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治理通貨膨脹的對策
綜合國際國內的一般經驗,常見的治理通貨膨脹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緊縮的需求政策
通貨膨脹的一個基本原因在于總需求超過了總供給,因此,政府可以采取緊縮總需求的政策來治理通貨膨脹。緊縮總需求的政策包括緊縮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
1.緊縮性的財政政策
緊縮性的財政政策直接從限制支出,減少需求等方面來減輕通貨膨脹壓力,概括地說就是增收節支、減少赤字。一般包括以下措施:①減少政府支出。減少政府支出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削減購買性支出,包括政府投資、行政事業費等;二是削減轉移性支出,包括各種福利支出、財政補貼等。減少政府支出可以盡量消除財政赤字,控制總需求的膨脹,消除通貨膨脹隱患。②增加稅收。增加稅收可以直接減少企業和個人的收入,降低投資支出和消費支出,以抑制總需求膨脹。同時,增加稅收還可以增加政府收入,減少因財政赤字引起的貨幣發行。③發行公債。政府發行公債后,可以利用“擠出效應”減少民間部門的投資和消費,抑制社會總需求。
2.緊縮性的貨幣政策
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貨幣供給量的無限制擴張是引起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因此,可以采用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來減少社會需求,促使總需求與總供給趨向一致。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主要有以下措施:①提高法定存款準備率。中央銀行提高法定存款準備率、降低商業銀行創造貨幣的能力,從而達到緊縮信貸規模、削減投資支出、減少貨幣供給量的目的。②提高再貼現率。提高再貼現率不僅可以抑制商業銀行對中央銀行的貸款需求,還可以增加商業銀行借款成本,迫使商業銀行提高貸款利率和貼現率,結果企業因貸款成本增加而減少投資,貨幣供給量也隨之減少。提高再貼現率還可以影響公眾的預期,達到鼓勵增加儲蓄、減緩通貨膨脹壓力的作用。③公開市場賣出業務。公開市場業務是中央銀行最經常使用的一種貨幣政策,是指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買賣政府債券以調節貨幣供應量和利率的一種政策工具。在通貨膨脹時期,中央銀行一般會在公開市場向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出售政府債券,回籠貨幣,從而達到緊縮信用、減少貨幣供應量的目的。④直接提高利率。利率的提高會增加信貸資金的使用成本,降低借貸規模,減少貨幣供應量;同時,利率的提高還可以吸收增加儲蓄存款,減輕通貨膨脹壓力。
(二)積極的供給政策
通貨膨脹通常表現為物價上漲,也就是與貨幣購買力相比的商品供給不足。因此,在抑制總需求的同時,可以積極運用刺激生產的方法增加供給來治理通貨膨脹。倡導這種政策的學派被稱為供給學派,其主要措施有:
1.減稅
減稅即降低邊際稅率(指增加的收入中必須向政府納稅的部分所占的百分比)。一方面,邊際稅率的降低提高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增加了商品供給;另一方面,它提高了儲蓄和投資的積極性,增加資本存量。因而,減稅可同時降低失業率和增加產量,從而徹底降低和消除由供給小于需求所造成的通貨膨脹。
2.削減社會福利開支
削減社會福利開支是為了激發人們的競爭性和個人獨創性,以促進生產的發展,增加有效供給。
3.適當增加貨幣供給,發展生產適當增加貨幣供給會產生積極的供給效應。適當增加貨幣供給會降低利率,從而增加投資,提高產量,導致總供曲線向右移動,使價格水平下降,從而抑制通貨膨脹。
4.精簡規章制度
精簡規章制度就是給企業等微觀經濟主體松綁,減少政府對企業活動的限制,讓企業在市場經濟原則下更好地擴大商品供給。
(三)從嚴的收入政策
確切地說,收入政策應被稱為“工資一價格政策”。收人政策主要針對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通過對工資和物價上漲進行直接干預來降低通貨膨脹。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收入政策主要采取了以下幾種措施:
1.工資一物價指導線
政府根據長期勞動生產率的平均增長率來確定工資和物價的增長標準,并要求各部門將工資一物價的增長控制在這一標準之內。工資一物價指導線是政府估計的貨幣收入的最大增長限度,每個部門的工資增長率均不得超過這個指導線。只有這樣才能維持整個經濟中每單位產量的勞動成本的穩定,因而預定的貨幣收入增長就會使物價總水平保持不變。20世紀60年代,美國肯尼迪政府和約翰遜政府都相繼實行這種政策,但是由于指導線政策以自愿性為原則,僅能進行“說服”,而不能以法律強制實行,所以其實際效果并不理想。
2.以稅收為基礎的收人政策
政府規定一個恰當的物價和工資增長率,然后運用稅收的方式來處罰物價和工資超過恰當增長度的企業和個人。如果工資和物價的增長保持在規定的幅度內,政府就以減少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作為獎勵。這種形式的收入政策僅僅以最一般的形式被嘗試過。例如,在1977一1978年問,英國工黨政府曾經許諾,如果全國的工資適度增長,政府將降低所得稅。澳大利亞也于1967—1968年間實行過這一政策。
3.工資一價格管制及凍結
政府頒布法令強行規定工資、物價的上漲幅度,甚至在某些時候暫時將工資和物價加以凍結。這種嚴厲的管制措施一般在戰爭時期較為常見,但當通貨膨脹非常嚴重、難以對付時,和平時期的政府也可能求助于它。美國在197l一1974年間就曾實行過工資—價格管制,特別是在1971年,尼克松政府還實行過3個月的工資一價格凍結。
(四)其他治理措施
為治理通貨膨脹,在一些國家還采取了收入指數化、幣制改革等政策措施。
1.收人指數化
鑒于通貨膨脹現象的普遍性,而遏制通貨膨脹又是如此困難,弗里德曼等許多經濟學家提出了一種旨在與通貨膨脹“和平共處”的適應性政策——收入指數化政策。收入指數化政策是指將工資、利息等各種名義收入部分地或全部地與物價指數相聯系,使其自動隨物價指數的升降而升降。顯然,收入指數化政策只能減輕通貨膨脹給收入階層帶來的損失,但不能消除通貨膨脹本身。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多數發達國家都較為普遍地采用了收人指數化政策,尤其是工資指數化政策。實行這種政策的好處在于:第一,指數化政策可以緩解通貨膨脹造成的收入再分配不公平的現象,從而消除許多不必要的扭曲。第二,指數化條款加重了作為凈債務人的政府的還本付息負擔,從而減少了政府從通貨膨脹中獲得的好處。由此可見,政府實行通貨膨脹性政策的動機并不強烈。第三,當政府的緊縮性政策使得實際通貨膨脹率低于簽訂勞動合同時的預期通貨膨脹率時,指數化條款會使名義工資相應地下降,從而避免因實際工資上升而造成的失業增加。
2.幣制改革
為治理通貨膨脹而進行的幣制改革,是指政府下令廢除舊幣,發行新幣,變更鈔票面值,對貨幣流通秩序采取一系列強硬的保障性措施等。進行幣制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強社會公眾對本位幣的信心,從而使銀行信用得以恢復,存款增加,貨幣能夠重新發揮正常的作用。它一般是針對惡性通貨膨脹而采取的措施,當物價上漲已經顯示出不可抑制的狀態,貨幣制度和銀行體系瀕臨崩潰時,政府會被迫進行幣制改革。歷史上,許多國家都曾實行過這種改革,但這種措施對社會震動較大,須謹慎從事。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