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教育理論與實踐
一、填空題(5分)
1.語文教學應在師生的____過程中進行。
2.“人文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對于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____和課程所具有的____的特點。
3.____與____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二、判斷題(5分)
1.教師的能力素質主要包括教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自我調控能力。()
2.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教師在學生不注意參與學習時突然加重語氣或提高聲調的現象,教師采用這種手段的目的是為了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
3.口語交際是一個單向互動的過程,不是聽和說的簡單相加。()
4.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
5.教師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種途徑是自主、合作、探究。()
第二部分專業基礎知識
一、積累運用
1.填空題(10分)
(1)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____。(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2)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字余曰靈均。(屈原《離騷》)
(3)天地也!____,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關漢卿《竇娥冤》)
(4)寄蜉蝣于天地,____。哀吾生之須臾,____。(蘇軾《前赤壁賦》)
2.判斷題(10分)
(1)《老殘游記》、《官場現形記》、《初刻拍案驚奇》和《孽海花》被稱為清末“四大譴責小說”。()
(2)“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林逋的詩句。()
(3)《牡丹亭》是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愛情故事的明代著名戲劇。()
(4)愛默生、納撒尼爾•霍桑、杰克•倫敦和丹尼爾•笛福都是美國作家。()
(5)“不求形似,遺貌取神”是唐代詠物詩的特征。() 二、科技文閱讀(本大題共3小題,共10分)
人類利用聚乙烯材料制成塑料袋使用的歷史不過50年,但近年對塑料袋的指責卻不絕于耳。全世界每年要消耗5000億到1萬億個塑料袋。廢棄的塑料袋造成了很大的環境污染問題,掩埋它們會影響農作物吸收營養和水分,污染地下水;如果焚燒塑料袋則會產生有毒氣體,影響人體健康。所以,科學家十分關注如何處理那些垃圾塑料袋的問題。
一般來說,將垃圾生物降解是解決其污染問題的有效方法。科學家用“呼吸運動計量法”來測量垃圾的降解率。他們在一個富含微生物的容器中放入作為測試樣本的垃圾,例如報紙或香蕉皮,使他們暴露在空氣中,微生物會一點點地吸收這些樣本,并釋放二氧化碳,單位時間內生成二氧化碳的水平是衡量降解率的一個重要指標。測試結果發現,報紙需要2到5個月完成生物降解,香蕉皮則只需要幾天就足夠了。然而當科學家用同樣的方法對塑料袋進行測試時,卻發現它毫無變化,根本沒有二氧化碳生成,科學家們還提出,在陽光下聚乙烯內部的聚合鏈將發生破裂,因此,聚乙烯可以見光分解,但這個過程可能漫長得無法確定。
人們想了很多辦法尋求塑料袋的替代品。紙袋很容易降解,自然成為首選。然而,制作紙袋需要耗費木材,一旦舍棄塑料袋而選擇紙袋,大量的樹木將被砍伐。生產一個紙袋所需的能量,相當于生產一個塑料袋的4倍。紙袋比同樣大小的塑料袋重4倍,這意味著運輸過程中紙袋耗能更高。另外,制造同等用途的紙袋要比塑料袋多產生70%的空氣污染和50倍的水污染。同時,處理垃圾紙袋所需要的空間也更大。目前處理垃圾的方式是將垃圾掩埋并利用水泥隔絕,接觸不到空氣、水和陽光,紙袋的生物降解過程會極為緩慢。看來,不論是使用紙袋還是塑料袋,要保護環境,恐怕都得注意不要隨意丟棄,而要循環、重復利用。統計材料表明,塑料袋的回收和再生產比紙袋的回收和再生產所需要的能量要少91%。
目前,科學家們也在抓緊研制廉價易得且能夠降解的塑料。我們期望,不遠的將來垃圾塑料袋的處理就不再是問題了。
(取材于《塑料袋的科學迷思》)
1.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呼吸運動計量法”是測試垃圾降解率的唯一有效方法
b.在太陽光照射下,微生物的參與能加速塑料袋的分解
c.可降解垃圾在空氣中與微生物作用,產生化學變化實現生物降解
d.同樣大小的紙袋與塑料袋相比,前者的運輸成本比后者低很多
2.下列推斷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塑料袋污染環境的主要原因是它的難以降解性
b.使用紙袋比使用塑料袋要有利于保護環境
c.未來的可降解的塑料袋的成分不大可能是聚乙烯
d.現在看來,使用塑料袋比使用紙袋節約能源
3.根據文意回答問題:在可降解的塑料袋發明之前,解決塑料袋污染環境問題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為什么?(4分)
三、文言文閱讀(14分)
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胔①,默然不問,晏子諫曰:“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饑者與之食,睹疾者與之財,使令不勞力,籍斂不費民。先君將游,百姓皆說曰:‘君當幸游吾鄉乎?’今君游于寒途,據四十里之氓,殫財不足以奉斂,盡力不能周役,民氓饑寒凍餒,死胔相望,而君不問,失君道矣。財屈力竭,下無以親上;驕泰奢侈,上無以親下。上下交離,君臣無親,此三代之所以衰也。今君行之,嬰懼公族之危,以為異姓之福也。”公曰:“然!為上而忘下,厚籍斂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斂死胔,發粟于民,據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公三月不出游。
景公使圉人養所愛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養馬者。是時晏子侍前,左右執刀而進。晏子止而問于公曰:“堯、舜支解人,從何軀始?”公矍然②曰:“從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屬獄。”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為君數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獄。”公曰:“可。”晏子數之曰:“爾罪有三:公使汝養馬而殺之,當死罪一也;又殺公之所最善馬,當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馬之故而殺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諸侯聞之必輕吾國,汝殺公馬,使怨積于百姓,兵弱于鄰國,汝當死罪三也。今以屬獄。”公喟然嘆曰:“夫子釋之!夫子釋之!勿傷吾仁也。”
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內給之祭。晏子聞之,諫。公曰:“亦細物也,特以與左右為笑耳。”晏子曰:“君過矣,夫厚籍斂不以反民,充貨財而笑左右,傲細民之憂,而崇左右之笑,則國亦無望已。且夫孤老凍餒,死狗有祭;鰥寡不恤,而死狗有棺。行辟若此,百姓聞之,必怨吾君;諸侯聞之,必輕吾國。怨聚于百姓,而權輕于諸侯,而乃以為細物,君其圖之。”公曰:“善。”趣庖治狗;以會朝屬。
[注]①胔(zì):腐尸。②矍(jué)然:驚懼貌;驚視貌。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先君將游,百姓皆說曰:“君當幸游吾鄉乎?”說:高興
b.據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服:服從
c.公曰:“以屬獄。”屬:交付
d.亦細物也,特以與左右為笑耳特:只是
2.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現齊景公“荒唐行徑”和“苛虐百姓”的一組是()。
a.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胔,默然不問
使怨積于百姓,兵弱于鄰國
b.公怒,令人操刀解養馬者
公族之危,以為異姓之福也
c.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內給之祭
夫厚籍斂不以反民
d.趣庖治狗,以會朝屬
財屈國竭,下無以親上
3.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齊景公漠視百姓疾苦,游樂之時,晏子指出“上下交離,君臣無親”是國家衰敗的原因
b.齊景公所愛之馬暴死,欲殺養馬之人。晏子假意斥責養馬人,阻止了這種行為
c.齊景公能聽從晏子的勸諫,也還算是一個知錯能改的君主
d.文章通過三個典型事例,表現了晏子的賢能有德、剛正不屈、機智幽默
四、文言文翻譯、古詩詞賞析和古詩文默寫(10分)
1.文言文翻譯(4分)
把第三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殫財不足以奉斂,盡力不能周役,民氓饑寒凍餒,死胔相望。(2分)
(2)傲細民之憂,而崇左右之笑,則國亦無望已。(2分)
2.古詩詞賞析(4分)
漫興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
銜泥點污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
[注]這首詩寫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請從表現手法的角度,對這首詩作簡要賞析。
答:
3.古詩文默寫(2分)
(1)峨眉山月半輪秋,。(李白《峨眉山月歌》)
(2)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韓愈《師說》) 五、現代文閱讀(10分)
談靜
朱光潛
①人生樂趣一半得之于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謂“感受”是被動的,是容許自然界事物感動我的感官和心靈。這兩個字含義極廣。眼見顏色,耳聞聲音,是感受;見顏色而知其美,聞聲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顏,同一和聲,而各個人所見到的美與和的程度又隨天資境遇而不同。比方路邊有一棵蒼松,你看見它只覺得可以砍來造船;我見到它可以讓人納涼;旁人也許說它很宜于入畫,或者說它是高風亮節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個乞丐,我只能見到他的蓬頭垢面,覺得他很討厭;你見他便發慈悲心,給他一個銅子;旁人見到他也許立刻發下宏愿,要打翻社會制度。
②世間天才之所以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偉大的創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強烈。比方詩人和美術家,你見不到的東西他能見到,你聞不到的東西他能聞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請伯牙向他彈琴,他也只聯想到棉匠彈棉花。感受也可以說是“領略”,不過領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僅是最活動的人,也是最能領略的人。所謂領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尋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漢只管滿口吞咽,會喝茶的人卻一口一口地細啜,能領略其中風味。
③能處處領略到趣味的人決不至于岑寂,也決不至于煩悶。朱子有一首詩說:“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一種絕美的境界。你姑且閉目一思索,把這幅圖畫印在腦里,然后假想這半畝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這首詩比擬人生苦樂多么愜當!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為他們的“半畝方塘”中沒有天光云影,沒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便是領略得的趣味。
④領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資,一半也由于修養。大約靜中比較容易見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條定律說:兩物不能同時并存于同一空間。這個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說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靈。我所謂“靜”,便是指心界的空靈,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遠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靈,你愈不覺得物界沉寂,或者我還可以進一步說,你的心界愈空靈,你也愈不覺得物界喧嘈。所以習靜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學佛家靜坐參禪。靜與閑也不同。許多閑人不必都能領略靜中趣味,而能領略靜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閑。在百忙中,在塵市喧嚷中,你偶然丟開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驀然似有一道靈光閃爍,無窮妙悟便源源而來,這就是忙中靜趣。
⑤我這番話都是替兩句人人知道的詩下注腳。這兩句詩就是“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大約詩人的領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來看周啟孟的《雨天的書》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蒼蠅搓他的手,搓他的腳呢。”覺得這種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這一句詩就懂得我所謂靜趣。中國詩人到這種境界的也很多:“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像這一類描寫靜趣的詩,唐人五言絕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細玩味,你便可以見到這個宇宙又有一種景象,為你平時所未見到的。
⑥靜的修養不僅是可以使你領略趣味,對于求學處事都有極大幫助。釋迦牟尼在菩提樹陰靜坐而證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許多偉大人物常能在倉惶擾亂中雍容應付事變,絲毫不覺張惶,就因為能鎮靜。現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這潮流里,自然也難免跟著旁人亂嚷。不過忙里偶然偷閑,鬧中偶然覓靜,于身于心,都有極大裨益。你多在靜中領略些趣味,不但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們看著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聰明過度的人,只是對著沒有趣味的人,要勉強同他說應酬話,真是覺得苦也。你對著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談話,只是默然相對,心領神會,便可覺得朋友中間的無上至樂。
(選自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略有刪改)
[注]本文系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第三封,寫于上世紀二十年代作者旅歐期間。
1.第一段說“感受”的“含義極廣”。請根據文意,說明“含義極廣”表現在哪些方面。(2分)
答:
2.下面是兩個推論句,但作者省略了推論的中間環節。請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分別補寫出句中所省略的內容。(2分)
答:(1)你的心界愈空靈,,你愈不覺得物界沉寂。
(2)你的心界愈空靈,,你也愈不覺得物界喧嘈。
3.比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與中國詩人的詩句,指出它們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點。(4分)
答:
4.本文可分為三大部分,①~③為第一部分,④~⑤為第二部分,⑥為第三部分。請分別從每個部分中找出一個合適的詞語(每處2個字),概括出該部分的主要內容。(2分)
答:
六、寫作(3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都市和鄉村,是我們棲居的空間;都市生活和鄉村生活,是我們平凡的生活。當我們從平凡中回望時,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觸和期待。
請以“觸摸都市”或“感受鄉村”為主題,寫一篇作文,可講述你自己或身邊的故事,抒發你的真實情感,也可闡明思想觀點。
要求:
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選。
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③字數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襲。 參考答案及解析
第一部分教育理論與實踐
一、填空題
1.平等對話
2.文化功能、人文學科
3.工具性、人文性
二、判斷題
1.對。
2.對。
3.錯[解析]口語交際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
4.對。
5.錯[解析]教師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種途徑是閱讀、合作、行動研究。
第二部分專業基礎知識
一、積累運用
1.填空題
(1)仙之人兮列如麻
(2)名余曰正則兮
(3)只合把清濁分辨
(4)渺滄海之一粟羨長江之無窮
2.判斷題
(1)錯[解析]《初刻拍案驚奇》不是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清末“四大譴責小說”是《官場現形記》、《孽海花》、《老殘游記》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2)對。
(3)對。
(4)錯[解析]丹尼爾•笛福不是美國作家。
(5)對。
二、科技文閱讀
1.c[解析]a項“唯一”說法錯誤;b項原文并沒有說“在陽光照射下”;d項文中沒有提“運輸成本”。
2.b[解析]由“制作紙袋需要耗費木材,一旦舍棄塑料袋而選擇紙袋,大量的樹木將被砍伐。”“另外,制造同等用途的紙袋要比塑料袋多產生70%的空氣污染和50倍的水污染。”“同時,處理垃圾紙袋所需要的空間也更大。”可知b項不符合文意。
3.第一問:循環、重復利用塑料袋。
第二問:(1)用紙袋替代塑料袋不可取,因經濟、環保成本過高。(2)循環、重復利用塑料袋,可減少“白色污染”。(3)塑料袋回收再生產成本較低。
三、文言文閱讀
1.b[解析]服政:指服役納稅。
2.c[解析]a項第一句說的是景公不體察民情,第二句說的是晏子對景公失君之道后可能面臨的結果的猜測。b項第二句說的是晏子擔心景公失君之道后可能會面臨的不好后果。d項第一句表現的是景公聽取晏子勸諫后的正確做法。
3.d[解析]從文章的三個典型事例未能看出晏子的“剛正不屈”。
四、文言文翻譯、古詩詞賞析和古詩文默寫
1.文言文翻譯
(1)用盡財物不能夠完成賦稅,費盡體力不能夠完成勞役,老百姓饑寒交迫,凍餓而死的尸體到處都是。
(2)無視小民百姓的憂傷,卻博取身邊近臣的高興,那么國家也就沒有什么希望了。
2.古詩詞賞析
這首詩景中含情。詩人從燕子落筆,細膩逼真地描寫了它們頻頻飛入草堂書齋,“點污琴書”、“打著人”等活動。這些描寫既凸現了燕子的可愛之態,又生動傳神地表現出燕子對草堂書齋的喜愛,以及對詩人的親昵。全詩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自然、親切之感,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悅和悠閑之情。也可以理解為詩人通過對燕子頻頻飛入草堂書齋擾人情景的生動描寫,借燕子引出禽鳥好像欺負人的感慨,表現出詩人遠客孤居的諸多煩惱和心緒不寧。(言之成理即可)
3.古詩文默寫
(1)影人平羌江水流
(2)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五、現代文閱讀
1.(1)感知到對象。(2)對象引起的人的心靈的反應。(3)不同個體的反應有差異。
2.(1)對物界的感受愈敏銳
(2)物界對心界的影響愈小,心靈愈能領略趣味
3.(1)都表現為一種幽美的情境。(2)都是靜觀尋常事物中妙悟到的另一種景象。(3)都能從中看出詩人悠然自得的、空靈的心境。
4.感受靜趣裨益
六、寫作
例文:
品江南
味道是每個人獨有的記號。迷戀于果汁的香甜,那是對青春味道的追尋;沉溺于咖啡的苦澀,那是對逆境的憬悟;執著于泉水的甜淡,那是對江南的難以釋懷。
而我,正是陷入江南的霏霏煙雨中難以自拔的人。
呷上一口淡淡的礦泉水,江南的味道便在舌尖蕩漾。濛濛煙雨將過客的思念在此刻喚醒,氤氳的水氣彌漫著江南,宛君女子一般的雅氣,溫柔曼妙。皎潔的月光傾瀉而下,阿炳的《二泉映月》劃破了靜謐的水面,二胡的三個把位上回蕩著江南深夜幽靜的氣息。
靈性恰似掌間的紋路在湖面奏起此起彼伏的樂章,此刻都市的喧囂,商人的叫賣都無法和這兒扯上邊。水鄉的恬靜在月光的渲染下得以升華。這就是江南的味道,淡淡的、沁人心脾的、安定的力量。
唇齒依戀著這毫不張揚的奇妙感受,大口而爽快地再喝上幾口礦泉水,那種淋漓暢快的感覺亦不破壞江南甜美的味道。言及江南,三生石畔泥土的芳香固然清新,但江南人們的熱情更為難忘。那是同泉水般質樸的甘甜,滌盡世俗的塵埃,純凈得不受絲縷沾染。
泛舟水鄉,撐起竹篙的婦女嫻熟地擺渡過斜風夕陽,此起彼伏的歌聲中,耳根也領略了江南的魅力。熱情的水鄉人捧上杯杯純凈的泉水,張羅著桌桌可口的飯菜。久違了這種毫無防備的對話,放松身子,江南的質樸真摯將城市的面具擊垮,露出張張真誠的笑臉。
這就是江南的味道,甘淳的,舒展了緊張的神經。
憑著對泉水的依戀,將杯中的水一飲而盡,那般灑脫與大氣更是江南豪情的歷史味道。金鼓齊鳴,戰號吹響,“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也曾氣宇軒昂,也曾金戈鐵馬,江南的歷史長卷上,那無畏的氣息依然隱隱繾綣。斜陽草樹,尋常巷陌,揮之不去亦有江南毫不言敗的錚錚鐵骨。這就是江南的味道,如泉水般直截、爽快。
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清清泉水、淡淡水鄉,品江南的同時,人情的光輝也在心靈的藍圖上勾勒出一片蔚藍。
憑借著對水鄉氣息的執著,那城市的污濁塵埃似乎無法侵入被江南煙雨滌盡的內心。
在靈魂的廟宇中,我虔誠地祈禱,只為做一個在亂世的污泥之中保有江南味道的人。
1、語文課程性質一直是語文界討論的熱點,課程標準對此進行了新的界定。請談談您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認識和理解。(10分)
————————————————————————————————————————————————————————————————————————————————————————————————————————————————————————————————————————————————————————————————————————————————————————————————————————————
2、語文新課程評價的基本內容是什么?它與傳統評價觀念有什么不同?(10分)
————————————————————————————————————————————————————————————————————————————————————————————————————————————————————————————————————————————————————————————————————————————————————————————————————————————————————————————————————————————————————————————————————————————————
3、閱讀短文,回答以下問題(10分)
親情
於梨華
十載旅居國外,淡忘了舊日做女兒、做學生時的逍遙自在。也淡忘了舊時的“為賦新詞強說愁”。不能淡忘,更無法擺脫的是思親之情。不但不能擺脫,而且與日俱增。但是千里迢迢,飛出去的鳥也有了自己的窩。于是,思憶帶了夢的色彩,省親之念也似夢一般的遙遠。及至夢成了真,人也喜得有些癡呆,不知是夢還是真了。
倦鳥終于歸巢,然而巢中景物皆非。母親兩鬢已有白發,父親亦無昔日的豪邁。妹妹已嫁,屬她自己的家,待我如客。我還失落了童稚的弟弟。因為他們皆已長大,在他們自己的天地中,找尋他們自己的愛情與夢,各自躲在他們與她們編織的網中。我試著走近他們,他們忙忙的退縮,似乎在說:“請不要羅嗦,我們已不需你的照顧。”他們怎能知道,我已對他們渴念10年。現在只要他們拋開一切,與我共聚數天,接起斷了的線,與我共憶10年前,我們都還依戀在巢中的那段息息相關的手足之情。我想捉住的,只是現在,而他們則急于迎接未來。一似當年的我,拍翅飛去,毫不留戀。他們怎能知道,最溫暖、最值留戀的生活,即是在雙親的身邊?
像兩只知事的老鳥,雙親把家移到荒漠的鄉下。屋外是靜寂的田徑,屋內草地一片,沒有孩童的嬉游,也沒有年輕人的腳步。草地中有一小池,池水輕泣,是唯一打破寂寥的聲音。屋內掛滿了照片,照片中有父親往日的事業,今日亦成夕陽余輝,無法照亮空屋里滿滿的落寞。照片中有我們的童年,童年一去不返。我放下行囊,停留下來,重拾被拋下了10載的女兒的夢。白天,母親為我勞碌,試著填滿我在異國10年來被忽略的食欲;夜晚,我們對坐空屋,我帶著傷感,描述旅居海外的生活,試著將它連到舊時的日子。但是在靜僻的鄉下,聽著門外的噴池輕濺,面對雙親的落寞與安詳,那串充滿了掙扎的日子顯得遙遠而陌生,以致我懷疑自己是否在陌生的世界里,消度過10年?懷疑自己曾否離開過雙親的羽翼?因為,重依膝下,我幾乎恢復了當年的逍遙自在,我幾乎可以將10年像一張日歷似的斷然撕去而完全忘卻。
但也僅是幾乎而已。重聚后,是狂歡;狂歡后,是細細的喜悅;喜悅后面則是黎明一般的寧靜。寧靜中,我觀察,并感受,一切都與以往不同。
母親難免懸念在巢外飛翔的群鳥,父親常憶昔日的豪情壯志而悒然,而我亦無法不緬懷未被攜同的情慷。因此,寂寞會驟然來到掛滿了往時歡笑的空屋,我會驟然覺得,我僅是一個帶著疲乏的遠客,在此暫停行腳。當秋風來時,我將重新負起行囊,再向寂寞的人生探索。目前的親情,已非往日,而僅是驛站里的甘露,瞬息即逝。
惶然,徘徊于無人的田徑。凝望田徑外的空曠,空曠上的蒼天,是什么改變了?是我失落了什么?蒼天無語,白云悠悠而去。見白云倏忽千變,我悟及人間豈有永駐的歡樂?或是不散的筵席?人間豈有永聚的伴侶?或是不逝的愛?聚散去留,何人不是客?帶著遲來的恍悟,我穿過田徑,奔回悄立的門庭,門庭內是殷殷親情。我對它曾企盼10年,我為它不遠千里而來,無需疑問它為何容顏已改,而該慶幸它安然存在。
㈠合下文,分析“巢中景物”發生了哪些變化?
——————————————————————————————————————————————————————————————————————————————————————————————————————
㈡、分別寫出“我”、母親、父親落寞的原因。
——————————————————————————————————————————————————————————————————————————————————————————————————————
㈢、“我”在田徑徘徊時“恍悟”到了什么?
——————————————————————————————————————————————————————————————————————————————————————————————————————
㈣、對本文的分析鑒賞有錯的兩項是
a.本文把人比作“鳥”,把家比作“窩”“巢”,寫出了游子和家之間密切相關的關系。
b.“我”回家以后,寂寞多于喜悅,因為“我”渴望重溫父母姐弟的親情,可是物是人非,今日的親情已非10年的親情可比。
c.本文運用對比手法,寫出了10年前后不同的人生體驗,在一種強烈的失落感中,唱出了親情的贊歌。
d.本文的景物描寫非常成功,用“夕陽余輝”襯出父親悲涼的心境,用“噴池輕濺”、“秋風到來”、“白云離去”暗示時間的快速流逝。
e.本文的觀察角度不時發生轉換,由“我”照見父母,由父母照見兒女,三番交替,生發出百般無以言表的滋味。
教師應聘試題答案
參考答案
1、答:(1)突出語文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
(2)形成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都是必要的
(3)定性評價和定量性評價相結合,更應重視定性評價。
(4)實施語文評價,應注意評價主體多元——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之間互相評價以及家長參與評價。
(5)評價各學段目標達成情況,要抓住關鍵,突出重點,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
2、答:(1)命題指導思想將逐步體現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基本精神。
(2)著重考察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以成為語文學科中考不可逆轉的潮流。
(3)現代文閱讀能力的考察將更加注重閱讀材料的多樣性和人文性,在全面考查閱讀能力的同時,將逐步體現理解探究、遷移拓展的考察特色,以突出當前推進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方向。
(4)作文命題將繼續淡化文體、不設審題障礙的要求進行,將繼續追求作文試題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將更加呼喚作文的個性以及有創意的表達。
3、答案:
父母把家移到了鄉下,且年已老,都充滿了寂寞;父親的事業不再,已無昔日的豪邁(豪情壯志);姐弟已長大,且都有了自己的天地,對“我”產生了隔閡。(注意:這里的“物非”指的應是“人”的變化。)
㈡、“我”:沒法重接10年前的情愫,到父母身邊僅是暫停行腳,馬上又將離去。
母親:子女長大后相繼離去。
父親:隨著時間的流逝,昔日曾有過的輝煌事業和豪情壯志都成了過去。
㈢、不管發生了什么變化,不管變得如何物是人非,只要殷殷親情還在,就是值得欣慰之事。
㈣、b(“寂寞多于喜悅”不當)d
一、選擇題(25)
1、開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
a、確立教育目的b、設計課程體系
c、加強德育工作d、選擇教學方法
2、教師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種途徑是()
a、自主、合作、探究b、閱讀、合作、行動研究
c、學習、討論、創新d、興趣、發現、研討
3、許多人利用早晚時間學習、記憶,其效果優于白天,這是因為早上和晚上所受的抑制的干擾是()
a、雙重抑制b、單一抑制
c、前攝抑制d、倒攝抑制
4、“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翻譯為白話文是“君子以他所說的超過他所做的為可恥”,這在當今仍具有強烈的教育意義。這句話出自()
a、《大學》b、《中庸》c《論語》d《孟子》
5、所謂在教學時要“用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是指教師要有()
a、針對性b、邏輯性c、知識性d、創造性
6、三角函數的值是()
a、一個分數b、一個無理數c、一個比值d、一個正數
7、蘇軾評價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一思維過程屬于()
a、聯想b、幻想c、理想d、想象
8、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教師在學生不注意參與學習時突然加重語氣或提高聲調的現象,教師采用這種手段的目的是為了引起學生的()
a、有意注意b、無意注意c、興趣d、知覺
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孔子這句名言體現出的德育方法是()
a、陶冶教育法b、說服教育法
c、榜樣示范教育法d、實踐鍛煉教育法
10、“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教師經常用這首詩鼓勵學生珍惜時光,努力學習。這種行為屬于意志品質的()
a、自覺性b、果斷性c、堅持性d、自制性
11、下列成語中沒有錯別字的是()
a、因地制宜舉一反三聲名狼籍怨天尤人
b、荼毒生靈為富不仁安然無恙變本加利
c、走投無路漫不經心川流不息千頭萬序
d、隨機應變因材施教再接再厲相提并論
12、與“課外閱讀是否影響課內學習?它對課內學習能否起促進作用?。”銜接最合理的是()
a、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b、我們的回答是否定的
c、這是需要認真探索的問題d、這是誰都無法明確的問題
13、古人蘇秦受辱而懸梁刺股,終成學業,恰好印證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名言,這說明人的情緒的兩極()
a、是對立而不可調和的b、因一定條件而互相轉化
c、是具有社會性的,可有意識地調節和控制
d、是可以尋找到一個平衡點的
14、對話式教學的問題不是簡單的認知性或其他思維含量或智力價值不高的問題,而是能啟發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這類問題的設計體現出()
a、平等民主性b、多元互動性
c、自主探究性d、開放創新性
15、某教師上一堂詩歌欣賞課,學生要求逐字解釋,老師就請學生一一解釋并加入探討。但又有學生提出不同看法,并以參考書為依據。老師激發學生討論,科代表說:“不同的版本是會有不一致的解釋,有分歧是允許的。”這個教學片段體現了教學互動方式的()
a、單向性b、雙向性c、多向性d、成員性
16、屬于意義識記的行為是()
a、小明通過閱讀成語故事記住了大量成語
b、小明利用課間時間記住了圓周率小數點后9位數字
c、小明采用歷史的先后順序記住了許多歷史事件的年月日
d、小明通過誦讀法記憶并掌握英語單詞
17、某教師講授“價格由6元變為2元”的數量問題,學生表述正確的是()
a、原來一條圍巾賣6元,生產成本降低后,價錢降低了兩倍
b、原來一條圍巾賣6元,生產成本降低后,價錢降低了三分之二
c、原來一條圍巾賣6元,生產成本降低后,價錢降低到三分之二
d、原來一條圍巾賣6元,生產成本降低后,價錢縮小了兩倍
18、古漢語形容“多”或“少”時常用“三”字表示,表示“少”的意義的成語是()
a、三心二意b、三令五申c、三言兩語d、三番五次
19、下面是上海實驗小學的一則評語:默默無聲的你,總是踏踏實實地干著,拾紙屑、發本子——凡是小隊長的工作,你總是搶先完成;每當看到你高高舉起小手,大膽地發言,老師真為你高興;帶病堅持學習,又讓老師為你擔心;每次看到你難受的樣子,老師們真不忍心。大家知道,你是一個要強的孩子。這則評語主要體現了()
a、結果評價b、過程評價c、定量評價d、定性評價
20、北京史家胡同小學開展“小博士”工程,利用課余時間,少則兩周,多則三四個月,自己研究探索一個專題,或完成一部童話作品。此活動的開展體現了()教學原則
a、循序漸進原則b、啟發性原則
c、直觀性原則d、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21、美國學生熱衷于吸收各學科的成就,然后通過辯論剔除混亂知識體系中的糟粕和謬論,從而獲得迅速進步。這個現象說明了()
a、學習的實踐性b、學習的滲透性
c、思考的獨立性d、思想的開放性
22、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是在教育面臨嚴峻挑戰的形勢下提出的,其背景說明最全面的是()
a、知識經濟時代提出的挑戰b、社會信息化時代提出的挑戰
c、我國加入wto面臨的挑戰d、未來社會發展需要提出的挑戰
23、下列命題正確的是()
a、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相等的四邊形為平行四邊形
b、順次連接矩形四邊中點所得四邊形仍為矩形
c、既為軸對稱圖形,又是中心對稱圖形的四邊形為正方形
d、以一條對角線所在直線為對稱軸的平行四邊形為菱形
24、《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賞析有誤的是()
a、首句應理解為“秦代的明月漢代的關。”
b、次句寫出了秦漢以來世世代代征夫的共同悲劇
c、三四句道出了世世代代人們的共同愿望
d、全詩的情調悲壯高昂
25、德育方法很多,榜樣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種方法。能體現這種方法的是()
a、懲前毖后,治病救人b、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c、有則改之,無則加勉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二、填空題(10)
1、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指出:“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的通行證。”終身學習又特指“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這是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個人一生成長的支柱。
2、“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反映的教學原則是。
3、用●表示實心圓,用○表示空心圓,現有若干實心圓與空心圓按一定規律排列如下:○●○○●○○○●○●○○●○○○●○●○○●○○○●……
在前2003個圓中,有個實心圓。
4、教師的能力素質主要包括,語言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自我調控能力。
5、如果兩圓有且只有三條公切線,那么這兩個圓的位置關系是。
6、戰國時代的孟子,有幾句很好的話:“富貴不能淫,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意思是說
。
7、文化具有傳承性,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_________________詩句,現在人們把它當作一種思想教育工作方法。
8、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和是教育活動中的兩個基本要素。
9、若a+b+c=0,則a2+b2+c2+2ab+2ac+2bc的值是。
10、當代西方學習理論中最具勢力和影響力的三種學習理論是行為主義學習論,認知主義學習論和。 b卷
三、簡答題
1、詩歌主旨理解。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3)
2、下面的“征稿啟事”有不當之處,請修改。(3)
征稿啟事
為把校刊《校園生活》辦得更好,編輯部決定搞一次全校性的征文活動。征文內容包括校園趣事,班級新風,師生之間,學習心得,詩歌散文等。歡迎同學們踴躍投稿。
來稿要求觀點鮮明,文字簡潔生動,字跡清楚,字數不超過一千字左右。請寫明真實姓名和所在班級。稿件請于本月底前交給本刊通訊員。
《校園生活》編輯部
3、根據材料,從不同的角度提煉出不同的觀點(至少兩條)(2)
古時一人上街賣馬,一連幾天無人問津。此人回家后深思,終于想到了一條妙計。他請著名的相馬家伯樂在他再次賣馬的時候圍著馬轉三圈,離開時作留連狀多看幾眼,伯樂照辦了。結果在一個早晨之內,馬價上漲了十倍。
4、5月27日《揚子晚報》登載了一則消息,標題為《全國教育圖書匯展南京》,請根據消息主體部分,寫出消息的導語。(2)
本報訊。在江蘇教育出版社組織、承辦的這次全國出版社圖書展示會上,有35家出版社參與,6000種圖書參展,匯集了全國教育類圖書的精華,充分展示了全國教育出版社近年來形成的新品種書多,重點書多的優勢。
5、根據文意,補寫一個事例。(2)
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胸懷大志,有所作為的人,都是愛惜光陰,充分利用時間的。魯迅先生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直到逝世前一天還在寫日記。
6、將下面的短句改寫為長句(2)
北京工商管理專修學院隸屬于北京途錦教育集團,是一所立志在三到五年內擁有十萬學生的民辦高校,是一所旨在將先進的現代化工商管理理念傳遞給更多人的民辦高校。
7、指出句子中“光景”一詞的含義(2)
①老人晚年過上了好光景
②初次見面的光景,我還記得清楚
四、閱讀理解
①身為一半的江南人,第一次看見蓮,卻在植物園的小蓮池畔。那是10月中旬,夏末秋初,已涼未寒,迷迷蒙蒙的雨絲,沾濕了滿池的香紅,但不曾淋熄熒熒的燭焰,那景象,豪艷之中別有一派凄清。那天獨沖煙雨,原要去破廟中尋訪畫家劉國松,畫家不在,畫在,我迷失在畫中,到現在還沒有回來。
②沒有找到畫家,找到了畫,該是一種意外的發現。從那時起,一個chuoyue的意象,出現在我的詩中。在那以前,我當然早見過蓮,但睜開的只是睫瓣,不是新瓣,而蓮,當然也未曾向我展開她的靈魂。在那以前,我是納息塞斯,心中供的是一朵水仙,水中映的也是一朵水仙。那年10月,那朵水仙死了,心田空廓者久之,演成數重沙草,萬傾江田。那天,蒼茫告退,嘉祥滋生,水中的倒影是水上的華美和冷雋。
③對于一位詩人,發現了一個新意象,等于伽利略的天文望遠鏡中,泛起一閃尚待命名的光輝。一位詩人,一生只追求幾個中心的意想而已。塞尚的蘋果是冷的,梵高的向日葵是熱的,我的蓮既冷且熱,宛在水中央。蓮在清涼的琉璃中擎一枝熾烈的紅焰,不遠不近,不即不離,宛在夢中央。蓮有許多小名,許多美的凄楚的聯想。對我而言,蓮的小名應為水仙,水生的花沒有比她更piaoyi,更富有靈氣了。一花一世界,沒有什么花比蓮更自成世界的了。對我而言,蓮是美、愛和神的綜合象征。蓮的美是不容否認的。美國畫家佛瑞塞有一次對我說:“來臺以前,我只聽說過蓮;現在真見到了,比我想象的更美。”玫瑰的美也是不容否認的,但它燃燒著西方的爽朗,似乎在說:“lookatme!”蓮只郝然低語:“don’tstare,please。”次及愛情,“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方”,這方面的聯想太多了。由于水生,她令人聯想巫峽和洛水,聯想華清池的“芙蓉如面”,聯想來自水鄉而終隱于水的西子。青錢千張,香浮波上,嗅之如無,忽焉如有,恍兮惚兮,令人神移,正是東方女孩的含蓄。至于宗教,則蓮即是憐。蓮經、蓮臺、蓮邦,蓮宗,何一非蓮?藝術、宗教、愛情,到了極點,實在是一種境界,今乃皆備于蓮的一身。(余光中《蓮戀蓮》節選)
1、根據拼音寫詞語,給加點詞語注音(4)
chuoyuepiaoyi冷雋郝然
??
2、①段中說“第一次看見蓮”,②段中又說“我當然早見過蓮”,這樣寫是否矛盾?應該怎樣理解?(2)
3、①段中“豪艷”與“凄清”是一組詞意上的反義詞,連用是否合理?(2)
4、②段中開頭說“沒有找到畫家,找到了畫”,這里的“畫”指的是(2)
5、從文中找出同義詞(2)
豪艷——凄清——
6、③段中“蓮的小名應為水仙”,這里的“水仙”是指。“至于宗教,則蓮即是憐”,“憐”的含義是。(2)
7、③段中有兩個“對我而言”和三個“聯想”,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2)
反復使用“對我而言”:
反復使用“聯想”:
8、下面對文章的分析和鑒賞,正確的是()(2)
a、文章首句著一“卻”字,以作為江南人對蓮本該不生疏卻生疏來突出小蓮池中蓮的神韻美。
b、“我迷失在畫中,到現在還沒有出來。”這句讓人感悟到,觀察事物只要用心專一,仔細琢磨,了解規律,就會流連忘返。
c、文章借助對比,以玫瑰“燃燒著西方的爽朗”,來突出蓮“郝然低語”,如同東方女孩的含蓄,褒貶適中,表達得體。
d、作者認為蓮的小名應為水仙,因為她和水仙花一樣同為水中仙子,富有靈氣,在水中都自成世界。
9、“意象”即境界,作者發現的蓮的意象就是。(1)
10、不同的作家,對同一描寫對象會賦予不同的含義,在余光中的筆下,蓮是;而周敦頤的《愛蓮說》中,蓮是
的象征。(2)
11、“青錢千張,香浮波上”從修辭上看分別運用了,的手法;從全文看,文章采用了的表現手法。(3)
五、寫作(25)
請以“終身學習”為話題,結合教師職業,談談你的認識。題目自擬,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附加備注:
四、簡答題
1、《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對教師有哪些要求?
2、在教學中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3、如何關注學生的情感,以促進教學?
4、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因素有哪些?在教育過程中,學校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五、案例分析
1、案例的內容:是關于教師利用直觀性教學的過程。
分析:根據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原理分析以上教師在直觀性教學過程中那些值得借鑒的地方?
2、案例的內容:是關于一位教師教學“筆”字的過程。
分析:分析教學過程,看看整個教學過程貫徹哪些教學原則?
六、論述題(運用教育原理和教育事例、分析問題)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要走出封閉。狹隘和壟斷的陰影,在新的課程環境下重塑自己并界定角色職能。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新課程中教師角色將發生哪些轉變?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