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幫助廣大考生做好2011初級經濟師考試復習,網校編輯特整理初級人力講義,供大家參考!
一、人格的概念
心理學所說的人格是指個體所具有的與他人相區別的獨特而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它是一個人在與社會相互作用過程中所形成的一個相對穩定的動力系統。在組織行為學中,人格是理解員工的思想、情感、行為方式以及對組織和工作的態度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人格對于職業選擇、工作滿意度、領導、工作績效等諸多方面都有影響。
二、人格的影響因素
人格既不是完全由先天遺傳決定的,也不是完全由后天環境塑造的,而是這兩方面共同作用的產物,并在具體情境中有機地生成各種變式。
(一)遺傳
這種觀點認為個體的人格是由其基因決定的,遺傳并不是直接決定個體的人格,而是以間接的方式潛在地影響人格的形成,遺傳奠定了人格賴以生成的物質基礎。由于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遺傳的影響,并且是在個體的長期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因此個體的人格是相當穩定的。通常人格的改變需要經歷若干年的時間,而且比較緩慢。因此,管理者不應期望人格會在短期內發生變化,而應將其視為在短期內是穩固的。
(二)環境
有許多環境因素對人格起著塑造作用,這些因素包括:教養方式、教育背景、生活環境、社會經濟基礎、人際關系以及個人體驗等。在這些因素中,文化的作用尤其重要: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倫理原則和價值觀,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人的態度體系和行為方式。
(三)情境
人格是相對穩定的,但這不是指它以刻板不變的方式保持唯一的形態,而是指在不同情境中隨條件改變而采取不同的態度與行為反應方式,從而維系人格的本質特征。在不同的情境中,人格的表現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
三、人格、情境與行為模式之間的關系
首先,人格是一種結構化的內在系統;它的形成受到遺傳和環境的交互作用,而且能夠對個體的反應特點和體驗特點進行調控。其次,人格是穩定的,雖然個體的行為方式和體驗特點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但其貫穿一生的東西是不會變的。第三,行為的跨情境一致性,這并不是說在所有的情境下人們的行為都保持一致,而是說個人的目標和行為傾向會保持相對的穩定。具體的行為可能會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但個體內心的自我認同,個體對外界環境的知覺和組織方式,以及個體的個人目標則很少發生變化。
四、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對人格的看法
人格的核心是一個人思想中的各種事件,即內心事件,這些事件是產生行為的動機。通常情況下人們會意識到這些動機,然而,某些動機也會產生非意識層面。心理動力學理論的本質就在于對這些行為產生的內在來源以及這些內在驅動力之間沖突的關注。弗洛伊德關于人格的假設的數據主要來自臨床觀察和在治療中對個人進行的深入的案例研究,他通過對那些有心理障礙的病人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正常人格理論。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人格的差異在于人們對待基本驅力的方式的不同。為了揭示這種差異,弗洛伊德描繪了人格的兩個不同部分——本我和超我,在弗洛伊德看來,人格的三個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的和諧,是健康人格的前提。而推動個體人格發展的內在動力,則是被弗洛伊德稱為力比多的東西。在弗洛伊德的眼中,力比多就是性能量。
人本主義從個人意識經驗、成長潛能整合的角度理解人格,其核心是強調自我實現的驅力。自我實現是指個體不斷努力開發自身才智與能力,實現個人潛能的傾向。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