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財政收入
一、財政收入的含義與分類
(一)財政收入及其分類
1.財政收入的含義
財政收入是指政府為履行其職能、實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與服務需要而籌集的一切資金的總和。財政收入表現為政府部門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一個財政年度)所取得的貨幣收入。財政收入是衡量一國政府財力的重要指標,政府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的范圍與數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財政收入的充裕狀況。
2.政府收入的分類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 1年《政府財政統計手冊》的分類標準,政府有4種主要的收入來源渠道:稅收、社會繳款、贈與收入和其他收入。
稅收是政府從私人部門獲得的強制性資金轉移。對于政府強制征稅的合理性,現代經濟學的解釋是,國家存在的最終目的是要提供公共物品與服務,為此要耗費資源,用以彌補公共物品與服務的成本和維持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而國家本身并不是從事生產的組織,它主要是一個消費單位,于是所需的資源只能從私人部門轉移而來。但是政府從私人部門征稅,對于特定納稅人來說,并不附帶價值上的對等回報。這一特點將稅收與強制性的社會繳款區分開來。
社會繳款,包括社會保障計劃收入和雇主提供的退休福利之外的其他社會保險計劃收入。社會繳款可以是強制性的,也可以是自愿性的}.-7以由雇員、代表雇員的雇主、自營職業者繳納,也可以由無業人員繳納;繳款額與繳款人的報酬、工資或雇員數量相關。強制性社會繳款與稅收的不同之處在于,如果規定的事件(如疾病和年老)發生,繳納人和其他受益人有權獲得某些社會福利,但繳納稅收并不能使納稅人獲得相同的權利。對于那些繳款額與報酬、工資或雇員數量無關、并專用于社會保障計劃的強制性付款,應視為稅收,而不是社會繳款。一贈與收入,是從其他政府或國際組織那里得到的非強制性的轉移。它們是對一國政府自有財政收入的補充,可以是現金或實物的形式。
其他收入,是指稅收、社會繳款和贈與以外的所有其他收入,主要包括出售商品和服務的收入(如使用費和規費)、利息和其他財產收入(如國有資產經營收入)、除贈與以外的其他現金或實物形式的自愿轉移以及罰金和罰款。
我國2007年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后出臺的《政府收支分類科目(2007)》,參考國際上的政府收入分類標準,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將政府收入分為稅收收入、社會保險基金收入、非稅收入、貸款轉貸回收本金收入、債務收入、轉移性收入共6類。其中非稅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專項收入、彩票資金收入、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罰沒收入、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其他收入8款。
3.衡量財政收入的不同口徑
財政收人的口徑有大小之分。其中:①最小15徑僅包含稅收收入。②較大一些的口徑(小口徑)除稅收收入外,還包含納入公共財政預算(即一般預算)的非稅收入,這是最為常用的一個財政收入口徑,它實際上是指政府收入中被納入公共財政預算進行管理、政府可以統籌使用的那部分收入,包括稅收收人和其他非稅收入,但不包括政府債務收入。專款專用的政府收入,如社會繳款不應包含在內。我國統計年鑒中對外公布的財政收入即是指這個口徑。③再大一點的口徑(中口徑),是在公共財政預算(即一般預算)收入加社會保障繳費收入。④最大口徑(大口徑),即指全部的政府收入。
(二)財政集中度與宏觀稅負
1.財政集中度及其度量
所謂財政集中度,通俗地稱為宏觀稅負,是指國家通過各種形式,從國民經濟收支環流中截取并運用的資金占國民經濟總量的比重。
根據財政收入的不同口徑,衡量宏觀稅負也有不同的口徑,從小到大分別是:①稅收收人占GDP的比重;②公共財政收入(一般預算收入)占GDP的比重;③公共財政收入(一般預算收入)加政府性基金收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社會保障基金收入后的合計占GDP的比重。
到底多高的宏觀稅負水平是合理的,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需要結合一個國家在特定歷史時期的政府職能與支出責任來討論。很多歐洲高福利國家的宏觀稅負水平遠高于中國,但由于它們提供了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法治完善,市場環境良好,因此,并未出現納稅人對高稅負的明顯不滿。
2.當前中國的宏觀稅負水平及其合理性評估
就中國而言,根據預算管理模式和收入的性質,全部政府收入包括公共財政收入(一般預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和社會保障預算收入。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稅收收入占GDP比重并不高,2010年全國稅收收入73 202億元(財政IZI徑),占當年GDP397 983億元的比重為18.4%。但若將構成財政收入的各種收入加總計算,我國財政收入占GDP的匕匕重要超.過30%,并不算低。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