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咨詢考試宏觀經濟政策與發展規劃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性認識的最新成果。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人為本、依法推進,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
以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重點,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利用,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弘揚生態文化,倡導綠色生活,加快建設美麗中國,使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五個堅持把……作為……)
堅持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作為基本方針。
在資源開發與節約中,把節約放在優先位置,以最少的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在環境保護與發展中,把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在生態建設與修復中,以自然恢復為主,與人工修復相結合。
堅持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
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建立在資源得到高效循環利用、生態環境受到嚴格保護的基礎上,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協調,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
堅持把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作為基本動力。
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斷深化制度改革和科技創新,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為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強大動力。
堅持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
將生態文明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生態文化的宣傳教育,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
堅持把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作為工作方式。
既立足當前,著力解決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約性強、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打好生態文明建設攻堅戰;
又著眼長遠,加強頂層設計與鼓勵基層探索相結合,持之以恒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三)主要目標
到2020年,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在全社會得到推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
——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進一步優化。
經濟、人口布局向均衡方向發展,陸海空間開發強度、城市空間規模得到有效控制,城鄉結構和空間布局明顯優化。
——資源利用更加高效。
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一45%,能源消耗強度持續下降,資源產出率大幅提高,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左右。
——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減少,大氣環境質量、重點流域和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得到改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80%以上,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
森林覆蓋率達23%以上,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56%,濕地面積不低于8億畝,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35%,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全國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
——生態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確立。
基本形成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和用途管制、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補償、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等關鍵制度建設取得決定性成果。
二、強化主體功能定位,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要堅定不移地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空間規劃體系,科學合理布局和整治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
(1)積極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
(2)大力推進綠色城鎮化。
(3)加快美麗鄉村建設。
(4)加強海洋資源科學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
三、推動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從根本上緩解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必須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
(1)推動科技創新。
(2)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3)發展綠色產業。
四、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循環高效使用,推動利用方式根本轉變
節約資源是破解資源瓶頸約束、保護生態環境的首要之策。要深入推進全社會節能減排,在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各類資源節約高效利用。
(1)推進節能減排。
(2)發展循環經濟。
(3)加強資源節約。
五、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切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嚴格源頭預防、不欠新賬,加快治理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多還舊賬,讓人民群眾呼吸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
(1)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
(2)全面推進污染防治。
(3)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六、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引導、規范和約束各類開發、利用、保護自然資源的行為,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1)健全法律法規。
(2)完善標準體系。
(3)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4)完善生態環境監管制度。
(5)嚴守資源環境生態紅線。
(6)完善經濟政策。
(7)推行市場化機制。
(8)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9)健全政績考核制度。
(10)完善責任追究制度。
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統計監測和執法監督
堅持問題導向,針對薄弱環節,加強統計監測、執法監督,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1)加強統計監測。
(2)強化執法監督。
八、加快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社會風尚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各行各業、千家萬戶。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匯集民力,實現生活方式綠色化。
(1)提高全民生態文明意識。
(2)培育綠色生活方式。
(3)鼓勵公眾積極參與。
九、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健全生態文明建設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勇于探索和創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藍圖逐步成為現實。
(1)強化統籌協調。
(2)探索有效模式。
(3)廣泛開展國際合作。
(4)抓好貫徹落實。
特別推薦:
(責任編輯: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