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妞这里只有精品_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应用_亚洲区一二三四区2021_色多多污污下载

當前位置:
首頁 >> 公務員 >> 申論 >> 申論指導 >> 正文

重要理論三如何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發表時間:2014/1/26 20:37:43 來源:中大網校 點擊關注微信:關注中大網校微信
關注公眾號
重要理論三如何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重要理論三解決"三農"問題的神來之筆——如何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2006年開春,200多位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齊聚北京,參加中央舉辦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共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計。胡錦濤同志在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全面闡述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3月份召開的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了具體部署。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著眼于加快推進現代化、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提出的一項歷史任務。它不僅在全社會引起了廣泛關注,更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普遍歡迎。可以說,它是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神來之筆,是惠及億萬農民的民心工程。
  一、建設新農村建設意義何在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我們黨一貫的戰略思想。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強調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提出“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制定和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采取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了農業和農村發展,改善了農民的生活。
  十六屆五中全會立足農村實際,從黨和國家工作的全局出發,進一步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任務。它不是一般性的口號要求,而是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在新階段“三農”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新形勢下破解“三農”難題的戰略舉措。
  建設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但總的來看,農村面貌依然落后。全國目前仍有近4萬個村不通公路;一半的行政村沒有通自來水;3億多農村人口的飲用水沒有達到衛生安全標準;60%以上的農戶還沒有用上衛生廁所;2%的村莊還沒有通電;農村人口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貧。
  1978年到2005年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糧食產量由6095億斤增加到9680億斤;肉類產量由856萬噸增加到7700萬噸;農業增加值由1018億元增加到2271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增加到3255元;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的恩格爾系數由67.7%下降到45.5%;農村貧困人口由2.49億人減少到2365萬人。
  古人說:“食為政先”,“農為邦本”。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安天下的戰略產業。尤其對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的安全、糧食的安全至關重要。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三農”問題始終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問題。只有推進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才能實現全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真正把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建設新農村,是處理好城鄉工農關系、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首先從農村展開,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了迅速發展,城鄉差距明顯縮小。但改革重點轉到城市后,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農民增收放緩,城鄉收入差距又明顯擴大。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有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如果農業發展慢、農村不景氣,那就不可能有工業的興盛、城市的繁榮。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國家的整體實力有了顯著增強,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因此,必須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加快農村建設步伐,實現城鄉互促互動、和諧發展。
  建設新農村,也是擴大內需、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迫切需要。擴大國內需求,是我國發展經濟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當前,我國內需不旺,產能過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消費需求不足。為什么不足?關鍵就是占人口大多數的廣大農民收入不高,手中沒有錢。目前約占總人口2/3的農村居民,消費支出還不到整體的1/3.若能讓這一龐大群體的錢袋子鼓起來,有了足夠的購買力,中國農村市場才能真正打開,擴大內需才有了重要的基礎。可以說,通過新農村建設,切實促進農民增收,我國經濟發展就有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正是在對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深刻認識和把握的基礎上,在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清醒分析和判斷的基礎上,黨中央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決策,吹響了新農村建設的嘹亮號角。
  二、新農村建設“新”在何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凝聚著我們黨幾代領導人為發展農業、造福農民付出的心血和智慧。早在20世紀50年代,在制訂國民經濟發展“二五”和“三五”計劃時,中央就曾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強調在農村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促進農村蓬勃發展。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一些中央文件也有過相同或類似的提法。可以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一個歷史上多次提過的話題,又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新課題。
  胡錦濤同志關于“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2004年9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明確提出“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即: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
  那么,今天我們黨鮮明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任務,到底有什么新意呢?
  第一,背景“新”。以往強調的新農村建設,是在工業化開始或者初期,更多的還是要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現在,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很大變化,國家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總體上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另一方面,農村生產力也有了持續發展,農村的經營體制也不斷完善。這些,就使新農村建設有了一個新的更高的起點。
  第二,思路“新”。現在提出的新農村建設,指導方針更加明確。十六大以后,黨中央在總結歷史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深化了對發展目標、發展內涵、發展動力的理解和把握,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導。建設新農村,就是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五個統籌”,特別是統籌城鄉發展,走出一條又快又好發展的新道路。
  第三,目標“新”。建設新農村,總體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20個字”,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在農村的具體反映,體現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協調統一的發展要求,內容豐富,重點突出,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和布局更加全面。
  第四,方式“新”。這次提出新農村建設,明確要加大國家投入,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并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同時,為保證各項任務順利完成,對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基層黨組織作用的發揮、干部的培訓和教育等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特別是強調要加強體制機制建設,逐步把行之有效的支農措施規范化、制度化,形成連續穩定的支農政策和制度,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可見,這次新農村建設的運作方式更加科學有力。
  可以說,這次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我們黨長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重視“三農”問題的戰略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今天的新農村建設,貫穿了科學發展的思想,包含了農村現代化的新內容,體現了統籌城鄉發展的新理念,反映了農村全面發展的新要求。


  三、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應該說,新農村建設的內容是十分清晰的,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它既包含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又包含了農民收入、生活質量的提高;既包含了農村整體面貌、環境的變化,又包含了農民素質的提升,還包含了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等,是一個全面而完整的系統工程。
  ――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中心環節,是實現其他目標的物質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廈,經濟就是這幢大廈的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固,大廈就無從建起。如果經濟不發展,再美好的藍圖也無法變成現實。
  ――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目的,也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農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農村建設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
  ――鄉風文明,是農民素質的反映,體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只有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學,形成家庭和睦、民風淳樸、互助合作、穩定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新農村建設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潔,是展現農村新貌的窗口,是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應該是臟亂差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民安居樂業的景象。這是新農村建設最直觀的體現。
  ――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保證,顯示了對農民群眾政治權利的尊重和維護。只有進一步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讓農民群眾當家作主,才能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真正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
  可見,新農村建設決不是簡簡單單的“新村莊建設”,而是彼此緊密相聯、相互促進的五個方面構成的一個系統工程。
  當然,“新村莊建設”是新農村建設題中應有之義。但村容村貌建設能搞到什么水平、什么程度,是由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農民收入水平決定的。必須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把重點放在整治環境、完善配套設施、節約使用資源、改善公共服務、方便農民生產生活上。要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鎮小區建設模式,謹防搞不切實際的大拆大建,謹防搞脫離實際、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
  四、新農村如何“建設”?
  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任務都十分明確,關鍵在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把這項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全面正確地理解建設新農村的科學內涵,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認真落實“十一五”規劃關于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工作,堅持立足當前和著眼長遠相結合,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把具體規劃制定好,把分階段實施方案安排好。要通過全面推進農村改革,逐步建立起促進新農村建設的投入機制、發展機制、工作機制和參與機制。特別是已經出臺的各項支農措施,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并逐步把行之有效的支農措施規范化、制度化,形成連續、穩定的支農政策和制度。
  第一,培養新型農民。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全國4.8億農村勞動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3%.正如許多農民兄弟自己說的那樣,“盼致富,無思路;想致富,無技術;求致富,無門路”。因此,必須大力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強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使他們盡早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新型農民的要求:“有文化”,就是要求農民能說會寫、自主自強、崇尚科學、誠信友愛、知法守法:“懂技術”,就是要求農民具有較高的技術素質,至少要熟練掌握一到多項生產技能和技巧:“會經營”,就是要求農民具有一定的經營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財、物和土地等資源,組織生產和參與市場活動,獲得高的經濟效益。
  第二,要從農民群眾最關心、要求最迫切的事情入手,統籌安排好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工作。首先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這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既要挖掘農業自身的增收潛力,也要拓展農村內部的增收空間,還要廣辟農村外部的增收渠道。二是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以小型水利設施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重點辦好“水、路、電、氣”四件大事,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改善人居環境。三是大力發展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切實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進一步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范圍,提高補助標準,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和醫療救助體系。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進一步豐富農村文化。
  第三,黨的領導是建設新農村的根本保證。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著重抓好村黨組織建設,同步推進村民自治組織和其他村級組織配套建設。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建設和班子建設,努力培養事業心強、能干事、公道正派的帶頭人。推進政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落后是歷史形成的,而且全國有60多萬個行政村、300多萬個自然村,各地自然條件和經濟文化狀況差別很大,徹底改變廣大農村落后的生產生活條件,實現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現代化,決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有緊迫感,但不可急于求成,必須樹立長期奮斗的思想,堅持不懈、鍥而不舍地努力,使新農村建設的美好藍圖一步步地變為現實。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

2頁,當前第1頁  第一頁  前一頁  下一頁
最近更新 考試動態 更多>

考試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