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您更好的通過2012年初級經濟師考試,全面了解2012年經濟師考試的相關重點,我們特地為您匯編了初級經濟師考試輔導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經濟師考試初級人力資源專業與實務預習:就業服務與失業管理
第二節 就業服務與失業管理
公共就業服務 職業中介服務 就業援助 失業預警制度 失業登記
就業服務主要通過人力資源市場提供,而失業管理則通過失業預警和失業登記來實現。人力資源市場是生產要素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狹義的人力資源市場,是指勞動力供求雙方實現匹配的具體場所,如社會上的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職業介紹機構等。廣義的人力資源市場,是指在價值規律和競爭規律作用下,人力資源供求雙方通過市場,以自由匹配、雙向選擇的方式,實現人力資源合理配置的機制。《就業促進法》第32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培育和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為勞動者就業提供服務。”人力資源市場為勞動者就業提供的服務,包括公共就業服務和職業中介服務。
一、公共就業服務
公共就業服務是政府通過設立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為勞動者提供免費的就業服務,為就業困難人員提供就業援助。
(一)公共就業服務內容
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應為勞動者免費提供下列服務:
(1)就業政策法規咨詢;
(2)職業供求信息、市場工資指導價位信息和職業培訓信息發布;
(3)職業指導和職業介紹;
(4)對就業困難人員實施就業援助;
(5)辦理就業登記、失業登記等事務;
(6)其他公共就業服務。
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應當不斷提高服務的質量和效率,不得從事經營性活動。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舉辦的招聘會,不得向勞動者收取費用。
(二)職業指導
職業指導是指根據社會需要和各種職業崗位的從業要求,結合擇業者的個性特點,幫助其選擇適合的職業或專業,以及幫助用人單位選擇合格的勞動者,從而達到人與職業合理匹配的指導過程。職業指導包括如下內容:
(1)向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提供國家有關勞動和社會保險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人力資源市場狀況咨詢;
(2)幫助勞動者了解職業狀況,掌握求職方法,確定擇業方向,增強擇業能力;
(3)向勞動者提出培訓建議,為其提供職業培訓相關信息;
(4)開展對勞動者個人職業素質和特點的測試,并對其職業能力進行評價;
(5)對婦女、殘疾人、少數民族人員及退出現役的軍人等就業群體提供專門的職業指導服務;
(6)對大中專學校、職業院校、技工學校學生的職業指導工作提供咨詢和服務;
(7)對準備從事個體勞動或開辦私營企業的勞動者提供創業咨詢服務;
(8)為用人單位提供選擇招聘方法、確定用人條件和標準等方面的招聘用人指導。
二、職業中介服務
職業中介服務是指各類組織或個人通過依法成立職業中介機構,為勞動者求職和用人單位招用人員提供就業服務的活動。從事職業中介活動,應當遵循合法、誠實信用、公平、公開的原則。用人單位通過職業中介機構招用人員,應當如實向職業中介機構提供崗位需求信息。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利用職業中介活動侵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一)職業中介機構的設立
職業中介機構,是指由法人、其他組織和公民個人舉辦,為用人單位招用人員和勞動者求職提供中介服務,以及其他相關服務的經營性組織。職業中介實行行政許可制度。設立職業中介機構或其他機構開展職業中介活動,須經勞動行政部門批準,并獲得職業中介許可證。勞動行政部門接到設立職業中介機構的申請后,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20日內審理完畢。對符合條件的,應當予以批準:不予批準的,應當說明理由。經許可的職業中介機構,應當向工商行政部門辦理登記。未經依法許可和登記的機構。不得從事職業中介活動。設立職業中介機構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1)有明確的章程和管理制度;
(2)有開展業務必備的固定場所、辦公設施和一定數額的開辦資金;
(3)有一定數量具備相應職業資格的專職工作人員;
(4)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二)職業中介機構的業務內容
(1)為勞動者介紹用人單位或為用人單位推薦勞動者。職業中介機構提供職業中介服務不成功的,應當退還向勞動者收取的中介服務費;
(2)開展職業指導、人力資源管理咨詢服務;
(3)搜集和發布職業供求信息;
(4)組織職業招聘洽談會。職業中介機構應當對人場招聘用人單位的主體資格真實性和招用人員簡章真實性進行核實。
職業中介機構為特定對象提供公益性就業服務的,可以按照規定給予補貼。
(三)職業中介機構的禁止行為
(1)提供虛假就業信息;
(2)為無合法證照的用人單位提供職業中介服務;
(3)偽造、涂改、轉讓職業中介許可證;
(4)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和其他證件,或者向勞動者收取押金;
(5)其他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行為。
(四)職業中介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
(1)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舉辦經營性的職業中介機構,從事經營性職業中介活動,向勞動者收取費用的,由上級主管機關責令限期改正,將違法收取的費用退還勞動者,并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2)未經許可和登記,擅自從事職業中介活動的,由勞動行政部門或者其他主管部門依法予以關閉;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3)職業中介機構提供虛假就業信息,為無合法證照的用人單位提供職業中介服務,偽造、涂改、轉讓職業中介許可證的,由勞動行政部門或者其他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職業中介許可證。
(4)職業中介機構扣押勞動者居民身份證等證件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退還勞動者,并依照有關法律規定給予處罰。職業中介機構向勞動者收取押金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退還勞動者,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標準處以罰款。
練習一下:
1、 職業中介實行( )制度
A.免費 B.公示 C.行政許可 D.登記備案
參考答案:C
解題思路:職業中介機構的設立知識點的考查。
三、就業援助
就業援助,是指國家采取稅費減免、貸款貼息、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等辦法,通過公益性崗位安置等途徑,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優先扶持和重點幫助。
(一)就業援助對象
就業援助對象包括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就業困難對象是指因身體狀況、技能水平、家庭因素、失去土地等原因難以實現就業,以及連續失業一定時間仍未能實現就業的人員。零就業家庭是指法定勞動年齡內的家庭人員均處于失業狀況的城市居民家庭。
(二)就業援助措施
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應當建立就業困難人員幫扶制度,通過落實各項就業扶持政策、提供就業崗位信息、組織技能培訓等有針對性的就業服務和公益性崗位援助,對就業困難人員實施優先扶持和重點幫助。在公益性崗位上安置的就業困難人員,按照國家規定給予崗位補貼。
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應當建立零就業家庭即時崗位援助制度,通過拓寬公益性崗位范圍,開發各類就業崗位等措施,及時向零就業家庭中的失業人員提供適當的就業崗位,確保零就業家庭至少有一人實現就業。
(三)殘疾人就業的用人單位責任
《殘疾人就業條例》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一定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并為其提供適當的工種、崗位。
1.安排殘疾人就業的比例
用人單位安排殘疾人就業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單位在職職工總數的1.5%。具體比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規定。用人單位跨地區招用殘疾人的,應當計入所安排的殘疾人職工人數之內。
2.殘疾人職工的權益
用人單位招用殘疾人職工,應當依法與其簽訂勞動合同或者服務協議,應當為殘疾人職工提供適合其身體狀況的勞動條件和勞動保護,應當根據本單位殘疾人職工的實際情況,對殘疾人職工進行上崗、在崗、轉崗等培訓。
四、失業預警制度
《就業促進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失業預警制度,對可能出現的較大規模的失業,實施預防、調節和控制。
失業預警,是指通過對反映就業、失業狀況的監測指定跟蹤分析,當監測指標達到或接近設定的失業預算線時,及時進行失業預報。根據失業預報,用人單位和政府部門可采取相應的目標措施,避免較大規模失業的出現。而政府部門可根據失業預警提示,采取財政、稅收、社會保障等綜合性政策措施,預防較大規模失業的狀況。
用人單位裁減人員應當嚴格按照法律法規進行,也可以采取多種方式,避免較大規模解除、終止勞動者的勞動合同。
五、失業登記制度
國家建立失業登記制度。根據《就業服務與就業管理規定》,用人單位與職工終止或者解除勞動關系后,應當于15日內到當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辦理登記手續。
(一)失業登記范圍
在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有就業要求,處于無業狀態的城鎮常住人員,可以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進行失業登記。其中,沒有就業經歷的城鎮戶籍人員,在戶籍所在地登記;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和其他非本地戶籍人員在常住地穩定就業滿6個月的,失業后可以在常住地登記。
失業登記的范圍包括下列失業人員:年滿16周歲,從各類學校畢業、肄業的;從企業、機關、事業單位等各類用人單位失業的;個體工商戶業主或私營企業業主停業、破產停止經營的;承包土地被征用,符合當地規定條件的;軍人退出現役、且未納人國家統一安置的;刑滿釋放、假釋、監外執行或解除勞動教養的等。
(二)失業登記辦理
勞動者進行失業登記時,須持本人身份證件和證明原身份的有關證明;有單位就業經歷的,還須持與原單位終止、解除勞動關系或者解聘的證明。登記失業人員應當定期向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報告就業失業狀況,積極求職,參加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安排的就業培訓。
登記失業人員憑登記證享受公共就業服務和就業扶持政策;其中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申領失業保險金。
(三)失業登記注銷
登記失業人員出現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注銷其失業登記:被用人單位錄用的;從事個體經營或創辦企業,并領取工商營業執照的;已從事有穩定收人的勞動,并且月收人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已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學、服兵役、移居境外的;被判刑收監執行或被勞動教養的;終止就業要求或拒絕接受公共就業服務的;連續6個月未與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聯系的;已進行就業登記的其他人員或各地規定的其他情形。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