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妞这里只有精品_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应用_亚洲区一二三四区2021_色多多污污下载

當前位置:

2014年教育碩士考前輔導資料第九章

發表時間:2014/4/9 10:12:34 來源:中大網校 點擊關注微信:關注中大網校微信
2014年教育碩士考前輔導資料第九章

第九章 德育

  一、填空題
  1、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紀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總稱。
  2、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學校德育、(社會德育)等形式。
  3、我國中小學的德育目標是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愛國的、具有社會公德的、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在這個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確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并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思想覺悟),使他們中的優秀分子將來成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
  4、德育過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四個基本要素組成。(1999年填空題)
  5、決定德育過程本質的特殊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
  6、主體品德內部矛盾是(受教育者反映當前德育要求產生的品德發展新需要)與已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
  7、德育目標應堅持先進性要求和(廣泛性)要求的統一。
  8、懲罰應體現對人的尊重熱愛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原則。
  9、德育過程是個體社會化和(社會規范個體化)的統一過程。
  10、德育具有社會性、(歷史)性、階級性、民族性、(繼承)性。(2001年填空題)
  11、德育內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會思想政治準則)和(法紀首先規范)的總和。
  12、柯爾伯格采用(道德兩難)法研究兒童的道德發展教育問題。
  13.道德是調整(人我、群我、物我)關系的行為規范和準則的總和。
  14.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傳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養)的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和。
  15.德育過程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提高道德認識)、(陶冶品德情感)、(鍛煉品德意志)、(培養品德行為習慣)。

  更多備考輔導>>

  2014年教育碩士教育學日常練習題附答案8套

  2014年教育碩士考前輔導資料第三章


  二、選擇題
  1、衡量人們品德的重要標志是(道德行為)
  2、現代德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是(集體主義教育)
  3、馬卡連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集體主義教育)(2000年選擇題)
  4、提出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主張的是(蘇霍姆林斯基)
  5、提出要根據兒童的習慣和暗示性進行教育的是(涂爾干)
  6、提出學校不必專門開設道德教育課程而主要通過學校生活來進行德育教育的是(杜威)
  7、獎勵屬于(品德評價法)
  8、指導學生自覺主動進行學習、自我品德反省,以實現思想轉化及行為控制的德育方法是(品德修養指導法)
  9、提出“前景教育原則和平行教育影響原則”德育思想的是(馬卡連柯)
  10、研究兒童的道德發展和教育問題,提出道德認知發展階段論及其道德教育模式的是(柯爾伯格)

  更多備考輔導>>

  2014年教育碩士教育學日常練習題附答案8套

  2014年教育碩士考前輔導資料第三章


  三、名詞解釋
  1.學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與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社會思想道德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品德內部矛盾運動,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動。
  2.德育目標:是通過德育活動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上所要達到的總體規格要求,即德育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或結果的質量標準。
  3.德育過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借助德育內容和方法,進行施教傳道和受教修養的統一活動過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發展的過程,是個體社會化與社會規范個體化的統一過程。
  4.德育原則:是根據教育目的、德育目標和德育過程規律提出的指導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5.德育方法:是為達到德育目的,在德育過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傳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養方式。
  6.說理教育法:通過語言說理傳道,使學生明理曉道,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認識的方法。
  7.榜樣示范法:用榜樣人物的優秀品德來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方法。
  8.陶冶教育法:是教師利用環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1998年填空題;1999年名詞解釋)
  9.實際鍛煉法:讓學生參加各種實際活動,在活動中鍛煉思想,增長才干,培養優良思想和行為習慣。
  10.品德修養指導法:教師指導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自我品德反省,以實現思想轉化及行為控制。
  11.品德評價法:通過對學生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給予激勵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發展。
  12.前景教育原則:是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的德育教育思想。就是通過經常在集體和集體成員面前呈現美好的“明天的快樂”的前景,推動集體不斷向前運動、發展,永遠保持生氣勃勃的旺盛的力量。
  13.平行教育原則:又稱“平行影響原則”,是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的德育教育思想。其基本要求是,對學生個體進行的教育,要通過學生集體并影響學生集體;對學生集體進行的教育,同時要成為對集體每個成員的教育。(2003年名詞解釋)
  14.道德兩難法:即道德兩難故事問答討論法,是以柯爾伯格為代表的道德認知發展學派提倡的一種德育方法。具體做法是:設計道德兩難故事,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鼓勵學生表明
  對兩難問題的立場,并為自己的立場辯護;在討論和交流中,激發學生道德認知沖突,引導學生檢驗自身道德推理的充分性,努力理解并接納比自己稍高一階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思維方式,從而促進學生道德判斷力發展。(2001年名詞解釋)

  更多備考輔導>>

  2014年教育碩士教育學日常練習題附答案8套

  2014年教育碩士考前輔導資料第三章


  四、判斷題
  1.德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2001年判斷題)
  答:錯。德育是教育者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紀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總和,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代名詞。
  2.德育過程就是品德形成的過程。
  答:錯。德育過程和品德形成過程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從區別來說,德育過程是一種教育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方統一活動的過程,是培養和發展受教育者品德的過程。教育者根據社會發展提出的要求,依據學生特點,以適當的方式調動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將相應的社會規范轉化為學生的品德,不斷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而品德形成過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結構不斷建構完善的過程,品德形成屬于人的發展過程,影響這一過程實現的包括生理的、社會的、主觀的和實踐的等多種因素。
  3.德育過程從提高學生道德認識開始的。(2004年判斷題,原題為:德育規律要求先提高道德意識,進而陶冶道德情感,然后鍛煉道德意志,最后培養道德行為習慣。)
  答:錯。德育過程的一般/幀序可以概括為提高道德認識、陶冶品德情感、鍛煉品德意志和培養品德行為習慣。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又具有多種開端,即不一定遵循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養順序,而根據學生品德發展的具體情況,選擇任何一種開端,最后達到使學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諧發展。
  4.德育過程中的活動和交往不同于社交活動。
  答:正確。德育過程中的活動和交往具有特殊的性質:首先,它具有引導性、目的性和組織性;其次,它是德育實踐中的活動和交往,不脫離學生學習這一主導活動和交往對象的教師和同學;再次,它具有科學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學生品德形成規律和教育學、心理學原理組織的,因而能更有效地影響學生品德的形成。
  5.人的品德一旦形成,將不再改變。
  答:錯。學生的品德是在其品德內部矛盾斗爭中形成發展的,它是長期積累和發展的結果。任何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和不良的品德的克服,都要經歷一個反復的培養教育或矯正訓練的過程;人的品德是在它的結構的相對穩定性和不斷的變動性的矛盾運動中形成發展的。隨著人的發展,社會對他的要求也就不斷提高,社會本身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原有的與社會要求相適應的品德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又有進一步發展提高的必要。
  6.德育的全民性是指德育的對象包括全體人民。
  答:錯。德育的全民性包括:第一,德育是全國人民的共同權利、義務和責任。第二,德育的對象包括全國人民、全體社會成員。第三,德育的任務是提高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養水平,提高整個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
  7.在社會對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的今天,德育教育強調灌輸。
  答:錯。新時期的德育改革,在內容和方法上要加強科學化和民主化建設,以便使德育基本內容的確立和安排真正符合現代社會和現代人的發展要求,符合人的品德發展規律和實際,切實克服和防止壓服、“強灌”、損害人的尊嚴和抹殺人的獨立性和主動性的做法。
  8.進行德育教育完全是政治課教師的事。
  答:錯。各科教材中都包含有豐富的德育內容,各科教師都應該充分發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學的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起來,在傳授和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受到科學精神、社會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學生良好的品德。

  更多備考輔導>>

  2014年教育碩士教育學日常練習題附答案8套

  2014年教育碩士考前輔導資料第三章


  五、論述題
  1.闡述活動和交往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1998年論述題)
  答:(1)學生品德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環境和教育影響下,在積極的活動和交往過程中逐步形成發展起來和表現出來并接受其檢驗的,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和參與社會活動和交往,參與社會新生活的創造,因此組織學生活動和交往是德育過程的基礎。
  (2)活動和交往的性質、內容、方式不同,對人的品德影響的性質和作用也不同。
  (3)德育過程中的活動和交往的主要特點是:首先,它具有引導性、目的性和組織性;其次,它是德育實踐中的活動和交往,不脫離學生學習這一主導活動和主要交往對象的教師和同學;再次,它具有科學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學生品德形成發展規律和教育學、心理學原理組織的,因而能更有效地影響學生品德的形成。
  2.聯系實際談一談班主任怎樣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
  答: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項重要職責和任務。班主任要做好學生德育工作必須做到:
  (1)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學生,尊重信任學生。在實際教育教學中,每個學生的德育水平都不相同,了解學生是為了掌握學生的德育水平和他的實際情況,有的學生德育知識挺多,但并不能轉變為德育行為,關鍵是缺乏意志;有的學生對德育不感興趣,關鍵是缺乏道德情感,所以對不同的學生,對他的德育教育要從知、情、意、行不同方面人手。在實際德育教育中,如果不尊重學生,對學生進行懲罰式德育教育,學生從內心更加不接受、不認可道德教育,教師只有尊重學生,教師做德育工作時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學生才能沒有逆反心理,心悅誠服地接受。
  (2)爭取其他任課教師、團隊組織、社會有關方面和學生家長的配合,共同對學生進行教育。有時在學校進行了一天的道德教育,但學生一出校門受社會不良影響,立刻就把學校的德育教育的效果化為烏有。所以德育教育必須社會方方面面力量要一致,堅持德育影響的一致性和連貫性,才能保住德育教育成果。
  (3)班主任特別要精心組織培養健全的班集體,并通過集體對學生進行教育。當集體中有學生犯了錯誤,要通過集體的力量來教育這個學生,同時也要用這個學生所犯的錯誤來教育集體,這樣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班主任要把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結合起來。在實際德育教育中,要根據學生個人的生活環境、成長經歷和個性特點、內心世界進行不同的教育,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同時也要注意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進行教育,如對初一學生和高三學生進行德育的重點、方法就不盡相同。
  3.聯系實際談一談德育的開放性。(2000年論述題,原題為:怎樣理解新形勢下德育的開放性,請舉例說明。)
  答:(1)現代社會是開放的社會。德育是社會的一部分,它也應該成為開放性的系統,而不能脫離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活環境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變化。
  (2)德育只有形成開放系統,與外部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才能保證德育的發展。
  (3)德育的開放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向國內社會開往,二是向國際社會開放。
  (4)德育開放性的實質是使德育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溝通起來,與改革開放的社會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與國際社會聯系起來,從中吸取營養,以使德育適應和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并使德育自身充滿生機和活力,得到發展、提高和完善。
  (5)由于德育是開放性的,在我們德育中要敢于借鑒古代、當代,特別是現代西方在陶冶人品德方面一些優秀的做法,拿來
  為我所用。同時在德育內容上,要注意聯系時代,聯系當時涌現的英雄人物,例如用孔繁森同王寶森對比來進行道德教育。針對當前西方國家用“最高人權”來否定國家主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也要給學生講明道理,樹立正確的政治觀點。
  4.論述馬卡連柯的德育思想。
  答:(1)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德育原則。
  盡量多的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多的尊重一個人,這是馬卡連柯的基本教育原則。他認為,在德育工作中首先要尊重兒童,亦即尊重兒童的人格,相信他們的力量,善于發揚他們的優點和長處,并以深厚的情感來對待和教育他們。他相信每個學生都有積極的一面,相信通過教育,能把他們培養成為對社會主義建設有用的新人。
  (2)集體教育的思想。(2001年論述題)
  集體主義教育是馬卡連柯教育思想的核心。(1998年填空題)它的集體教育體系簡單說就是“在集體中,通過集體,為了集體”的教育體系。他認為,集體應有共同的目的、組織機構、自覺紀律、正確輿論、優良傳統和作風。他提出了前景教育原則和平行教育影響原則。前景教育原則就是通過經常在集體和集體成員面前呈現美好的“明天的快樂”的前景,推動集體不斷向前運動、發展,永遠保持生氣勃勃的旺盛的力量;平行教育影響就是“每當我們給個人一種影響的時候,而這種影響必定同時應當是給予集體的一種影響”。
  (3)勞動教育的思想。
  馬卡連柯指出,勞動教育即人的勞動品質的培養。他認為,勞動如果“沒有與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會的教育,就不會有教育的好處,會成為不起作用的一種過程,”他重視勞動對于體力、智力發展的意義,但他更重視勞動在精神和道德上的作用。他強調勞動教育應和生產教育相結合,認為“不注意創造價值的勞動不會成為教育的積極因素”。
  (4)紀律教育的思想。
  馬卡連柯的紀律教育是與集體教育、勞動教育密切聯系的。他認為,紀律是到達集體目的的最好方式,紀律可以美化集體。在對學生進行紀律教育時,教育談話和教育者的以身作則是重要的方法,同時又要正確合理使用懲罰和獎勵。懲罰不是目的而是教育手段。懲罰應體現對人的尊重、熱愛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原則。他反對濫用懲罰,堅決反對體罰。
  5.論述涂爾干的德育思想。
  答:(1)個體品德社會化和道德內化過程。
  他認為教育對促進人的社會化有特殊的作用。他認為德性由紀律精神、犧牲精神、意志自由三要素組成。道德內化就是由道德價值觀、道德規范轉化為道德行為習慣,這是從“紀律”發展到“自主”的過程,即由他律到自律的過程。(2002年、2004年填空題,2005年名詞解釋)
  (2)道德教育的原則和方法。
  首先是要根據兒童習慣性和暗示接受性的心理特征進行教育;其次是啟發自覺,要求適當,切忌苛求和壓制;再次是獎懲結合,切忌體罰;最后是學校教育力量要協調統一。
  6.談一談杜威的德育思想。
  答:(1)道德價值論。
  杜威認為,價值來源于經驗,因而價值是相對的。他還認為道德評價沒有客觀標準,道德沒有絕對的道德價值,沒有人人必須遵守的道德戒律,所有道德規范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改變的。他還認為,人的行為的善惡是從“實用”標準評價出來的,能滿足人的愿望、需要和興趣的就是有道德價值的。但“實用”并不是指對我有用而是指對全社會有用。因此學校道德教育的價值只能以社會利益為標準,學校應該教給學生那些能促進人類福利的價值觀,學生應該學習如何作出道德方面的決定,而不是依照固定的準則。
  (2)學校道德教育的目的。
  他提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兒童道德生長。他試圖從“道德生長”切人,闡述道德教育如何植根于兒童個體道德水平的發展而增益社會,實現資本主義的道德理想。他認為個人善和社會善是緊密聯系的,是可以互相促進的。
  (3)學校道德教育的內容。
  他認為“德行之數目無窮”,進行不同分類教育是不可能和不必要的,因為品德的內容與意義也是不固定的,道德教育應首先將兒童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進行。他主張在尊重兒童道德人格的基礎上進行道德教育。他提出的道德教育內容是:愛國主義、社會責任感和勇于負責的精神、與人合作的態度、新個人主義、宗教教育。
  (4)學校道德教育的方法。
  他主張通過學校生活和各科教學進行道德教育,認為學校生活、教材、教法是學校道德教育的三位一體。他指出學校的社會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要素,道德教育不能只是直接傳授道德知識,學校不必專門開設道德教育課程,而主要通過學校生活來進行。他提出學校生活不能脫離社會,應組織兒童直接參加社會生活,把他們置于必須自己作出道德選擇的具體情境中,采用適合兒童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方法,用探究、商量和討論的方法代替強制和灌輸。
  7.闡述班杜拉的社會學習論的道德教育思想。(1999年論述題)
  答:班杜拉提倡社會學習論。社會學習論關于道德教育的基本觀點是:兒童道德行為通過社會學習即觀察學習和模仿學習可以獲得和改變;環境、社會文化關系、客觀條件和榜樣強化等是影響兒童道德行為形成發展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這些條件和方法有利于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的形成和發展。社會學習論者研究兒童道德教育問題主要集中在模仿學習、抗拒誘惑和言行一致等方面。
  關于模仿學習,他得出結論認為:兒童的許多行為習慣是從模仿他人的行為模式中得來的。榜樣影響作用高于贊揚強化作用,說明兒童的道德判斷主要是由于社會學習和榜樣的影響造成的。
  關于抗拒誘惑,他得出的結論是:人的抗拒誘惑能力可以通過榜樣的影響作用而加以學習和改變。獎勵或指責的榜樣具有一
  種“替代強化”的作用,它直接影響到兒童對誘惑的抗拒。(2001年選擇題)
  關于言行一致,他得出的結論是:成人和同伴言行不一的榜樣對兒童品德形成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8.闡述柯爾伯格的德育思想。(1999年選擇題)
  答:柯爾伯格吸取了杜威的個人與社會相互作用說和皮亞杰的認知結構說的思想,在明確區分道德和非道德、確定了道德沖突在人們作出道德決定中的作用的基礎上,采用“道德兩難法”研究了兒童的道德發展和教育問題,提出了道德認知發展階段論及道德教育模式。
  (1)柯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論。
  他認為,一切文化中兒童的道德發展都經歷三個水平、六個階段的固有順序。
  首先是前世俗水平。它包括:第一階段,懲罰與服從的道德定向階段;第二階段,相對的快樂主義的道德定向階段。
  其次是世俗水平。它包括:第三階段,人際間的協調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階段;(2002年選擇題)第四階段,遵從權威與維護社會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
  最后是后世俗水平。它包括:第五階段,民主地承認法律的道德定向階段;第六階段,普遍倫理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
  (2)柯爾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
  他依據道德認知發展階段論,提出以下一些道德教育觀點。
  第一,學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
  第二,根據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階段性循序漸進地進行道德教育。
  第三,強調社會環境對兒童道德發展的巨大刺激作用。
  第四,倡導“道德兩難法”。即道德兩難故事問答討論法,啟發兒童積極思考道德問題,從道德沖突中尋找正確的答案,以有效地發展兒童的道德判斷力。

  更多備考輔導>>

  2014年教育碩士教育學日常練習題附答案8套

  2014年教育碩士考前輔導資料第三章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

2頁,當前第1頁  第一頁  前一頁  下一頁
最近更新 考試動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