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閱讀材料,并回答以下問題。
24、材料:
四年級班主任李老師做了一項調查,發現班上多數學生在家幾乎從來不干家務活,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有些家長對學生勞動也不支持,認為學習才是孩子的主要任務,勞動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沒有必要,家長完全可以代勞。在班級開展的一些勞動活動中,李老師發現,學生不僅缺乏一般的勞動技能習慣,而且缺乏勞動意識,甚至討厭勞動。
問題:
(1) 結合材料談談對小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必要性? (10分)
【考點】德育的內容——勞動教育
(2) 如果你是李老師,將如何在班級開展勞動教育? (10分)
【考點】德育培育的途徑
【答案】
【解析】
(1)①我們堅持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環節。材料中家長認為讓學生參加勞動會耽誤學生的學習時間,其實是錯誤的,因為在勞動中可以幫助學生擺脫脆弱性和依賴性,形成強大的自我約束能力,既有助于學生的學習,也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②勞動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優良品德的發展,有利于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發展智力,增強體質。材料中學生缺乏一般的勞動技能習慣,缺乏勞動意識,甚至討厭勞動,是明顯缺乏正確認識,缺少相關技能的表現,因此必須加強相關的勞動教育,幫助學生認識勞動的重要性,學習相關的技能,促進學生品德發展。
③勞動教育有利于完成升學和就業的雙重任務,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
需要。學生不僅應進行知識的學習,也應該注重各方面技能的提升,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勞動教育與其它學科相比,是一門年輕的學科,教學上相對比較薄弱,
教學方法上也沒有什么固定模式。如果我是李老師,我會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開展勞動教育。
①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或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勞動進行勞動教育,綜合實踐
活動課是我國小\學到高中都開設的一門必修課,內容豐富,具有較強的實踐性、
綜合性、活動性,進行勞動教育時可以與相關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內容進行結合,把勞動教育滲入其中。
②引導學生通過參加社區的工廠、農村的勞動進行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不僅在課堂中開展,也應該多鼓勵學生參與相應的社區活動,或者相關的農村勞動,讓學生在真正參與中掌握相關的技能,體悟勞動的樂趣和重要。
③通過服務性勞動,尤其是社會公益勞動進行勞動教育; 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公益活動,鍛煉自己,提升自己。
④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量力而行。勞動教育受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的制約,教
師應該根據學生不同年齡、性別、認知水平和能力,選擇學生力所能及的項目和內容。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吸引學生,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
⑤通過班會等對學生進行滲透教育,通過家校合作共同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
25、材料:
沈老師在教學《第一場雪》時,問學生:“雪景很美,誰能把它美美地讀出來,他讀的時候,大家閉著眼睛聽,體會他能不能把你帶到那么美的雪景中去。”第一個學生讀完后,沈老師問:“你們是不是感覺走到雪野中去了?”大多數學生很猶豫。沈老師笑著說:“剛走到雪野的邊上,是不是?”大家都笑起來。沈老師說:“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領進去。”接著示范讀了一遍,然后問:“往前走幾步沒有?”學生都點頭說:“走了。”沈老師繼續說道:“相信有同學會比老師讀的更好。誰領著大家繼續往前走?”、、、、后面的學生果然越讀越好。
問題:
(1) 評析這一教學片段中,沈老師的教學行為(10分)
【考點】教學原則、教學規律
(2) 結合材料談談沈老師如何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10分)
【考點】教學過程
【答案】
【解析】
(1)①沈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了啟發性教學,尊重學生是學
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一步一步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
②沈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新課改的教育理念,將自己作為引導者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指引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悟《第一場雪》這節課。
③沈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談話法,向學生提出相關問題,要求學生回答,
并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語言表述的能力。。
④沈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本,在學生讀的效果不是特
別好的時候,采用幽默的方式鼓勵學生。
(2) 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組織者的地位,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在: 教師的指導決定著學生學習的方向、內容、進程、結果和質量,起引導、規范、評價和糾正的作用。沈老師在教學中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教學圍繞學生來展開,讓學生來讀課文,并引導學生感悟雪的美景。
②在師生交往活動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和諧情境,教師要善于體驗或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鼓勵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參與。沈老師根據教學內容創設能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誘發學習欲望的情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實際生活出發,精心選擇學生熟悉的,并蘊含多種知識生長點的現象作為“生活原型”,從這一原型出發,不斷發現和提出問題,創設真實、生動、能引發學生思考和活動的學習情境,以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