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政策概述
一、產業政策的概念
產業政策是引導產業發展方向、規劃產業發展目標、調整各個產業之間相互關系及其結構變化的措施和手段的總和,是整個經濟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產業政策是通過干預一國產業(部門)間的資源分配或產業(部門)內的產業組織,達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的政策。
產業政策主要包括產業技術政策、產業布局政策、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產業金融政策等。
廣義產業政策屬于政府的規制,具有共性,所有經濟主體都必須遵循。例如,市場準入標準、競爭規則、關稅政策、國際貿易規則等。
狹義產業政策是帶有特殊性的、針對個別產業制訂的發展規劃、投融資和稅收等政策。
二、產業政策的作用
產業政策作用:
糾正市場失靈、彌補市場缺陷、實施趕超戰略、增強產業競爭力、推進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
(一)促進社會資源有效配置
有效的產業政策可以通過調整供給結構和供給總量,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改善資源在產業之間的分配,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對落后國家而言,可以在總結發達國家產業結構演進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國家產業政策的干預,發揮后發優勢,加速產業結構的高級化,促進經濟增長。
(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經濟結構效益
投入產出與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都與產業結構有關。合理的產業結構能夠優化資源配置和充分利用資源,可以在既定資源條件下增加產出,不僅可以保證宏觀經濟效益提高,而且能為提高企業的微觀經濟效益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產業政策有利于產業結構合理化,實現產業間的協調和配合,在朝陽產業、主導產業、夕陽產業之間形成合理的推進序列,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實現社會經濟效益,促進經濟增長。
(三)糾正市場失靈,提高市場效率
產業政策不僅具有糾正市場失靈的作用,而且能夠通過鼓勵有效競爭、反對壟斷、繼全市場秩序等政策,改善市場機制,提高市場經濟效率。
(四)保護民族產業,促進新興產業發展
根據李斯特保護幼稚產業理論制定產業政策,可以促進幼稚產業成長壯大、新興產業迅速發展。順應WTO規則的、保護民族產業的產業政策可以優化本國的產業結構,保護民族產業的發展,更好地發揮本國比較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市場競爭,分享經濟全球化的利益。
(五)提高技術水平
產業政策可以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加速產業間技術轉移,引進、吸收、消化國際先進技術,促進各產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三、產業政策的實質
從以上定義和作用出發,產業政策的實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制定產業政策的目標是為了維護經濟社會的整體利益
一般來說,在產業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過程中,政府所代表的是整個社會的總體利益,而不是某個部門或某個群體的利益。產業政策的制定以實現全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和維護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
(二)產業政策是政府間接干預經濟的手段
產業政策不是經濟計劃,盡管在有些情況下產業政策也帶有強制性的約束力,但它不同于政府對經濟的直接控制和直接參與。產業政策的實施,通常都要經過個別利益主體根據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進行自我選擇而得以實現。政府并不能代替微觀經濟主體進行決策,而是通過產業政策影響微觀經濟主體的決策。
(三)產業政策是政府對經濟發展過程的長期性、系統性干預
從長期目標來說,產業政策不同于短期的宏觀經濟政策。宏觀經濟政策通常以經濟的穩定運行為目標,而產業發展與產業結構政策則與經濟振興、經濟趕超等發展戰略相聯系,總是表現出前瞻、長期、優化、整體協調的系統性特征。
四、產業政策的類型
按照產業政策的目標及手段不同,世界范圍內產業政策主要有三種不同類型。
(一)產業結構政策和產業組織政策并重
這種產業政策以產業結構政策和產業組織政策為主要內容,以提升企業競爭力為主要目標,以日本和韓國為代表。
它不同于其他國家把反壟斷作為政策核心,而是把實現規模經濟、克服過度競爭、建立起“有效競爭”體制作為其組織政策的基本取向。
(二)以產業組織政策為主
這是一種以補救性政策為主要內容,以形成產業自我調整機制為主要目標的產業政策。主要表現在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如推行反托拉斯、支持中小企業政策等,以美國、德國為代表。
(三)以產業結構政策為主
這種產業政策以指令性計劃為主要內容,以結構變化為主要目標,其思路是運用國家力量,實行社會資源增量的優化配置,促進重工業化。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過去都是實行這種類型的產業政策。
五、產業政策的制定
(一)制定產業政策的目的和依據
產業政策是為產業發展以及政府和市場調節配置資源服務的。
制定產業政策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資源配置的均衡與效率問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追求市場配置資源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
實施產業政策,對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解決單純依靠市場機制無法解決的問題,保護幼稚產業,形成地區或國家特定產業的發展環境,具有一定的作用。
制定產業政策的客觀依據,來自于經濟發展的目標、客觀規律及存在的問題,來自于資源配置的合理方向及應用效率,來自于具體產業某一發展階段的應有態勢等。
(二)制定產業政策的原則
(1)把廣義產業政策同狹義產業政策區別開來
廣義的產業政策,是政府管理經濟的普遍行為,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都是為了規范經濟主體行為和產業市場競爭秩序,維護國家利益所必需的。而我們通常所說的產業政策主要是指狹義的產業政策。
(2)把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產業政策的引導作用結合起來。
產業政策的重點應當是對那些關系國民經濟全局和國家戰略利益,但市場作用有限的少數產業實行的發展扶持和產業保護。這種扶持和保護也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與市場調節的方向一致。
(3)制定產業政策必須有相應的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配套
產業政策目標要細化,有明確的針對性,政策措施要具體和有可操作性,同時又要與法律法規相適應。
六、產業政策的實施條件和方法(兩手段四措施)
產業政策的有效實施需要完備的法制基礎和發達的市場條件,還需要有效的實施工具和手段。
(一)財稅手段
財稅手段主要包括發放補貼、制定特別償還制度、減免貿易關稅等幾個方面。實施這些政策措施可以加快發展產業的薄弱環節,補貼虧損企業,促進企業的設備投資,加快產業結構和市場組織結構的調整。
(二)金融手段
金融手段主要由政府管轄金融機構向企業發放低息貸款,規定相對優惠的商業貸款利率,以及對政策上需要支持的產業或民間企業進行投資。
(三)貿易保護措施
貿易保護措施主要包括對國內尚未成熟的產業出于保護和扶持的目的,采取限制進口和鼓勵出口的措施。主要手段有保護關稅、進口限制、外資流人限制、技術引進限制等。
(四)法律措施
法律措施主要包括制定頒布法律。通過法律手段,促進市場結構或產業結構的變化,以影響產業的發展。
(五)組織措施
多數國家都有專業組織機構長期從事產業政策研究、制定和執行。日本的經濟產業省內設有通商政策局、經濟產業政策局、產業技術環境局等負責制定和協調產業政策。除日本以外,如英國的全國經濟發展委員會、法國的工業戰略開發部際委員會、我國的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都是這樣的組織。
(六)信息服務措施
信息服務措施是指政府經常向企業提供經濟信息,定期發布有關的貿易資訊,為企業提供信息指導。
特別推薦:
(責任編輯: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