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您更好的通過2012年初級經濟師考試,全面了解2012年經濟師考試的相關重點,我們特地為您匯編了初級經濟師考試輔導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經濟師考試初級人力資源專業與實務預習:勞動力市場均衡(下)
三、勞動力市場均衡及其變動
在前面兩節中,我們分別分析了勞動力供給和勞動力需求;本節將分析勞動力供求雙方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相互作用以及由這種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市場均衡及其變動過程。
(一)勞動力市場均衡
所謂的勞動力市場均衡,是指在某一市場工資率下,勞動力需求正好等于勞動力供給這樣一種狀況。此時的工資率即為均衡工資率或市場出清工資率,在這一工資率下通過市場實現的就業量即為均衡就業量。
圖10—3 單一競爭性勞動力市場的均衡
如圖10-3所示,D和S分別為市場勞動力需求曲線和市場勞動力供給曲線,D和S相交所決定的工資率風和就業量E。分別為均衡工資率和均衡就業量。在任何高于W0的工資率下,如W2時就會存在過度的勞動力供給,因為較高的工資率既會減少企業的勞動力需求數量,也會增加愿意供給的勞動力數量。在自由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上,這種工資率不會持久,因為失業工人的存在將會對工資率產生一種向下擠壓的力量。當然,工資率也不會長久地低于鞏,如處于W0,狀態,因為工資率為W1時,勞動力需求超過勞動力供給,存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企業為得到足夠的勞動力,將不得不提高工資率,直到W0我們可以斷定,在特定的勞動力供給曲線、勞動力需求曲線和競爭性的勞動力市場下,將有且僅有一個單一的工資率,這個工資率就是經濟中的均衡工資率。
(二)勞動力市場均衡的破壞與重建
勞動力市場的均衡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有一些因素的變化會打破勞動力市場的原有均衡狀態,促使勞動力供給曲線或勞動力需求曲線,甚至兩者同時發生位移,從而形成新的均衡并產生新的均衡工資率和均衡就業量。勞動力市場的均衡就是在不斷建立、不斷被打破、然后再重新建立這樣一種循環中運行的。
1.勞動力需求曲線移動對均衡位置的影響
勞動力需求曲線的移動方式有兩種:一是向左移動;二是向右移動,向左移動意味著在工資率不變的情況下,需求縮小了,向右移動意味著在工資率不變的情況下,需求擴大了。這兩種移動方式對勞動力市場均衡位置的影響,如圖10-4所示。
在圖10-4中,S為勞動力供給曲線。它保持不變,D0為初始的勞動力需求曲線,A0為初始的均衡點,D1為D0的右移線,D.為D?的左移線。從圖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到.當勞動力供給曲線不變,而勞動力需求曲線右移時,新的均衡點A2所對應的均衡工資率W2和均衡就業量E2都比初始均衡點A0所對應的均衡工資率W0和均衡就業量E0要大,這說明均衡工資率和就業量均隨需求曲線右移而上升。反之,當供給曲線不變而需求曲線左移時,均衡工資率和均衡就業量同時下降。
2.勞動力供給曲線移動對均衡位置的影響
勞動力供給曲線的移動方式也有兩種。曲線右移表示在工資率不變的情況下.勞動力供給增加,曲線左移則表示勞動力供給減少。勞動力供給曲線移動對市場均衡位置的影響可如圖10-5所示。
3.勞動力需求曲線和勞動力供給曲線同時移動對均衡位置的影響
上面我們分析了勞動力供求雙方中的一方不變而另一方發生變動時對勞動力市場均衡的影響,但是,有些因素的變化則會同時引起供求雙方的變化,這時候情況就比較復雜一些。下面以人口及勞動力的增長為例來加以說明。人口和勞動力的增加在消費水平不變的情況下,會引起消費品需求的增加,從而導致勞動力需求的增加,促使勞動力需求曲線右移;另一方面,人口和勞動力數量的增加也必然會使勞動力供給增加,供給曲線右移。但是,在這種勞動力需求和勞動力供給同時擴大,曲線同時右移的情況下。勞動力市場的均衡位置以及均衡工資率的決定都是不確定的。這是因為,勞動力需求的擴大和勞動力供給的擴大分別都會帶來就業量的擴大,因而它們的合力必然會帶來均衡就業量的擴大,這一點是肯定的。然而,勞動力需求的擴大會帶來工資率的上升.而勞動力供給的擴大則會帶來工資率的下降,因而均衡工資率位置的變動要取決于兩種作用力量的對比,結果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當需求曲線移動幅度更大時,均衡工資率上升:而當供給曲線的移動幅度更大時,均衡工資率下降。
四、勞動力市場政策
(一)政府捉進就業的宏觀經濟政策
充分就業是現代宏觀經濟管理的重要目標,但是,僅僅依靠勞動力市場的自發作用,往往是很難實現充分就業的。在很多時候,政府必須對勞動力市場進行一定程度的干預,從而努力朝著充分就業的日標邁進,現代經濟國家采取了各種經濟政策。這些政策包括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收人政策和人力政策、產業政策選擇和就業結構調整等。
(1)貨幣政策。貨幣政策是政府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調節經濟運行的一種手段。在貨幣政策有助于實現諸如充分就業、價格穩定和經濟增長之類的目標限度內,它主要是通過對總需求從而對收入水平的影響來發揮作用的。貨幣政策分為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兩種。擴張性貨幣政策的要點是通過提高貨幣供應增長速度來刺激總需求的增長。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較為容易,利率降低,因而對總需求的所有方面—投資、消費、政府購買等都會產生某種刺激作用。所以,當總需求與經濟的生產能力相比非常低時,即資本過剩、失業率很高時,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便會產生增加生產、提高就業水平的效果。緊縮性貨幣政策的要點是通過削減貨幣供應的增長率來降低總需求水平。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較為困難,利率也隨之提高,因而會對總需求的各個方面產生抑制作用,因此它在政府治理通貨膨脹的過程中會產生積極的作用,同時這種政策往往會使失業率上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主要通過法定準備金制度、貼現率調整以及公開市場業務來施行貨幣政策。
(2)財政政策。財政政策是利用政府預算來影響總需求的一種政策,其主要手段是調整稅率和政府支出水平。財政政策也包括兩種: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是指通過降低稅率、增加轉移支付、擴大政府支出的方法刺激總需求的增加,進而降低失業率的政策。降低稅率、增加轉移支付的目的在于降低儲蓄總量,刺激消費和投資,進而刺激總需求,促進就業水平的提高;擴大政府對商品和勞務的購買支出的目的在于擴大投資規模和集團性消費,從而擴大總需求,最終實現就業水平的提高。總之,擴張性財政政策是以提高就業水平為主要目標而制定的。在總需求膨脹的情況下,政府則實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其做法與擴張性財政政策正相反,主要是提高稅率、減少轉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一般來說,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對降低通貨膨脹率有積極的作用,但不利于就業水平的提高。
(3)收人政策。收人政策實際上是一種工資、物價管理政策。工資管理的目標是對勞動力市場、勞動者的收人水平實施控制;價格管理的目標是使企業能獲得必要的利潤,又能對價格水平實施控制。收入政策最常用的方法是,政府力勸勞動者約束自己提高工資以及企業提高價格的動機。最極端的做法是實行工資、物價管制,即政府有關部門將工資和價格增長納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范圍之內。介乎兩者之間的是采取工資一價格指導的方針。由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制定價格的權利和工會要求增加工資的權利一般是不受法律控制的,所以以勸說的方式來執行收入政策的效力基本上是微乎其微的。因此,許多經濟學家提出了政府實行普遍的工資一物價指導的思想。
工資指導線的制定原則是,使年度報酬增加的百分比不超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趨勢。價格指導線的最簡便形式是要求那些同意工資增長與全國勞動生產率增長保持一致、而其自身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已大于全國勞動生產率增長趨勢的企業降低價格,降低幅度要反映出這些企業的勞動生產率與全國勞動生產率之間的差額。相反,對于那些勞動生產率低于全國平均勞動生產率的廠商,則準許它們適當地提高價格,借以彌補所支付的報酬增量中超過勞動生產率增加的部分。這些能使某些價格下降而使其他一些價格提高的做法,一般可以使價格總水平保持穩定。對工資和物價實行管制是一種政府對經濟活動實行極端形式干預的收人分配管理措施,其內容是由政府規定并強制實行某種工資標準和物價標準。在發達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強制形式是很少使用的,因為它實際上否定了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有效調節作用。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尼克松政府曾經實行了為期90天的工資和物價凍結,未達到預期目標,結果不得不放棄這一措施。
(4)人力政策。如果說收人政策偏重于在提高就業水平的同時,控制通貨膨脹的話,那么人力政策則主要是針對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失業而提出的一種擴大就業的政策。所謂人力政策,就是政府通過對勞動力進行重新訓練與教育,把非熟練的勞動力訓練成有技術熟練程度達到一定水平的勞動者,以緩和因勞動力市場所需要的技能與勞動者實際供給的技能不匹配而造成的失業問題。人力政策的依據是人力資本理論,這一理論的研究者令人信服地論證了參加市場工作的能力取決于經驗、正規教育以及培訓,其內容我們在第三章有詳細的講述,此處不多談。不過,應當指出的是人力政策對就業的影響有多大,迄今尚無定論。
(5)產業政策。產業政策對一國的就業水平影響也很大。產業結構通常有兩種劃分辦法,一是以產品的生產、銷售、服務過程為序來劃分,即三次產業劃分法,第一產業是初級產業,第二產業是制造業,第三產業為服務業。二是以各產業所使用的投人組合的特點為標志來劃分的。根據這一方法,一般把產業部門劃分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以及知識密集型產業。應該說,一個國家既定的產業結構是這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結果,因而是歷史決定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決定了一國的就業結構以及與此相關聯的就業水平。所謂產業政策,就是一個國家對其產業結構實施引導、調節、管理的方針和政策。一定時期的產業政策源于一定時期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戰略。現代經濟的發展過程表明,從各國生產要素的分布狀況出發,制定與此相適應的產業政策,以鼓勵形成富有成效的產業結構,由此推動就業結構的變動和就業水平的提高,無疑是加速經濟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
反映產業政策對就業結構以及就業水平的影響程度的指標是產業的“就業彈性”。此概念是指,在某產業中,每一產出增長百分比或經濟增長百分比所帶來的就業增長百分比。就業彈性高的國家或地區,一般來說,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重較大;就業彈性低的國家或地區則可能實行偏重于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產業政策。我們雖然不能撇開各個國家或地區特定的生產要素分布狀況來判斷在產業結構上孰優孰劣,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對提高就業水平這一目標來說,發展就業彈性高的產業無疑是一條重要出路。
(二)最低工資立法及其影響
目前,在許多市場經濟國家,政府都對最低工資做出了規定,那么這種最低工資對于收人分配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研究表明,政府的最低工資立法對于收人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有可能會同時產生壓縮效應和擴大效應。
(1)壓縮效應。一方面,在就業能夠繼續得益維持的情況下,最低工資立法提高了原來所獲得的工資率低于最低工資的那些工人的收人水平。如果他們的工作時間仍然同過去一樣,那么這些低收人者的收人顯然會提高;另一方面,最低工資立法還有可能通過縮小其他低工資工人以及技術工人與監督管理人員之間的收人差距來壓縮收人的不平等程度。這是因為,當原來處于最低工資水平之下的那些工人的工資被提高以后,企業為了維持企業內部的工資結構,可能不得不同時提高那些工資水平原來剛剛超過最低工資的那些工人的工資水平,否則的話,這些工人的工作積極性可能會受挫。
( 2)擴大效應。最低工資立法同時也有可能會擴大收人差距。這是因為,如果政府所規定的最低工資立法超過了當勞動力市場自由運行時所確定的均衡工資率,那么最低工資立法的實行必然會導致企業不愿意繼續雇用生產率水平低于最低工資的那些工人,于是這些工人
就會失去工作。這樣,這些工人可能就不得不到沒有被最低工資立法所覆蓋的部門去尋找工作,而這會導致未被覆蓋部門的勞動力供給上升,在該部門勞動力需求沒有變化的情況下,未被覆蓋部門的均衡工資率會比沒有實行最低工資的情況下進一步降低。這種影響過程就導致在實行最低工資立法之后,原本收人就處于最低層的工人的收人更低了。
當然,最低工資立法對于收人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最終影響是什么,要取決于壓縮效應和擴大效應的力量哪一個更大。如果前者的力量更大,則最低工資立法削弱了社會上的收人不平等程度;反之,若后者的力量更大,則社會上的不平等程度會進一步加劇。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