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1小題,每小題2分,共42分)
1、在我國教育理論發展過程中,明確提出“生活教育論”,主張“生活即教育“學校即社會”,強調“教學做合一”的教育家是( )。
A、蔡元培
B、黃炎培
C、楊賢江
D、陶行知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包括三個基本觀點: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D項正確。
2、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長和社會延續與發展不可或缺的手段,是一切人和社會所必需的。這說明教育具有( )。
A、歷史性
B、階級性
C、永恒性
D、獨立性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教育的社會屬性。教育的社會屬性包括永恒性、歷史性、相對獨立性、繼承性、生產性等。其中永恒性是指教育是年輕一代成長和社會延續與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為一切社會所必需,與人類社會共始終。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職能決定的。C項正確。
3、教育的生物起源論和心理起源論的共同點是( )。
A、將教育視為本能模仿
B、忽視教育的社會屬性
C、否認動物界存在教育
D、強調教育的目的性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教育的起源學說。生物起源說把教育的起源歸之于動物的本能行為,完全否認了人與動物的區別,否認了教育的社會屬性。心理起源說認為教育起源于兒童對成人無意識地模仿,否認了教育是一種有目的自覺有意識的活動,也否認了教育的社會屬性。因此,二者的共同點是忽視教育的社會屬性。B項正確。
4、一個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歸根結底是由下列哪一因素決定的?( )
A、生產力水平
B、政府重視
C、人口數量
D、文化傳統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主要表現在:(1)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教育事業發展的速度和規模;(2)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教育結構;(3)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學的內容、方法、組織形式與手段。A項正確。
5、“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在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因素中,荀況這段話強調的是( )。
A、遺傳的先天制約
B、教育的主導作用
C、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D、環境的潛移默化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影響人身心發展的因素。環境泛指個體生活中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題干中這句話的意思為“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里,就和黑土一樣黑了。”反映了環境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D項正確。
6、任何時代、任何形態的教育活動,不可缺少的基本構成要素是( )。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技術
C、教師、學生、教學內容
D、教師、學生、教學計劃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教育中介、教育措施)。其中,教育者指對受教育者在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響的人。受教育者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也是學習的主體。教育影響是連接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紐帶或者說中介。教育影響形式上主要指教育手段,內容上主要指教育內容。A項正確。
7、2001年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對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行( )。
A、六三分段
B、五四分段
C、四二三分段
D、九年一貫制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新課程改革的課程結構。新課程結構的內容包括:(1)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2)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設置豐富多樣的選修課程,開設技術類課程,積極試行學分制管理;(3)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4)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D項正確。
8、強調教學重視學科基本結構和學生能力培養,提倡“發現學習”的教育家是( )。
A、凱洛夫
B、贊可夫
C、布魯納
D、羅杰斯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教育學的發展。布魯納提出結構主義學說和倡導發現式學習。C項正確。
9、備課是上課的先決條件。備課應該做好的三方面工作是( )。
A、鉆研教材、了解學生和考慮教法
B、鉆研教材、了解學生和準備教具
C、鉆研教材、閱讀教參和考慮教法
D、鉆研教材、閱讀教參和了解學生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備課的內容。備課是上課前的準備工作,是教學工作的起始環節、教好課的前提。備課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鉆研教材、了解學生、設計教法。A項正確。
10、美國學者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一種把大班上課、小班研究和個別教學三種教學方式結合起來的教學組織形式是( )。
A、分組教學
B、復式教學
C、特朗普制
D、道爾頓制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教學組織形式。特朗普制又稱“靈活的課程表”,它是美國教育學教授勞伊德·特朗普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這種教學組織形式把大班上課、小班研究和個別教學三種教學形式結合起來。大班是所有學生一起上課;小班是把大班的學生分為20人左右的小組,研究和討論大班授課材料;個別教學是由學生獨立完成作業。C項正確。
11、新學期開始的第一周,班主任李老師每天早上都把教室打掃得干干凈凈。一周后,李老師安排學生值日,同學們都非常認真負責,出色地完成了值日任務。李老師采用的德育方法是( )。
A、品德評價法
B、自我修養法
C、榜樣示范法
D、說服教育法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德育方法。榜樣示范法是指用榜樣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優異成就來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方法。題干中李老師以自己為榜樣,引導學生向其學習,體現了榜樣示范法。C項正確。
12、蘇菲想給王老師打電話,卻沒有電話號碼,詢問同學后隨即撥通電話。通話結束后,她便忘了電話號碼。蘇菲對電話號碼的記憶屬于( )。
A、內隱記憶
B、瞬時記憶
C、短時記憶
D、長時記憶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記憶的分類。根據記憶內容保持的時間長短,記憶可分為瞬時記憶(感覺記憶、感覺登記)、短時記憶(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其中,短時記憶也稱為工作記憶,是指存儲時間不超過1分鐘的記憶。題干中,蘇菲通話結束后便忘記了電話號碼,保持時間不超過1分鐘,屬于短時記憶。C項正確。
13、丁老師正在上課,突然有人敲門,這時學生都不由自主將目光轉向門口。學生的這種注意屬于( )。
A、有意注意
B、無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無意后注意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注意的分類。根據有無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為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種。其中,無意注意也稱不隨意注意,是指事先沒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題干中,學生不由自主的將目光轉向門口,說明這種注意是沒有預先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屬于無意注意。B項正確。
14、曹虹確信自己能出色地完成老師布置的各科作業。這反映了她的哪一心理品質?( )
A、自我效能
B、自我促進
C、自我監控
D、自我強化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指個人對自己是否具有通過努力成功完成某種活動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觀判斷與信念。題干中,曹虹確信自己能出色完成作業,體現了其對自己的主觀判斷。A項正確。
15、楊亮常制定學習計劃,但執行計劃時總是半途而廢。這主要反映了他缺乏意志品質的哪一特性?( )
A、果斷性
B、堅韌性
C、理智性
D、獨立性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意志品質。意志的品質包括自覺性、堅持性(堅韌性)、果斷性、自制性。其中堅韌性所指的是在意志行動中能堅持決定,百折不撓地克服困難和障礙,完成既定目的方面的意志品質。與堅韌性相反的意志品質是頑固執拗和見異思遷。頑固執拗的人對自己的行動不做理性評價,執迷不悟;見異思遷的人則行為缺乏堅定性,容易動搖,總是隨意更改目標和行動方向。題干中的楊亮,經常半途而廢,表明他缺乏一定的堅韌性。B項正確。
16、青春期的學生在心理上成人感及幼稚感并存。這主要體現了學生心理發展的哪種特點?( )
A、動蕩性
B、自主性
C、前瞻性
D、失衡性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中學生情緒發展的特點。中學生情緒發展的特點包括(1)過渡性;(2)閉鎖性;(3)矛盾動蕩性;(4)社會性。其中矛盾動蕩性是指,中學生由于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所導致不穩定的現象。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幼稚感”并存,忽而表現出“成熟”,忽然表現出“幼稚”。A項正確。
17、白雪自小受到母親細心照料,從未離家獨立生活。她初中入學剛住校就出現了不明原因的哭泣、無力、心疼與食欲不振。為此,母親到學校陪她住了幾天,白雪的癥狀消失,恢復正常。但母親返家,其癥狀再現。白雪的這種心理問題屬于( )。
A、學習問題
B、適應問題
C、氣質問題
D、認知問題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包含一般性適應不良。這是一類面對情境因素變化時,由于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方法,心態或行為規范而導致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心理不適應的問題。中學生常見的情境變化有教師的更換、轉學、升學以及家庭方面的變故。題干中,白雪由于升學的問題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情境中,從而導致哭泣、無力等適應不良的狀況出現。B項正確。
18、初中生海博考試不及格,便到老師面前哭哭啼啼,苦苦哀求,表現得像一個小孩兒。他的這種心理防御機制是( )。
A、否認
B、壓抑
C、退行
D、補償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挫折的應對。退行是指在遭受外部壓力和內心沖突不能處理時,借此退回到幼稚行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安慰的一種心理防衛法。題干中初中生海博考試不及格,像小孩子一樣哭哭啼啼便是退行的表現。C項正確。
19、張銘非常喜歡王老師,愿意接受王老師的教導,并在觀點、行動方面與王老師的要求保持一致。這說明張銘的品德發展處于哪一個階段?( )
A、認同階段
B、服從階段
C、依戀階段
D、內化階段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品德形成的過程。品德形成一般經歷了依從、認同和內化(信奉)三個階段。其中,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認同實質上就是對榜樣的模仿,其出發點就是試圖與榜樣一致。題干中張銘非常喜歡王老師,在觀點和行動方面和王老師保持一致,表明其品德發展正處在認同階段。A項正確。
20、張老師在工作中對學生非常嚴厲,且要求學生必須服從。他的班級管理風格屬于( )。
A、仁慈型
B、民主型
C、專斷型
D、放任型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教師的領導方式。教師的領導方式包括專斷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其中,專斷型師生關系模式以命令、權威、疏遠為其心態和行為特征。此類師生關系中,教師教學責任心強,但不注意聽取學生的意愿和與學生協作,學生對教師只能唯命是從,不能發揮獨立性和創造性。題干中學生對張老師服從,體現出專斷型的師生關系。C項正確。
21、在課堂上,學生能準確識別班級行為準則和個人行為準則,并以這些行為準則約束自己的行為。這種課堂紀律類型屬于( )。
A、教師促成紀律
B、群體促成紀律
C、任務促成紀律
D、自我促成紀律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課堂紀律的類型。課堂紀律包括教師促成的紀律、集體促成的紀律、任務促成的紀律和自我促成的紀律。其中,自我促成的紀律表現為能夠正確評價自己的和集體的行為準則,并在此基礎上發展新的更好的集體準則。當外部的紀律控制被個體內化成為個體自覺的行為準則時,自律便出現了。D項正確。
二、辨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8分,共32分)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
22、(論述題)教育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8分)
【參考答案】
此說法正確。
教育的社會屬性包括永恒性、歷史性、歷史繼承性和相對獨立性等。其中,教育的歷史繼承性指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前后相繼,后一歷史時期的教育是對前一歷史時期教育的繼承和發展。例如“啟發法”是孔子啟發式教學的延續,現代社會也依然會學習《三字經》,這些都表明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
故該說法正確。
23、(論述題)德育過程就是學生品德發展過程。(8分)
【參考答案】
此說法錯誤。
德育過程則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教育過程,思想品德形成過程是學生個體品德自我發展的過程。兩者的具體區別如下:(1)范疇不同。德育過程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教育過程,是雙邊活動過程;而思想品德形成過程是學生個體品德自我發展的過程。(2)影響因素不同。德育過程中,學生只受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影響;而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學生要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包括自發的環境因素影響。(3)結果不同。德育過程的運行結果與社會要求相一致;而思想品德形成過程的運行結果與社會要求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因此,德育過程并不等同于學生品德形成與發展的過程。
故該說法錯誤。
24、(論述題)動物與人的學習具有本質區別。(8分)
【參考答案】
此說法正確。
狹義的學習指人類的學習。人類的學習論在內容上、方式上及性質上都與其他動物有重要的區別。(1)從內容上看,動物的學習僅僅是掌握個體經驗,而人的學習不僅是掌握個體經驗,更重要的是以個體的形式掌握社會經驗。(2)從方式上看,動物的學習主要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而人的學習是在社會的傳遞下以語言為中介而實現的。(3)從性質上看,動物的學習是消極被動地適應環境,而人的學習是自覺的、有目的的、積極主動的過程。
故該說法正確。
25、(論述題)學校心理輔導只面向有心理問題的學生。(8分)
【參考答案】
此說法錯誤。
心理輔導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工作,為全體學生服務的,有利于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和諧發展。不是只面向有心理問題的學生。
故該說法錯誤。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26、(論述題)簡述教育對生產力發展的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10分)
【參考答案】
①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基本途徑。
②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最有效形式。
③教育是進行技術創新的一個重要手段。
27、(論述題)簡述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特點。(10分)
【參考答案】
(1)針對性:校本課程要針對地方和學校的實際,同時要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
(2)過程性:首先校本課程不僅是一個靜態的課程類型,還是一個促進教師成長、學生個性培養的過程,其次校本課程是基于教師不斷實踐反思基礎上的不斷完善的過程,另外校本課程注重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
(3)民主性: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決策遵循著民主開放的原則。
(4)多元性:表現在開發主體的多元化,如教師、學生、家長以及社會人士都可以參與其中。
28、(論述題)簡述中學生發散思維的基本特征。(10分)
【參考答案】
發散思維也叫求異思維,是沿不同的方向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形式。中學生發散思維的特征有:
(1)流暢性
流暢性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在規定的時間內產生不同觀念的數量的多少。
(2)變通性
變通性即靈活性,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不墨守成規,不鉆牛角尖,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
(3)獨創性
獨創性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能獨具慧心,想出不同尋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輩的意見,具有新奇性。
29、(論述題)簡述良好性格的培養途徑。(10分)
【參考答案】
良好性格的培養途徑如下:
(1)加強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育。
(2)及時強化學生的積極行為。
(3)充分利用榜樣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體的教育力量。
(5)依據性格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8分,共36分)
(一)
材料:
初中地理課上,為了使學生理解有關經緯線的概念和意義,劉老師提問道:“在浩輸的太平洋上,一艘遠洋輪船出現了嚴重的故障,在自救無果的情況下,船長拿起電話向總部求救,如果你是船長,你怎么說呢?”
一學生作打電話狀:“喂,總部,我們出事了,快來救我們。”
“我是總部,請報告你們的位置。”劉老師追問,
該生遲疑了一下,小聲回答:“我們在太平洋上。”他的話引起了哄堂大笑。
劉老師問:“同學們為什么笑呢?”
“太平洋那么大,到哪里找呢?”學生回答道。
“是呀,救援人員怎樣才能找到在太平洋上出事的船呢?”
學生回答:“應該報告船的準確位置!”
于是,劉老師把“如何在地球上確定某一位置”的問題拋給學生來討論。
在討論中,學生們從探討如何描述自己的座位,到街道門牌號;從電影票上的座位號,到平面直角坐標系、、、、、、
就這樣,關于經緯線、經緯網的概念和意義被學生們理解了。
30、(分析題)問題:
(1)結合材料分析劉老師的教學主要體現了哪種教學原則?(8分)
(2)闡述貫徹該教學原則的基本要求。(10分)
【參考答案】
(1)這位老師的教學充分體現了啟發性教學原則。
啟發性教學原則是指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材料中,老師通過“如何在地球上確定某一位置”這一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討論、探究,最終使學生理解了經緯線、經緯網的概念和意義,充分體現了啟發性教學原則。
(2)貫徹啟發性教學原則的要求有以下幾點:
①加強學習的目的性教育,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在課堂教學前以及教學過程中,應提示學生所學內容的重要性,使學生在期待之中學習,從而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②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秉承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地位相統一的規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
③讓學生動手實踐,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④發揚教學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允許學生向教師提問、質疑等。
總而言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貫徹落實好啟發性教學原則,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二)
材料:
情境1:林強上課搗亂,受到同學責怪和老師批評,可他的行為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頻繁出現。后來,為了消除他的搗亂行為,當他搗亂時,老師和同學都不理他,久而久之,他的搗亂行為逐漸減少了。
情境2:杰明上課時總是不遵守紀律,干擾同學的學習。老師找他談話,他多次承諾予以改正,但很快又重犯。今天上課時,他趁陳軍站起來回答問題時,抽掉陳軍的椅子使其重重地摔了一跤。于是,老師宣布取消杰明去春游的活動資格。
情境3:興華平時課上喜歡講閑話,老師為了改變他的這種不良習慣,不像以前那樣一味地批評,而是采用新的策略,只要興華不在課上講閑話,老師就及時給予表揚。
31、(分析題)問題:
(1)試從行為主義心理學視角,分析三種情境中教師做法的依據。(12分)
(2)該材料對教師培養學生良好行為有何啟示?(6分)
【參考答案】
(1)材料中,三種情境中教師的做法分別體現了斯金納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的:消退、懲罰、正強化。
①情境1中教師的做法體現了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中的“消退”。消退是指有機體做出以前曾被強化過的反應,如果在這一反應之后不再有強化物相伴,那么此類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便降低。材料中,林強上課搗亂時,老師和同學都不理他,久而久之,他的搗亂行為逐漸減少了。體現了消退的作用。
②情境2中教師的做法體現了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中的“懲罰”。懲罰是指當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以后,呈現一個厭惡刺激(如體罰、譴責等)或者減少一個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的過程。材料中,老師在杰明不遵守紀律時宣布取消杰明去春游的活動資格體現了懲罰。
③情境3中教師的做法體現了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中的“正強化”。正強化是指給予一個愉快刺激,從而增強有機體行為出現的概率。材料中,只要興華不在課上講閑話,老師就及時給予表揚體現了正強化。
(2)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行為時,應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分析學生行為背后的原因,并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的運用強化規律。
①合理的使用消退。老師應分析學生不良行為背后是什么因素在起強化作用,盡可能消除強化學生不良行為的因素,通過不予理睬的消退方式來改變學生的不良行為。材料中,林強上課搗亂,受到同學責怪和老師批評,可他的行為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頻繁出現。這是因為對林強而言,他上課搗亂是為了獲得老師同學的關注,所以老師和同學的批評對他而言是一種強化。而后老師不予強化,恰當的使用了消退。
②恰當運用懲罰。多用剝奪式懲罰,少用甚至不用施予式懲罰。剝奪式懲罰是指在孩子實施了某種不良行為后,教師或家長剝奪其喜愛的某種刺激,以減少受懲罰行為再次發生的可能性。材料中,杰明上課時總是不遵守紀律,老師也多次找他談話但都沒起到好的效果。最后老師宣布取消杰明去春游的活動資格,這是使用了剝奪式懲罰。
③正確的應用強化。懲罰并不能使行為發生永久性的改變,它只能暫時抑制行為,不能根除行為。因此懲罰的運用必須慎重,懲罰一種不良行為應與強化一種良好行為結合起來,方能取得預期的效果。材料中,興華平時課上喜歡講閑話,以前一味地批評并沒取得好的效果。于是采用新的策略,只要興華不在課上講閑話,老師就及時給予表揚。這體現了在懲罰不起效果時,合理的運用強化來改變學生的不良行為。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