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考生系統的復習教師資格考試,全面的了解教師資格考試的相關重點,小編特編輯匯總了2012年教師資格師證考試科目—心理學有關學習資料,希望對您參加本次考試有所幫助!
三、認知學習理論
(一)魯布納的認知—結構學習論
主張學習的目的在于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知識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
1.認知學習觀
(1)認為的本質不是被動形成S—R的聯結,而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獲取的過程。
認知結構:指一個人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的感知和概括的模式,又稱編碼系統、內部模式等,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類目”。學習是類目及其編碼系統的形成。
他們強調兩個方面的作用:
A已有知識經驗的作用;
B學習內容本身的邏輯結構關系。認為有邏輯結構的材料,和有機體原有的認知結構發生作用,于是在有機體的頭腦中獲得了意義。
(二)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論
奧蘇伯爾根據學習進行的方式將學習分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又根據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結構的關系分為機械學習與意義學習,認為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意義學習: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的關系。
意義學習條件:
①首先具有積極主動地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適當知識加以聯系的傾向性(心向);
(一)觀察學習的對象
①活的榜樣。具體的活生生的人。
②符號榜樣。指通過語言或影視圖像而呈現的榜樣。
理想的榜樣應具備五個條件:
①榜樣要特點突出、生動鮮明。
②要符合學習者的年齡特征;
③榜樣的行為要具有可行性,即學習者能夠做得到。
④榜樣的行為要具有可信任性,即相信榜樣做出某種行
為出自自身的要求,而不是具有另外的目的;
⑤榜樣的行為要感人,能產生心理上的共鳴。
班杜拉認為,觀察學習過程包括四個子過程:
1.注意過程
2.保持過程
. 即用言語和形象兩種形式把所獲得的信息轉換成適當的表象保存起來。
3.運動再現過程
把記憶中的表象轉換成行為,并根據反饋來調整行為,以發出正確的反應。
4.動機過程
能夠再現示范行為之后,學習者是否能夠經常表現出示范行為,還受到行為結果因素的影響:①他人對示范行為(示范者)的評價。②本人對自己再現行為能力的評估 。
大學生學習的過程與特點:
(一)加涅的學習階段觀
(二)大學生學習的特點
1.內容特點
·專業化程度較高,職業定向性較強
·實踐知識豐富,動手能力較強
·學科內容的高層次性和較大選擇性
2.方法特點
·自學方式,有更多自由支配時間。
·學習的獨立性、批判性和自覺性不斷增強
·學習途徑多樣性:課堂學習與課外和校外學習相結合。
程序性知識學習
(一)程序性知識的表征方式
1.產生式
產生式是所謂條件一活動(如果/則(if/then))的規則(簡作C-A規則)。
如果? 目標是要增加兒童的注意行為,
且兒童注意時間比以前稍微延長,
則? 對兒童進行表揚。
2.產生式系統
經過練習,簡式產生式可以組合成復雜的產生式系統。當一個產生式的活動為另一個產生式的運行創造了所需要的條件時,則控制流從一個產生式流入另一個產生式。
相關文章:
更多關注:報考指南 網絡課堂 考試用書 2012年教師資格考試面試常見問答題及指導匯總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