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企業外部的技術創新組織模式
(一)“產~學~研”聯盟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一-2020年)》明確指出,要把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作為突破口,建立國家創新體系。以企業為主體,就是在技術創新體系中企業要真正發揮主體作用,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成為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成為創新成果的應用主體。但是,長期以來,我國企業并未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R&D投人嚴重不足。我國有科研機構的大中型企業占全部大中型企業的比重,2000年、2002年、2004年分別為28.5%、5.3%、3.4%;R&D經費占銷售額比例,2000年、2002年、2004-年分別為0.71%、0.83%、0.7l%。而大學、科研機構卻集聚了大量的人才、信息、科研設備。因此,實行企業、大學、科研機構聯盟,必然加快創新步伐,提高創新效率。產學研聯盟的主要模式有:
(1)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把科技成果(包括聯合開發的成果)有償轉讓給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把科技成果有償轉讓給企業之后,幫助企業將技術投入生產,形成生產能力,直接生產出首批合格產品,以達到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目的。科技成果轉化途徑在實踐中有兩類組織形式:一是工程承包型,二是技術生產“聯合體”。有些聯合體僅涉及人員培訓、單項技術轉讓或新產品聯合開發;有的屬于技術生產協作;有的雙方共同投資(包括技術作價入股)聯合開發新產品,共同承擔風險,共同經營管理,共享收益,其本質上已成為一種技術經濟組織,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聯合體”。科技成果轉化途徑比較適合中小企業。
(2)高等院校或科研機構和企業組建共擔風險的技術經濟組織。這種方式是我國目前產學研結合的最主要形式。該方式的特點是:合作各方依靠契約和經濟利益的紐帶聯系起來,共同投資(包括技術作價入股),合同期內共同經營,共擔風險,共享利潤。合作內容從技術、生產方面擴大到資金、設備、人才、管理、銷售等多個方面;合作過程由技術協作延伸到技術一生產一經濟合作的全過程;合作功能表現為“科研、設計、中間試驗、生產、銷售一體化”;合作的組織形式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經理負責制,經理作為合作企業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企業的生產、經營及日常業務工作。
(3)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自辦企業或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產學研單位重組為一個規模更大、結構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全面的法人單位。
(二)企業——政府模式
政府在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中,可以直接或間接參與,協助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或自己成為附屬主體。企業和政府聯盟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政府承擔大部分技術所需的資金,企業組織人才,技術創新成果歸政府所有;二是政府投資,企業組織人才,進行技術開發,開發出來的先進技術轉賣給企業;三是政府幫助企業技術創新融資等。
(三)企業聯盟
企業聯盟是企業——企業模式的主要形式。企業聯盟也稱動態聯盟或虛擬企業,指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對等經濟實體,為了共同的戰略目標,通過各種協議而結成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要素水平式雙向或多向流動的松散型網絡組織體。企業聯盟的主要形式是技術聯盟。有關研究表明,大多數聯盟協議都集中在高技術產業。以聯盟作為技術創新的組織形式,突破了企業規模對技術創新的限制,有助于利用聚合知識,激發創新靈感,分散研發成本,縮短研發時間,提高技術創新成功率,降低技術創新風險。同時利用技術標準聯盟,制定行業標準,可以構筑靜態技術壁壘,減少競爭對手,取得戰略主動。
企業聯盟的主要特點有:①目標產品性。企業聯盟進行一個機遇產品的開發、生產經營,以產品創新為目標,這也是動態聯盟最基本的特征。②優勢性?企業聯盟集中各個企業在新產品開發中的部分優勢,使原有的企業技術創新的累積經驗在新產品開發中發揮更大的作用。③動態性,又稱臨時性。任何企業聯盟的存在時間都只是其生產經營的產品的生命周期,聯盟將隨著產品退出市場而最終解體。④連接的虛擬性。企業聯盟由相關企業構成的組織網絡所形成,是建立在某種共同協定基礎上的由潛在合作伙伴組成的無邊界性的技術創新集合體,能夠適應市場快速變化的動態的、虛擬的、網絡化的要求。⑤組織的柔性。柔性組織結構亦被稱.為雙形式結構。它是一個多維概念,要求靈活性與多樣性的統一,要求具有創新和彈性機制。柔性組織能應付許多諸如集權與分權、穩定與變化、統一與多樣等成對出現的壓力,并具有調和的功能,而信息時代要求技術創新組織具有穩定性、靈活性、多面性和持續的創新能力等優。勢。⑥結構的扁平性。為了提高技術創新效率和組織應變能力,進入信息時代的企業組織要求組織結構盡可能扁平化。
一般而言,企業聯盟的組織運行模式有星形模式(Star—like Mode)、平行模式(Parallel Mode)和聯邦模式(Federation Mode)三種類型。這三種模式對比總結如表6-6所示。
表6—6 企業聯盟組織運行模式的對比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