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妞这里只有精品_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应用_亚洲区一二三四区2021_色多多污污下载

當前位置:
首頁 >> 公務員 >> 申論 >> 申論指導 >> 正文

重要理論四如何理解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發表時間:2014/1/26 20:37:45 來源:中大網校 點擊關注微信:關注中大網校微信
關注公眾號
重要理論四如何理解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重要理論四
                 
  竭澤而漁之路不能走
                 
  ――如何理解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竭澤而漁,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成語,講的是把湖水排干來捕魚。魚倒是全捕著了,但湖水排干了,就再也不會有魚了。它告訴我們一個意味深長的哲理:如果違反自然界的規律,急功近利,過度索取,看似取之不盡的資源就會用盡。同樣,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如果我們只注重經濟的發展、消費的增長,而忽視對資源的合理利用,忽視對環境的有效保護,那就等于竭澤而漁。
                 
  我們黨十分重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工作,并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為基本國策。十六屆五中全會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奮斗目標。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新飛躍,也是保障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決策。
                 
  一、怎樣理解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我們經常用“地大物博”來描述祖國的廣袤與富饒。從大的方面看,這樣講當然沒有問題,但并不等于說我們國家的資源是取之不盡的。相反,目前我國乃至全球的資源形勢日益緊張,不容樂觀。
                 
  從全球來看,有關研究表明,地球上的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萬公頃的速度繼續減少;現有石油儲量不足2萬億桶,可供開采時間不超過百年;到2025年,全世界2/3的人口將遭受用水短缺的威脅。伴隨人類社會發展和需求增加,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正在日益減少。
                 
  從我國來看,一方面,由于人口眾多,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非常少。比如,我國水資源人均占有量為2370立方米,僅相當于世界人均的1/4;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5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大多數礦產資源的人均擁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另一方面,生產和消費方式不合理的問題比較突出,導致資源不足的矛盾進一步凸顯。過去,我們比較多的是依靠資源的高投入來實現經濟快速增長,這種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導致資源消耗過大,浪費的現象也比較嚴重。與此同時,鋪張浪費、大操大辦、大吃大喝的消費方式在生活中并不鮮見。雖然黨和政府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并沒有從根本上轉變,奢侈浪費的消費觀還在發展,能源、淡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現實告訴我們,如果不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如果不把節約資源的政策方針放到更重要的位置,經濟發展必然會越來越多地受到資源的制約,生產生活環境會越來越惡化,這將直接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順利實現。因此,必須堅持資源開發節約并重、節約優先,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以能源資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進行生產、以節約的方式進行消費為根本特征的社會。它不僅體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更是一種全新的社會發展模式要求在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以節約使用能源資源和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事關現代化建設進程和國家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福祉和根本利益,事關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我們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加快推進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怎樣理解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2000多年前,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中轉貿易站樓蘭,極盡繁華。然而,這座舉世聞名的“大都市”,卻于公元500年左右消失在漫漫黃沙中。不少研究者將吞噬樓蘭文明的禍首歸結為環境的急劇惡化。樓蘭的悲劇警示我們:環境是無情的,只有與環境和睦相處,人類才能更好地利用環境,文明才能不斷延續。
                 
  應該看到,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們在加強環境保護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積極的進展,部分流域區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工業產品的污染排放強度有所下降。
                 
  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一些地區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1/5的城市空氣污染嚴重,1/3的國土面積受到酸雨影響。全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174萬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已經集中出現。
                 
  面對嚴峻的形勢,必須加大保護環境的力度,充分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艱巨性和長期性。我們黨緊密結合國情,借鑒國際先進發展理念,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提出了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大決策。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具體說來,它是一種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合理進行功能區劃分,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追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
                 
  “天地人和,物我為一。”人,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沒有整個自然界的環境,人就不可能生存、繁衍。保護自然環境,也就是人的自我保護。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既是一種環境倫理觀念的普及,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實踐指南,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我們不斷提高認識,貫徹執行,為環境的友好、自然的和諧作出更多的努力。
                 
  三、如何譜好資源、環境、發展的協奏曲?
                 
  2006年4月中旬,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在北京召開,研究部署“十一五”期間的環保工作。會議強調,做好新形勢下的環保工作,要加快實現“三個轉變”,進一步落實加強環境保護的工作措施,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新形勢下的環保工作需要實現“三個轉變”
                 
  一是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把加強環境保護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護環境中求發展。
                 
  二是從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改變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
                 
  三是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自覺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水平。
                 
  展望“十一五”,我國仍將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將面臨人口不斷增加、資源約束突出、環境壓力加大的嚴峻挑戰。我們要充分認識加強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工作的極端緊迫性,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以促進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那么,如何譜好資源、環境、發展的協奏曲呢?
                 
  一是要大力倡導節約型消費模式和環保意識。生活中常見的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行為,在很多情況下都是由于人們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淡薄造成的。因此,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倡導勤儉節約、合理消費、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的理念,逐步形成與國情相適應的節約型消費模式。要增強全民環保意識,調整和改造不利于環保的思想觀念和價值標準,加強環境倫理、環境文化宣傳,培育環境友好的理念。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從自身做起、從日常養成做起,厲行節約,保護環境,努力形成人人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盡責出力的良好風尚。
                 
  二是要進一步加大投入。無論是研制、引進節能技術,還是治理環境污染,都需要投入,早投入事半功倍,晚投入花費翻倍。要加大高耗能的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改造升級的投入;把環境保護投入作為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調整支出結構,加大對環境保護的支持,保證環保投入增長幅度高于經濟增長速度。
                 
  三是要有制度作保障。制度是管根本的、管長遠的,能夠使資源、環境、發展保持協調前進。要落實環境保護責任制,建立科學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將環境質量變化和環保工作作為黨政干部政績考核的內容之一。還應當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區域開發和保護政策制度、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公眾參與制度等。推進體制機制改革,要發揮價格杠桿作用,實施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的價格、財稅、投資政策。
                 
  四是要加大執法與監管力度。近年來,資源環境方面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較為普遍,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因此,要抓緊制定和完善促進資源有效利用、保護環境的法律法規,加大處罰力度。逐步完善“中央監察地方、地方監管單位、單位法人負責”的監管體制。要提高對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的監測能力和水平,嚴厲查處造成資源浪費、環境破壞的違法行為和案件,使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各項制度真正落到實處。
                 
  此外,資源與環境問題的解決,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科學技術。要集中力量研究開發提高能源資源利用率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加快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的技術改造與創新,積極開發和推廣節約資源的新技術和新工藝。
                 
  四、循環經濟之路怎么走
                 
  在一般人的眼里,垃圾只是生產生活廢料,不但處理起來費時費力費錢,還容易污染環境。可是換一種角度,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垃圾只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只要使用得當,非但不會污染環境,還會成為其他行業的能源資源,產生經濟效益。
                 
  我國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工程
                 
  重點行業 建設濟鋼、寶鋼、鞍本鋼、攀鋼、中鋁、金川公司、江西銅業、魯北化工等一批循環經濟示范企業。
                 
  產業園區 建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及園區集中供熱和廢物處理中心,建設河北曹妃甸、青海柴達木等若干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區。
                 
  再生資源回收利用 建設湖南汨羅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市場和加工示范基地。
                 
  再生金屬利用 建設若干30萬噸以上的再生銅、再生鋁、再生鉛示范企業。?
                 
  廢舊家電回收處理 建設若干廢舊家電回收利用示范基地。
                 
  再制造 建設若干汽車發動機、變速箱、電機和輪胎翻新等再制造示范企業。
                 
  這種對垃圾的循環使用,體現了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的理念。由于循環經濟具有節約資源、綠色環保的雙重作用,因此發展循環經濟成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一個重要途徑。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是指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通過對傳統行業的技術改造,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排放,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使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相和諧。
                 
  我國的循環經濟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起步,在一些地方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點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作為新生事物,循環經濟畢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十一五”規劃根據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需要,對發展循環經濟作出了明確部署,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工作要求。
                 
  當前,發展循環經濟,首先要認真落實“十一五”規劃的各項任務。從工作上說,要大力宣傳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在發展思路上徹底改變片面追求GDP增長、忽視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傾向。把推行循環經濟作為編制各類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和城鄉發展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要努力促進資源循環式利用,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體系,組織開展循環經濟試點。
                 
  同時,要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的體制機制。目前,有關部門正在加快立法進程,研究起草循環經濟法,并抓緊制定相關專項法規。國家發改委也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強規劃指導,組織編制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建立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及相關統計制度,通過完善財政、稅收、價格、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警告過人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我們要避免“竭澤而漁”的做法,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步伐,更好地造福子孫后代,也為世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

2頁,當前第1頁  第一頁  前一頁  下一頁
最近更新 考試動態 更多>

考試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