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列每題的選項中,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每小題1分,共15分)
1.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后,開始出現了
A.唯物論與唯心論的對立
B.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對立
C.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
D.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對立
【答案】D
【分析】本題考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
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是馬克思的兩大發現之一。馬克思在哲學領域的最大貢獻就是創立了唯物主義歷史觀,從而結束了社會歷史領域中唯心史觀的統治地位。因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之前,不可能存在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對立。因此選項D正確。
選項A、B、C貫穿于整個哲學發展的始終,即在唯物主義歷史觀創立之前就已經存在,因而是錯誤的。
2.在人與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與世界同時得到了改變,并獲得日益豐富的內容。造成這一變化的基礎是
A.自然界自身的運動
B.人的意識的能動作用
C.人的實踐活動
D.工具的制造與使用
【答案】C
【分析】本題考點:實踐是人與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人與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實踐對人和世界的中介作用是通過實踐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實現的,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及其運動深刻地表明了實踐 在人和世界相互關系中的基礎地位中介作用,因此選項C正確。
A項不可能造成人與世界的同時改變,B項屬于意識決定論,D項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所創造和決定的,都不正確。
3.人的視覺感官有感覺外界物體的光和顏色的功能。可見光的波長范圍一般是380nm(納米)~780nm,稱為可見光譜。在可見光譜范圍內,不同波長的輻射使人感覺到不同的顏色,一般來說,700nm為紅色,580nm為黃紅,510nm為綠色,470nm為藍色,400nm為紫色。這種現象表明
A.人只能認識外界物體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覺
B.人的感覺所具有的生理閥限是人的認識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覺中包含著對外界事物信息的選擇,加工和轉換
D.人所形成的關于事物的感覺是人自身生理活動的結果
【答案】C
【分析】本題考點:認識的本質是能動反映,是反映與創造的統一。
題干中“不同波長的輻射使人感覺到不同的顏色”,說明了人的感覺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人的視覺器官有感覺外界物體的光和顏色的功能”,既表明了人有感覺外界事物的能力,也表明了人的感覺還有選擇和加工事物信息的能動性。因此,選項C正確。
選項A屬于機械唯物論的觀點,B項屬于休謨的不可知論的觀點,D項屬典型的庸俗唯物主義觀點。
4.生產力的社會條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A.政治法律制度
B.生產關系
C.歷史文化傳統
D.倫理道德規范
【答案】B
【分析】本題考點:生產關系是生產力發展的社會條件。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是社會的生產,任何生產都是在一定的經濟關系條件下進行的。因此,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面要遵循自身發展的規律,另一方面又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條件。生產的社會條件包括多方面的內容,有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但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社會條件是生產關系。因此,選項B正確。
選項A、C、D雖然在生產的社會條件中起著一定的作用,但都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5.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其完備的外在表現是
A.商品與商品的對立
B.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的對立
C.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對立
D.商品與貨幣的對立
【答案】D
【分析】本題考點: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商品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貨幣的出現,使商品世界分為兩極:一極是商品,它們都是特殊的使用價值;另一極是貨幣,它是一切商品價值的代表。這樣,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就表現為商品與貨幣的對立。因此,選項D正確。
選項A中的提法錯誤,B項是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的表現,C項是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均不符合題意。首頁 1 2 尾頁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