗的遺產在這一代消失,然后,才是保護它、傳承它,發(fā)揚光大。這恐怕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三、申論要求
1.結合給定材料,概括出當前我國在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著哪些問題?要求:條理清晰,概括全面。字數(shù)不超過300字。(20分)
2.結合給定材料,就如何加強我國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對策。要求:條理清晰,語言流暢,對策具有可行性,符合實際。字數(shù)不超過400字。(30分)
3.請聯(lián)系給定材料,圍繞“文化遺產繼承和保護”這一主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要求:(1)觀點明確,內容充實,結構完整,語言生動流暢。(2)字數(shù)大約在1000—1200字。(50分)
參考答案
1.結合給定材料,概括出當前我國在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著哪些問題?要求:條理清晰,概括全面。字數(shù)不超過300字。(20分)
答案
當前我國在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首先,許多文化遺產受到了自然條件和人為的破壞.地質災害、亂刻亂畫等都嚴重破壞了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和其藝術價值。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不夠,缺乏政策性保護,甚至以此作為“搖錢樹”,作為當?shù)卮龠M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手段。最后,政府缺乏全社會范圍內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力度,社會上對文化遺產的重視力度不夠,普通民眾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缺乏,出現(xiàn)許多人在參觀文化遺產時亂刻亂畫、留名紀念等不文明行為。針對當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需要引起政府充分的重視和關注,在全社會范圍內加大宣傳教育力度的同時,應采取積極地措施進行保護。
2.結合給定材料,就如何加強我國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對策。要求:條理清晰,語言流暢,對策具有可行性,符合實際。字數(shù)不超過400字。(30分)
答案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保護傳統(tǒng)文化、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舉措,我I$1政府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國家的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針對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xiàn)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第一,國家應該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自己投入力度,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采取積極措施對受到威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第二,政府需要完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制,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法律法規(guī),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能夠依法進行.同時各地方政府也必須制定相關的保護政策和措施,從制度上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三,政府應該充分發(fā)動民間保護組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作用,另外需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教育,強化普通民眾對非物資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解和意識。尤其需要加強對年輕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只有國家和地方政府、民間保護組織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相互合作和努力,才能真正實現(xiàn)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3.請聯(lián)系給定材料,圍繞“文化遺產繼承和保護”這一主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要求:(1)觀點明確,內容充實,結構完整,語言生動流暢。(2)字數(shù)大約在1000--1200字。(50分)
參考例文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 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是先人創(chuàng)造的沉積與結晶,鐫刻著一個民族國家文化生命的密碼,蘊涵著民族特有的精神機制、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jù)。文化遺產是人類活動的信息資料庫,是展示人類文明的卷軸。
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在盲目追求經濟發(fā)展的影響下.中國的文化遺產也遭到了眾多的破壞。自然災害、人為原因等都造成了文化遺產的不完整和殘缺,嚴重影響了其文化價值和影響意義。而一些地方政府單純?yōu)榱私洕陌l(fā)展.大肆開發(fā)利用文化遺產,卻對其不加以保護和維護,造成了眾多文化遺產瀕臨危險,即將失去其擁有的價值和作用,這一切都應當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關注。而如何采取措施來保護文化遺產也成為政府的一個重要目標,那么對于文化遺產應該采取哪些保護措施呢?
首先.要發(fā)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協(xié)調有效的保護工作領導機制。針對我國當前在文化遺產保護中出現(xiàn)的問題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將文化遺產保護納入法律的范圍之內,對于破壞或損毀文化遺產的行為,依法進行嚴厲的制裁措施。各級地方政府應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議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整體規(guī)劃,納入文化發(fā)展綱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建設.及時研究制定有關政策措施。要制定文化遺產保護規(guī)劃,明確保護范圍、保護措施和目標。
其次.各級政府要不斷加大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經費投入。通過政策引導等措施,鼓勵個人、企業(yè)和社會團體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資助。要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隊伍建設。通過有計劃的教育培訓,提高現(xiàn)有人員的工作能力和業(yè)務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優(yōu)勢和科研優(yōu)勢,大力培養(yǎng)專門人才,進一步實現(xiàn)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加強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教育力度,特別是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將文化遺產保護教育帶進校園和課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同時要充分利用民間保護組織的作用,推廣文化遺產保護的教育工作,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重視和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充分發(fā)動全社會各個方面的力量來進行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文化遺產承栽著人類社會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xiàn)。我國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jù)。加強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會都應該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力量,保護我國共同的文化遺產。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