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學理論
新古典經濟學——從19世紀的“邊際革命”開始到20世紀30年代為止——包括英國經濟學家杰文史、馬歇爾、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瓦爾拉斯邊際效用價值論的提出被稱為經濟學上的第二次革命,標志著新古典經濟學的開始。馬歇爾在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是其代表性的教科書。
現代經濟學開始于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主義,包括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瓊·羅賓遜、斯拉伐,以及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里德曼和盧卡斯。其中凱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標志著現代經濟學的產生,該書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馬克思的《資本論》被人們稱為改變世界歷史的四大著作。1948年開始發行的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是其代表性教科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一、政治經濟學的創立和發展:
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形成的歷史背景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它本身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為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本質及其發展趨勢提供了充分的條件;無產階級已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呼喚著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指導;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提供了思想材料,構成了理論來源。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形成的理論來源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在批判地吸收前人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產生的。它的主要理論來源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學說。1867年9月《資本論》第一卷的出版標志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3.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發展的理論
(1)19世紀40—60年代,基于對自由資本主義的分析,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發展和運行規律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并對未來社會作了原則性的構想。(2)列寧根據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的新變化,建立了壟斷資本主義理論即帝國主義論,并對現實社會主義的經濟關系實質和經濟運行問題作了開創性的研究。斯大林也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許多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3)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進行了一系列創新和發展。
4.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馬政經研究的對象。
5.物質資料生產的“四環節”和“三要素”
物質資料生產包括生產(決定)、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它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但是,強調生產的決定作用并不否定其他環節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定條件下,消費也能決定生產,分配、交換也都是生產得以連續進行的條件,這些表現是分配、交換和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
物質資料生產由三要素構成:人的勞動、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勞動是勞動力的支出;勞動資料又稱勞動手段,它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用以改變和影響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手段和物質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勞動工具;勞動對象是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質資料,包括自然物和經過人的勞動改造過的物質資料。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統稱為生產資料。人的勞動、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是構成勞動過程的最抽象、最一般、最基本、最普遍的要素。
6.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的兩個方面,二者的有機統一構成為生產方式。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內容,生產關系是形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力的發展是生產關系變化的原因和新舊生產關系更替的依據;是否能夠推動生產力發展,是評判生產關系先進或落后的根本標準。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狀況,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而生產關系的建立和發展變化亦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進行的。因而,研究生產關系必須聯系生產力和上層建筑。
7.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的聯系與區別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生產關系的研究具有層次性,不僅要研究本質層次即屬于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生產關系,還要研究經濟運行層次即屬于經濟體制的生產關系。經濟制度,是指一定社會居于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它構成為該社會的經濟基礎,是區分不同社會形態的基本依據。所有制和分配方式體現了基本的生產關系,屬于制度的層面。經濟體制,是指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即生產關系的具體組織形式和經濟管理的具體制度,反映社會經濟采取的資源配置方式。
聯系表現在:(1)經濟制度是經濟體制建立的前提和基礎;(2)經濟體制對經濟制度有反作用。
區別表現在:經濟制度具有相對穩定性,貫穿一定社會發展的全過程;而經濟體制較為靈活和易變,除了經濟制度外,它還受到如社會生產力水平,國民經濟運行狀況、經濟發展階段、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思想觀念、民主意識、文化素質、教育科學發展程度等其它因素的影響。經濟制度是經濟體制的基礎。
政治經濟學不僅要研究本質層次即屬于社會基本經濟層次的生產關系,也要研究經濟運行層次即屬于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機制的生產關系,可以從比較具體的經濟運行過程和趨勢中更好地把握一定經濟制度的運動和發展規律,重視經濟體制改革,是解放、發展生產力的重要途徑。
8.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一般規律
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社會經濟基礎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決定著社會經濟制度的性質。人類社會形態的發展,就表現為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歸根到底,取決于社會生產力水平的發展變化。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改變自身的性質,這就是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一般規律。
二、社會經濟制度與經濟運行的一般原理:
1.經濟:指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活動,以及在這些活動中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2.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3.商品經濟:指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和,是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生產的經濟形式。
4.商品經濟存在的條件:一是社會分工;二是生產資料和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
5.商品經濟的類型:分為小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三種類型。
6.商品的使用價值:指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7.商品的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
8.商品的價值量:指商品價值的大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長短來決定。
9.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各個商品生產者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10.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就是勞動者的生產效率。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11.兩種基本社會經濟形態:自然經濟,商品經濟
12.商品經濟的兩個發展階段:簡單商品經濟和發達商品經濟
(1)商品經濟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要經過簡單商品經濟和發達商品經濟這兩個階段。簡單商品經濟階段通常并不獨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當時占統治地位的自然經濟的縫隙中。簡單商品經濟即小私有制、小生產條件下的商品經濟。 (2)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形成和發展,以及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確立,商品經濟作為社會資源配置和經濟運行的方式與手段,它本身也從簡單商品經濟過渡到發達商品經濟的階段。發達商品經濟階段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由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和經濟運行起基礎性調節作用。 (3)市場經濟就是商品經濟的發達階段。市場經濟以商品經濟關系的存在為基礎,隨著商品經濟關系的不斷發展,并最終覆蓋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和經濟運行過程,商品經濟就發展為市場經濟。市場經濟體制作為資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之中。市場經濟最本質的特征,是由市場機制對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和經濟運行起基礎性調節作用。
13.商品的二因素(價值和使用價值)及其相互關系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它具有二因素,即價值和使用價值。
(2)商品的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與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比例關系。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商品的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反映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社會勞動的經濟關系。價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質屬性,是一個歷史范疇。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
(3)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具有統一性。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的存在要以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前提。凡是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就不會有價值,也不能成為商品。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又是相互矛盾的。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是為了獲得價值,而為了實現商品的價值,就必須讓渡商品的使用價值;商品購買者為了得到商品的使用價值就必須支付商品的價值。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內在矛盾,必須通過交換才能得到解決。如果交換不成功,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都不能實現,商品的這一內在矛盾就會暴露出來。
14.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以及勞動二重性學說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決定的。生產商品的勞動,一方面是具體勞動,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勞動。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具體勞動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而抽象勞動反映的則是社會生產關系,是一個歷史范疇。
各種具體勞動的勞動目的、勞動對象、生產工具、操作方法和勞動結果等各方面都不相同。不同的具體勞動生產不同的使用價值,滿足人們的不同需要。具體勞動雖然創造使用價值,但不是使用價值的惟一源泉。具體勞動與自然物質共同構成使用價值的源泉。抽象勞動創造商品的價值,抽象勞動作為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在性質上沒有差別,只有量的不同。抽象勞動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經濟關系,是形成價值的惟一源泉。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商品生產者同一勞動的兩個方面。生產商品的勞動既是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的過程,又是抽象勞動形成價值的過程。具體勞動反映人和自然的關系,是勞動的一般屬性;抽象勞動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的關系,是勞動的社會屬性。各種具體勞動在性質上是不同的,在量上是無法比較的;抽象勞動在性質上是沒有差別的,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較。勞動的二重性決定著商品的二重性,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一體,體現著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對立統一。
勞動二重性理論是馬克思的重大貢獻,它為勞動價值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而也為剩余價值理論、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資本積累理論等奠定了理論基礎。馬克思的全部經濟理論都是建立在勞動二重性理論基礎之上的。因此,勞動二重性理論是理解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15.商品的價值與價值量
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所以,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來決定的。衡量勞動量的自然尺度是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的不是個別勞動時間,而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所需的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同一部門內部同類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競爭中形成的。
16.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從而商品的價值量,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們會隨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無論勞動生產率怎樣變化,同一勞動在同一勞動時間內生產的價值總量是不變的,但它在同一時間內生產的使用價值量會隨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17.簡單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
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這一矛盾來自于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兩個基本條件:社會分工和生產資料分屬于不同所有制(其最初表現形式就是私有制)。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具體表現在:商品生產者的勞動首先是私人勞動,必須通過交換才能轉化為社會勞動,被社會所承認。
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之所以成為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是因為:它是商品經濟中各種內在矛盾和相應的一系列經濟范疇產生的根源;它貫穿于私有制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全過程;這一矛盾能否解決,決定著商品生產者的命運。
18.價值形式的發展
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和貨幣形式四個階段。
19.貨幣
貨幣: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
20.貨幣的職能和本質
貨幣的五種職能:貨幣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五種職能。貨幣作為價值尺度,就是以貨幣作為尺度來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大小。
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所謂一般等價物,是指這樣一種商品,它被社會所公認,成為各種商品價值表現的材料,它本身就代表價值,能夠用它來衡量和表現各種商品的價值。
21.紙幣和信用貨幣
紙幣: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
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又產生出多種多樣的信用貨幣,如銀行券、信用卡、電子貨幣、商業票據、銀行票據等等。信用貨幣是隨著貨幣支付手段職能的出現而逐步產生的,是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信用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的結果。信用貨幣可以定義為:在信用關系基礎上產生的能夠執行貨幣職能的一種信用憑證和符號。
22.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叫做通貨膨脹。
通貨緊縮是指物價水平持續下降和市場需求持續疲軟的一種經濟現象。
23.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依據價值量相等的原則進行。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經濟規律。
24.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及表現形式
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25.價值規律的主要作用
價值規律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生產部門的分配。價值規律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價值規律促使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
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及發展階段
1.勞動力
勞動力是特殊商品,它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點。
2.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
勞動力成為商品的重要條件:①人身自由②一無所有
3.勞動力商品價值的三個組成部分
①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再生產他的勞動力
②勞動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延續勞動力的供給
4.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勞動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樣,也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勞動力商品的價值也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勞動時間決定的。但是,勞動力商品與一般商品相比,又有著許多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可以從價值和使用價值兩個方面來理解。
5.商品生產過程具有兩重性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具有二重性:從一方面來看,它是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
程;從另一方面來看,它是生產剩余價值的價值增殖。
6.資本
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資本可以表現為貨幣、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也可以表現為商品,但這些物本身并不就是資本。只有在一定社會生產關系下,成為剝削雇傭工人手段時,它才成為資本。所以,資本的本質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殼掩蓋下的一種社會生產關系,即資本主義剝削關系。
7.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及其關系
資本在生產過程中是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兩種生產要素的形式存在。馬克思根據這兩部分資本在剩余價值生產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把它們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這部分在生產過程中只是轉移自己的價值,并不發生價值量的變化,所以叫做不變資本。不變資本只是剩余價值生產的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
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這部分資本的價值,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了量的變化,即發生了價值增殖,所以叫做可變資本。剩余價值是由可變資本產生的。
8.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
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而不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
9.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及其關系
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絕對延長工作日,從而絕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來生產剩余價值的方法。
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來生產剩余價值的方法。
10.資本積累的實質
資本積累即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其實質是資本家將其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再轉化為資本,用來購買追加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擴大生產規模,從而進一步無償地占有更多的剩余價值。
成本價格又叫生產成本,是指生產單位商品所耗費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和。成本價格這一概念抹煞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分。此時,在商品價值中,剩余價值就表現為成本價格之上的一個增加額,從而掩蓋了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
12.利潤,利潤率
利潤是資本在運動中帶來的,表現為全部預付資本產物的價值增加額。它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來源于產業部門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
利潤率是剩余價值與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
13.剩余價值分配(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股份資本和股息)
商業資本是從產業資本中分離出來,專門從事商品買賣,獨立發揮資本職能,以獲取商業利潤為目的的一種獨立的資本形式。它是處于流通領域的商品資本的轉化形式。
商業利潤是商業資本家從事商品買賣所獲得的利潤。它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
股份資本是指股份公司通過發行股票的方式籌集起來的企業資本。
股息是股票持有者根據股票票面的資本額從企業盈利中分得的一部分利潤,它最終來源于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
14.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過程
資本主義發展經歷了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兩個階段。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自由競爭發展到頂點,逐漸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壟斷階段,它的主要標志就是在壟斷全部經濟生活中占據了統治地位。
四、資本運行的一般原理
1.產業資本循環經歷的三個階段和采取的三種職能形式
產業資本的循環是指產業資本從某種職能出發,依次經過購買、生產、銷售三個階段,分別采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承擔為剩余價值的產生準備條件、生產剩余價值和實現剩余價值等三種職能,實現了價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來出發點的全部運動的過程。
2.資本周轉
資本周轉是指不斷重復、周而復始的資本循環過程。資本循環和資本周轉都
3.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
固定資本是指以廠房、機器、設備等勞動資料形式存在的生產資本部分,它
們的價值按每次生產使用過程中損耗的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漸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產品出售后又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
流動資本是指投在原料、燃料、輔助材料等勞動對象和投在勞動力上的生產
資本部分,它們的價值在周轉方式上是一次性投人生產過程,隨著商品的銷售一次性全部收回。
4.社會總資本運行
(1)社會總產品的實物補償(或替換)和價值補償是社會總資本正常運行的基礎和保證。
(2)社會總產品在實物形式上,可分為用于生產消費的生產資料和用于個人消費的消費資料。
(3)社會生產分為兩大部類:
①第一部類(I)即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類;②第二部類(Ⅱ)即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類。
(4)社會總產品在價值形式上,由三部分構成:不變資本的價值(c),可變資
本的價值(v),剩余價值(m)。
5.簡單再生產,擴大再生產
(1)社會再生產按照它的規模是否發生變化來劃分,可分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①簡單再生產:生產規模不變的再生產②擴大再生產是指生產規模擴大的再生產
(2)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征是擴大再生產。從其實現的方式看,有內涵的擴
大再生產和外延的擴大再生產兩種方式
①內涵的:依靠生產技術的進步、生產要素質量的改善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來擴大原有生產的規模
②外延的:依靠增加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數量、擴大生產場所的手段來擴大原有的生產規模。
6.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根源
實質:生產相對過剩,是生產相對于社會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過剩
根源: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
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
1.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與經濟制度
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本質就在于剩余產品歸勞動者共同占有,這也是社會主義
生產關系的實質。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
(1)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以下五個環節:
①堅持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②培育和發展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③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④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⑤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市場經濟體制的一般特征:
①經濟活動市場化②企業經營自主化③政府調節間接化④經濟運行法治化
(4)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有自己的特征:①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②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共同富裕為目標;③ 在宏觀調控上,更好地發揮計劃與市場兩種調節手段的長處。
3.計劃與市場兩種調節手段的有機結合
(1)計劃與市場都是經濟調節手段,對經濟發展都是必要的。
(2)計劃與市場是不同的資源配置方式和經濟調節機制,各有優點和不足,需要相互補充合。
(3)全面認識計劃與市場各自的優點和不足,是運用好這兩種手段的基本前提。
(4)必須從實際出發,針對不同情況使兩者有機的結合。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調控體系
(1)宏觀調控的必要性:①實現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和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
需要②是社會化大生產和保持社會總供求均衡的需要③是順利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條件。
(2)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①促進經濟增長②增加就業③穩定物價④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保障體系
(1)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必要性:
①社會保障體系是經濟發展的推進器,也是社會和諧的穩定器。②社會主
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③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搞活企業的需要;④實現社會全面進步的需要。
(2)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內容:社會保障主要由①社會保險②社會救濟③
社會福利④社會優撫和⑤社會互助等方面組成。
(3)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必須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獨立于企
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范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目標,堅持廣泛覆蓋、適當標準、基本保障與補充保障相結合,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
6.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經濟已融人世界經濟,經濟全球化必然對中國經濟的發展產生影響,機遇與挑戰同在。
(1)技術擴散、規模經濟、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有利于我國制造業水平的提升和產品出口
(2)世界經濟低速增長和發達國家低利率政策有利于我國吸引外資,加快發展我國經濟機遇。
(3)同時面臨更大的外部沖擊和激烈的國際競爭:(挑戰)
①貿易、生產、金融的全球化國際風險增加,而我們的抗擊能力相對薄弱
②國內經濟發展中的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通貨緊縮與通脹,農
業與農村經濟問題,就業問題等壓力大而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存在。必須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建立主權平等互相依賴、利益共享的新型經濟關系。共贏共存
7.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的合作與競爭,提高國際競爭力
(1)國際市場競爭已日益深入到國內市場,我們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與合作,(2)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①有利于彌補國內資源和市場的不足②拓寬經濟發展空間③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3)競爭與合作相輔相成,基礎在經濟實力,我們增強國力才能在競爭與合作中雙贏。
8.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兩種社會制度的并存和發展
(1)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并存和發展將是長期的現象。
①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復雜性、曲折性決定了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
長期性,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內部調整使生產關系所能容納的生產力仍有較大的空間;
②社會主義國家正處于成長期,先進的社會制度代表社會發展方向具有強大
生命力,但原有經濟基礎薄弱,仍屬于科技、經濟實力較弱的發展中國家,需要加快發展,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需要一個較長時期的發展過程。
(2)面對兩種社會制度的并存和發展,我們要做到:
①善于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學習、吸收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生產力的經驗和成果,②減少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③讓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活力充分地體現出來,最終戰勝資本主義。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