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經濟師考試輔導資料由2011年中國經濟師考試網匯編整理!!!
第三章 剩余價值的產生與流通
資本主義生產的動機和目的是獲取剩余價值,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就是價值增值的過程。
一、貨幣轉化為資本
考試內容:熟悉資本總公式及其存在的矛盾,掌握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貨幣是資本的最初表現形式,但是貨幣本身并不是資本。貨幣和資本的區別在于它們不同的流通形式:一種是商品流通形式(W一G—W);另一種是資本流通形式(G—W—G)。這兩者的區別在于:
(1)買和賣的順序不同。前者是先賣后買,后者是先買后賣;
(2)流通的起點和終點不同。前者的起點和終點是商品,后者都是貨幣;
(3)流通中的媒介不同。前者是貨幣,后者是商品。
商品和資本流通的目的和內容不同:商品流通的目的是為了消費;資本流通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更多的貨幣。
資本總公式:G—W—G′。G′=G+ΔG,ΔG是資本在運動過程中的價值增值額,稱為剩余價值(m)。
資本運動最根本的特點:貨幣在運動中發生了價值增值,轉化為資本。資本就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
資本總公式的矛盾:經過流通過程,資本的價值發生了增值。
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二、勞動力成為商品
考試內容:熟悉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掌握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及特點。
1.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首先,勞動者必須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勞動力;
其次,勞動者喪失了一切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只能靠出賣勞動力為生。
2.勞動力作為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兩個因素。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勞動時間可以歸結為生產生活資料所必需的勞動時間。具體包括三個部分:
(1)勞動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2)勞動者養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3)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的費用。
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是勞動力商品最主要的特點。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是一般商品價值的源泉。勞動力的使用不僅能創造新價值,而且還能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
三、剩余價值的生產
(一)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
考試內容:熟悉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增值過程的統一。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是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另一方面又是生產剩余價值的價值增值過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增值過程的統一。
其中生產剩余價值的價值增值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
價值增值過程的實質就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這個一定點就是工人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工人的勞動時間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叫做必要勞動時間;另一部分是無償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的時間,叫做剩余勞動時間。剩余價值就是由雇傭工人在剩余勞動時間內創造的、被資本家所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新價值。
(二)資本的價值形式
考試內容:熟悉資本的價值形式。
資本在價值形式上區分為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
以機器、廠房等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叫做不變資本。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叫做可變資本。
(三)剩余價值的生產方法
考試內容:掌握剩余價值的生產方法。
資本家獲取剩余價值的基本方法有兩種: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
1.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在雇傭工人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絕對延長而進行的剩余價值生產,叫做絕對剩余價值生產。
2.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在工作日長度不變時,由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剩余勞動時間而進行的剩余價值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以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為條件的。
3.生產剩余價值的兩種方法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其聯系表現在:(1)從資本對雇傭勞動的關系來看,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2)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是資本主義剝削的一般基礎,也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起點。
兩者的區別在于,它們的物質技術基礎不同,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起著不同的作用。
相關文章:
相關新聞:
為幫助參加考試的學員有效備考,中國經濟師考試網(中大網校下轄最權威培訓機構),充分利用自身網絡教育優勢,強力推出“2011年經濟師考試網上輔導”及“2011年經濟師網上輔導招生方案”,學員自付費之日起可不限時間、次數重復點播學習,直到當期考試結束后關閉,現在就報名優惠多多,欲報從速。 報名咨詢熱線:010-53688886 4000-18-8000 |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