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病人的清潔護理
四、壓瘡的預防及護理
(一)概念
壓瘡是指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的組織潰爛壞死,又稱為壓力性潰瘍。
(二)壓瘡發生的原因
1.力學因素
(1)壓力:垂直壓力是造成壓瘡的最主要因素。局部組織持續受壓,可導致毛細血管血液循環障礙,造成組織缺氧,引起組織損害,導致壓瘡的發生。多見于長時間不改變體位者,如長期臥床、長時間坐輪椅的病人。
(2)摩擦力:病人在床上活動或搬運病人時,皮膚受到床單和衣服表面的逆行阻力摩擦,易損傷皮膚角質層。當皮膚被擦傷后,再受到汗漬、尿液、糞便等的浸漬時,更易發生壓瘡。
(3)剪切力:剪切力是兩層組織相鄰表面間的滑行,產生進行性地相對移動所引起的、由摩擦力和壓力相加而成。剪切力與體位的關系極為密切,如病人平臥時抬高床頭可使身體下滑,產生剪切力,使皮膚血液循環障礙,發生壓瘡。
2.理化因素刺激 皮膚經常受潮濕、摩擦、排泄物等理化因素的刺激,如大量汗液、大小便失禁、床單皺褶、床上碎屑等,損害皮膚。
3.全身營養不良或水腫 營養不良是導致壓瘡的內因。全身營養不良或水腫的病人皮膚組織較薄,抵抗力弱,一旦受壓,缺血、缺氧更為嚴重,易導致皮膚破損。常見于長期發熱、年老體弱、水腫、癱瘓、昏迷及惡病質等病人。
4.受限制的病人 使用石膏繃帶、夾板及牽引時,松緊不適,襯墊不當,均可致局部組織血液循環障礙,導致組織缺血壞死。
(三)壓瘡的好發部位
壓瘡多發生于經常受壓和無肌肉包裹或肌肉層較薄、缺乏脂肪組織保護的骨隆突處。病人臥位不同,好發部位也有所變化。
1.仰臥位 如枕骨粗隆處、肩胛、肘部、骶尾部、足跟等,最常發生于骶尾部。
2.側臥位 如耳廓、肩峰、肋骨、髖部、膝關節內外側、內外踝等處。
3.俯臥位 如面頰、耳廓、肩峰、髂前上棘、肋緣突出部、膝前部、足尖等處。
4.坐位 發生于坐骨結節處。
(四)壓瘡的分期及臨床表現
根據壓瘡的發展過程及輕重程度不同,可分為三期:
1.淤血紅潤期 為壓瘡初期,受壓的局部皮膚出現紅、腫、熱、麻木或觸痛,但皮膚表面無破損,為可逆性改變。
2.炎性浸潤期 紅腫部位繼續受壓,血液循環仍舊得不到改善,靜脈回流受阻,受壓皮膚表面顏色轉為紫紅,皮下產生硬結,表皮出現水皰。水皰極易破潰,顯露出潮濕紅潤的創面,病人感覺疼痛。
3.潰瘍期 靜脈血液回流嚴重受阻,局部淤血導致血栓形成,組織缺血、缺氧。輕者淺層組織感染,膿液流出,潰瘍形成,病人感覺疼痛加重;重者壞死組織發黑,膿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感染可向周圍及深部擴展,常達骨骼,甚至造成敗血癥。
(五)壓瘡的預防
控制壓瘡發生的關鍵是預防,預防壓瘡的關鍵是去除病因,對危熏和長期臥床等易發生壓瘡的病人,應經常觀察受壓皮膚情況,嚴格交接班,以有效的護理措施預防和杜絕壓瘡的發生。
因此,要做到“七勤”,即勤觀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換、勤交班。
1.避免局部組織長期受壓
(1)鼓勵和協助長期臥床的病人經常更換體位:一般每2小時翻身一次,翻身間隔時間可根據病情和局部皮膚情況及時調整,必要時每1小時翻身一次。建立床頭翻身記錄卡。翻身時應盡量將病人身體抬起,避免拖、拉、推等動作,以防擦傷皮膚。
(2)保護骨隆突處和支持身體空隙處:病人體位安置妥當后,可在身體空隙處墊軟枕或海綿墊,有條件時,可使用噴氣式氣墊、交替充氣式床墊、水褥、羊皮墊、翻身床等。對易受壓部位如足部,必要時可用支被架抬高被毯,以避免局部受壓。
(3)正確使用石膏、夾板、繃帶:使用石膏、夾板、繃帶固定的病人,襯墊應平整、松緊適度、位置合適,尤其要注意骨骼突起部位的襯墊,應仔細觀察局部皮膚和肢端皮膚顏色的變化情況,認真聽取病人的主訴,一旦發現石膏繃帶凹凸不平或過緊,應立即通知醫生,及時給予調整。
2.避免局部理化因素的刺激
(1)保持皮膚干燥,有大小便失禁、出汗、嘔吐及分泌物多者,應及時擦洗干凈,以保護皮膚免受刺激;被服污染應及時更換;不可讓病人直接臥于橡膠單上。小兒要勤更換尿布。
(2)床單、被褥要保持清潔、平整、干燥、無碎屑。
(3)便器應無破損,使用時抬起病人腰骶部,避免強塞硬拉。必要時可在便器邊緣墊上紙或柔軟的布墊,以免擦傷皮膚。
3.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對易發生壓瘡的病人,應經常檢查受壓部位,進行溫水拭浴,定時用50%乙醇進行局部或全背按摩,達到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營養,增強皮膚抵抗力的目的。
(1)手法按摩
1)全背按摩:協助病人俯臥或側臥,暴露背部;先用溫水進行擦洗,再將少許50%乙醇倒入手掌內作按摩。由骶尾部開始,沿脊柱旁向上按摩,至肩部后環形向下至尾骨止,如此反復有節奏地按摩數次。再用拇指指腹由骶尾部開始沿脊柱按摩至第7頸椎處。
2)局部按摩:蘸少許50%乙醇,以手掌大小魚際肌緊貼病人皮膚,作壓力均勻的環形按摩,壓力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每次3~5分鐘。
(2)電動按摩器按摩:操作者手持按摩器,根據部位不同,選擇合適的按摩頭,緊貼皮膚,進行按摩。
4.改善營養狀況 根據病情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膳食,以增強機體抵抗力及組織修復能力。適當補充礦物質,如口服硫酸鋅,促進慢性潰瘍的愈合。
(六)壓瘡的護理
1.淤血紅潤期 護理要點:此期應及時去除病因,積極采取各種措施.防止局部繼續受壓,增加翻身次數,避免摩擦、潮濕等刺激。保持局部清潔、干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全身營養狀況。
2.炎性浸潤期護理要點:保護皮膚,避免感染。除繼續加強上述措施外,對未破的小水皰可用無菌紗布包扎,并減少摩擦,預防感染,促進其自行吸收;大水皰應先消毒局部皮膚,再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水皰內液體(不可剪去表皮),表面涂以消毒液,并用無菌敷料包扎。如水皰已破潰,應消毒創面及其周圍皮膚,再用無菌敷料包扎。
3.潰瘍期 護理要點:此時應解除壓迫,清潔創面,祛腐生新,促其愈合。根據傷口情況,按外科換藥法給予相應處理。常用生理鹽水、3%過氧化氫等溶液沖洗創面,去除壞死組織,再外敷抗生素(根據創面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用),并用無菌敷料包扎。
同時也可輔以物理療法,如紅外線燈照射、雞蛋內膜覆蓋、白糖覆蓋、局部氧療等,以促進創面愈合。對大面積、深達骨質的壓瘡,如上述治療不理想時,可采用外科治療,如手術修刮引流、清除壞死組織、植皮修補缺損組織等,加速壓瘡愈合,縮短病程,減輕痛苦,提高治愈率。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