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絨毛膜癌
絨毛膜癌
簡稱絨癌,是來源于絨毛滋養層細胞的高度惡性腫瘤,較常見。50%發生在葡萄胎后,25%繼發于自然流產,其余發生在早產或正常分娩后。育齡婦女均可發生,青年婦女更多見。此癌侵襲性很強,病灶所在處均伴有明顯出血壞死,易發生血道轉移。過去此癌死亡率較高,近年來因開展化療死亡率明顯下降。
1. 病理變化
(1)肉眼觀,腫塊多呈結節狀,因有出血壞死質較脆,色暗紅,頗似血腫。多發生于子宮體的頂部,常向子宮腔內突出,腫塊大小不等。小者如豆大,大者可充滿宮腔,癌組織常浸透子宮壁達漿膜層下,甚至侵人盆腔或子宮旁組織內形成出血性腫塊。
(2)鏡下:癌組織由兩種細胞成分組成,一種似細胞滋養葉細胞,其特點是細胞界限清楚,胞漿豐富,淡染,核圓形,核膜厚,染色質較粗,可見巨核、怪核及核分裂像。第二種為似合體細胞滋養葉細胞,細胞體積大,胞漿紅染呈合體性,形態不規則核長橢圓形,核深染,多核者似多核巨細胞。兩種細胞常排列成片塊狀或條索狀,兩種細胞成分不等地混雜在一起,沒有絨毛結構,腫瘤內常無血管和間質,也無絨毛形成,此為與惡性葡萄胎最主要的鑒別點。癌組織常發生出血和壞死,因為癌細胞的生長和增生全靠侵襲破壞鄰近的血管而獲取營養物質,又稱子宮絨毛膜上皮癌。
2.擴散和轉移
1)絨毛膜上皮癌可直接蔓延至子宮體及闊韌帶,穿透宮壁、闊韌帶可引起腹腔大出血。
2)血道轉移為主,可逆流到陰道壁,形成血腫樣陰道結節,結節血塊中有異型增生的滋養葉細胞,無絨毛結構,不同于惡性葡萄胎的轉移陰道結節。順血流轉移到肺、腦、肝、腎、腸。值得提出的是,少數病例在原發癌被切除后,轉移癌可自行消退;另外發現,在絨癌尸檢的子宮內原發癌已消失,而轉移癌仍存在的現象。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