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介紹2012年初級經濟師考試經濟基礎知識第七章社會主義經濟的增長與發展的歸納筆記,希望本文能夠幫助您更好的全面了解2012年經濟師考試的相關重點!!
第七章 社會主義經濟的增長與發展
一、社會主義再生產
(一)社會主義再生產的實質
考試內容:社會主義再生產的實質。
社會主義再生產包括物質資料再生產和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再生產。
社會主義生產的實質是滿足勞動者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與此相適應,社會主義再生產的實質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提高社會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社會主義再生產的特點。
考試內容:社會主義再生產的特點。
社會主義再生產的特點是擴大再生產。
擴大再生產從其實現的方式來看,分為外延的擴大再生產和內涵的擴大再生產。
外延的擴大再生產是指單純依靠增加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數量以及擴大生產場所來擴大生產規模。
內涵的擴大再生產是指依靠技術進步、改善生產要素的質量及提高勞動效率和生產效率來擴大生產的規模。
在現實生活中,兩者往往是結合在一起進行的。
根據我國目前的國情,應當把擴大再生產的立足點轉移到內涵擴大再生產上來。
二、社會主義的產業結構
(一)產業結構的內涵及其劃分
考試內容:產業結構的內涵及分類方法。
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中各產業及產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比例關系和結合狀況,是國民經濟結構的一個基本方面。
經常采用的產業分類方法有:
提示:掌握分類方法及分類結果。
1.兩大部類分類法
即把整個社會生產歸納為生產資料生產和消費資料生產兩大部類。同時,每一產業內部還存在部門產業結構。
2.三次產業分類法——第一、二、三產業
提示:此問題掌握三個產業分別包括哪些部門。
第一產業:用自然界本來就存在著的勞動對象進行生產的初級產品的生產部門,第一產業為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副業、漁業;
第二產業:對初級產品進一步加工的生產部門,包括工業和建筑業;
第三產業:不生產物質產品而只提供服務的部門,即廣義的服務業,包括流通部門(商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等)和服務部門(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公用事業、旅游業、技術和信息服務業等)
3.生產要素密集程度分類法
即根據不同的產業在生產過程中對不同生產要素的依賴程度,劃分為資本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
(二)影響產業結構的因素
考試內容:影響產業結構的因素。
1.消費結構對產業結構的影響。產業結構必須適合不斷變化的消費結構,以消費結構作為安排和調整產業結構的出發點。
2.資源結構對產業結構的影響。資源可分為自然資源和經濟技術資源二大類,自然資源分為生態資源、生物資源、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四種類型。科學技術越發達,產業結構受自然資源結構的約束度越小。經濟技術資源是業已形成的生產技術條件。
3.投資結構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投資結構決定了產業結構的形成和變化,產業結構又制約著新的投資結構。
4.科學技術進步對產業結構的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會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完善。(1)新的科學技術可改造傳統產業 (2)新的科學技術的應用會形成新的產業部門。
5.勞動力素質和數量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注重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
6.產業間的關聯方式對產業結構的影響。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建立起來合理的產業間聯系。
(三)產業結構的優化
考試內容:產業結構優化(掌握)
產業結構的優化是指國民經濟中各個產業間建立起最佳的結構和最優的比例關系。
我國產業結構優化的短期目標:實現產業結構的運行均衡;長期目標:實現產業結構高度優化。
實現產業結構優化目標的途徑:
①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產業結構轉換機制,充分發揮價值規律、市場機制、宏觀調控的作用,推動產業發展和調整。
②選準主導產業,培育戰略產業,強化基礎產業
在產業結構中,根據各種產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一般可以區分為:主導產業、戰略產業、基礎產業和一般產業。
提示:要熟悉每種產業的概念:P62。
我國目前的主導產業:建筑業、汽車工業、電子工業等;
戰略產業:生物技術、高技術產業和信息產業;
基礎產業:農業、能源、原材料工業以及交通、通訊、服務、科技、教育等產業。
三、社會主義國民收入的分配
(一)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考試內容: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
我國實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
(1)國民生產總值(GNP):又稱為國民總收入,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一年)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它不包括生產資料的轉移價值和重復計算因素,只計算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創造的全部新價值。
(2)國內生產總值(GDP):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一年)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它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種中間消耗的價值,只計算國民經濟各部門以貨幣表現的全部社會最終產品和勞務價值的總和。國內生產總值能較全面反映一國經濟增長的動態和實力。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多少,基本上反映了一個國家現有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富裕程度。
(3)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區別和聯系
區別:國民生產總值是指本國企業和本國居民在國內、國外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總額;國內生產總值是指所有企業和人員(包括外國企業和人員)在本國境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總額。
將國內生產總值作為國民收入的來源,作為國民收入分配的起點。
聯系:
GNP=GDP+本國居民來自國外的財產和勞務收入-支付給外國居民的財產和勞務收入=GDP+國外凈要素收入
GDP=GNP-國外凈要素收入
2.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國民收入分配的性質和形式是由社會生產方式,首先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決定的。
社會主義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與物質生產有直接聯系的成員中進行的。
(1)全民所有制企業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分為三部分:稅金或利潤→上交國家;企業基金→企業自留;工資→企業職工
(2)集體所有制企業國民收入初次分配
分為四部分:稅金→上交國家;合作事業基金→上繳集資單位或主管部門;企業基金→企業自留;工資→企業職工
(3)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國民收入初次分配
分為三部分:稅金→上交國家;公積金、公益金→集體提留;個人收入→農民
社會主義國民收入經過初次分配,形成國家集中的純收入、企業收入和生產勞動者的個人收入三部分,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三種基本的原始收入。
3.國民收入的再分配
通過再分配形成的收入,稱為派生收入。國民收入的再分配,是繼初次分配之后,國民收入在整個社會范圍內的分配。
(1)進行再分配的原因:
①滿足非物質生產部門發展的需要和支付這些部門的勞動者勞動報酬的需要。
②加強重點建設,保證國家經濟按比例地協調發展。
③設立社會保障基金。
④建立社會后備基金,應付各種突發事故和自然災害。
(2)社會主義國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徑
①國家財政收支。
②銀行信貸,信貸作為社會主義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的手段,有兩個方面:一是存貸款活動本身,二是差別利率。
③勞務費用的支付
④價格體系。
(二)社會主義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
考試內容:社會主義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
1.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的構成
概念:積累基金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所創造的國民收入中主要用作追加的生產資金部分。消費基金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所創造的國民收入中用來滿足勞動者個人消費及社會消費的那部分資金
構成:積累基金由擴大生產基金、非生產性基本建設基金和社會后備基金三部分構成。在積累基金中,擴大生產基金是最主要的部分。
消費基金分為社會消費基金(國家管理基金、文教衛生基金、社會保障基金)和個人消費基金(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基金)
個人消費基金和社會消費基金的比例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制約。
2.社會主義積累和消費的關系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積累基金代表著勞動人民的整體利益和長期利益,消費基金代表著勞動人民的個人利益和當前利益。兩者在根本上是相統一的。但兩者也有矛盾的一面:此消彼長。這是在勞動者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矛盾,可以通過正確的處理得到解決。
3.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積累和消費關系的原則
安排兩者的最優比例→統籌兼顧,全面安排
原則:
(1)必須在生產發展和國民收入增長的基礎上,兼顧積累和消費,使積累基金要保證進行擴大再生產的需要,消費基金要能保證勞動者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2)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的比例,必須同國民收入中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比例相適應。
(3)正確安排積累基金內部的生產性積累和非生產性積累的關系。
(4)正確安排消費基金中社會消費基金和個人消費基金的比例。
(三)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與完善
考試內容: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與完善
1.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容
社會保障制度,是指社會為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和福利而提供物質幫助的各項措施的統稱。社會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制度。是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一種分配關系。
2.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改革目標:完善社會保障服務網絡,逐步建立起適應我國國情,資金來源多渠道,待遇結構多層次,保障方式多形式,管理體制法制化、社會化和規范化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
改革的具體內容(多選題):
(1)完善和擴大社會保障項目,開展多種類的社會保險;
(2)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基金和擴大社會保障對象;
(3)加強社會保障立法,使社會保障法制化;
(4)實行社會化的社會保障管理;
(5)建立多層次保障制度。
3.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意義
(1)有利于保證人民基本生活和社會安定
(2)有利于企業轉換經營機制
(3)有利于政府精簡機構和減輕負擔
(4)有利于引導合理消費和促進經濟建設的發展。政府、企業、個人共同負擔和籌集社會保險費用。
四、社會主義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
(一)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
考試內容: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
經濟增長: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個時期內由于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益的提高等而引起的商品和勞務總供給量的增加。兩層含義:商品和勞務總供給量是增加的;人均占有的商品和勞務也是增加的。
經濟發展:不僅是一般的經濟增長,而且是指一個國家隨著經濟增長而出現的經濟、社會、政治結構的變化,以及社會福利、文教衛生、群眾參與經濟及社會發展程度等在內的各種結構的協調與優化。
經濟增長只是經濟發展的一部分,但它卻是其中最基本、也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經濟增長不等于經濟發展。
(二)經濟增長方式及其轉變
考試內容:經濟增長方式及其轉變
經濟增長方式:指資源的總體配置方式,即決定經濟增長的各種要素的組合方式及各種要素組合起來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勞動、資本、土地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三種基本要素。科學技術、經濟制度也成為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經濟增長方式的類型:粗放型和集約型。
粗放型經濟增長是指主要依靠資本、勞動等生產要素投入來增加產品數量、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
集約型經濟增長是指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生產者的素質來增加產品數量和提高產品質量、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
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內容和途徑。
(三)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戰略
考試內容:我國經濟發展戰略
經濟發展戰略是指在經濟發展中有關全局性、長遠性和根本性的決策體系,它包括一個相對較長時期內國民經濟發展所要達到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階段和戰略對策等方面的決策。
特征:全局性、長期性和根本性。
制定經濟發展戰略,首先要依據物質生產發展規律和客觀經濟規律,其次要依據本國的國情和國際環境,再次要充分考慮到需要和可能,具有可行性。
經濟發展目標是指在較長時間內國民經濟發展所要達到的總體目標。通常用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表示,還可用勞動生產率、人均主要產品占有量、人均預期壽命、死亡率、人均收入、人均居住面積、教育普及率、人口增長等指標表示。
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到20世紀末,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
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第一,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第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第三,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2007年11月黨的十七大對我國經濟發展目標提出的新要求(P68):六項內容。
(四)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考試內容: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社會經濟和人的全面發展”,并強調了“五個統籌”的任務目標,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社會經濟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開放和對外開放。
“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
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
全面,是指發展要有全面性、整體性,不僅經濟發展,而且各個方面都要發展;協調,是指發展要有協調性、均衡性,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的發展要相互適應、相互促進;
可持續,是指發展要有持久性、連續性,不僅當前要發展,而且要保證長遠發展。
“統籌兼顧” 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應當做好以下幾項工作:(1)轉變政府職能;(2)建立健全財稅體制、社會保障制度、政績考核制度等方面的機制;(3)改變經濟增長方式;(4)突出社會經濟工作的重點,切實解決關系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
相關文章:
輕松通過經濟師職稱評審,可同時參與中大網校舉辦的職稱英語網絡輔導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