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經濟制度的變革與演化
一、物質資料生產和基本經濟規律
(一)物質資料生產
考試內容:物質資料生產及其必備的要素。
概念:物質資料生產是指勞動者按照預期目的,運用勞動資料加工于勞動對象,改變勞動對象的形狀、性質或地理位置,使它適合人們需要的過程。
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人類進行物質資料生產具備的三個基本要素是:
1.人的勞動,即勞動力的支出,它是生產的最基本要素。
2.勞動資料,即勞動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產工具。
3.勞動對象,即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質資料。
(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考試內容:社會生產關系及其主要類型、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過程。
1.生產力
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為生產力。
概念:生產力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產力的構成:包括人和物兩大要素;生產工具的變革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志。
勞動對象不能構成生產力的因素。
2.生產關系
概念:
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形成的,并在社會生產過程中發生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關系的總和。其中生產是起決定作用的環節;分配和交換是聯結生產和消費的橋梁和紐帶;消費是最終目的和動力。
提示:
人和自然的關系表現為生產力。人和人的關系表現為生產關系。
3.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
社會生產關系的基礎是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著生產關系。
以生產資料所有制為基礎,歷史上的社會生產關系有兩種基本類型:
(1)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2)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原始社會、社會主義及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
4.生產方式
生產方式是指人類社會為了生存和發展而謀取物質資料的方式。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構成生產方式。
一方面,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
另一方面,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也有反作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5.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
一定社會形態中占主導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這個社會的經濟基礎。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并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是這個社會的上層建筑。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對立統一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
6.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過程: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動力。
(三)社會經濟規律
經濟規律是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體現著社會經濟活動的必然趨勢。
經濟規律具有客觀性,是因為:(1)任何經濟規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觀經濟條件的基礎上產生,并隨著客觀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2)任何經濟規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3)人們從事經濟活動必須尊重經濟規律,并按經濟規律的要求辦事。
考生都在看:
(責任編輯:)
近期直播
免費章節課
課程推薦
經濟師
[協議護航-暢學班]
10大模塊 準題庫資料 協議續學校方服務
經濟師
[協議護航-精品班]
12大模塊 準題庫資料 精品課程校方支持
經濟師
[豐羽計劃-暢學班]
4大模塊 題庫練習 協議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