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白色病變中醫辯證治法
【概述】
外陰白色病變系指一組女陰皮膚、黏膜營養障礙而致的外陰組織變性及色素改變的疾病。其發病可能與長期潮濕的刺激瘙癢、某些營養缺乏、代謝紊亂等因素有關。本病多發生于中年以上的婦女。其主要表現為外陰瘙癢和外陰皮膚色素及彈性改變,中醫文獻僅有“陰癢”記載,而無外陰白色病變的記載。
【病因病理】
沖任督三脈一源而三歧,同出于胞中,循經外陰和陰戶,著精血兩虧,則影響沖、任、督三脈的正常調節功能,以致陰部皮膚失去滋養,引起局部病變。引起上述病理改變的原因有:
1.濕熱下注外陰濕熱久留不去,浸漬外陰而致。
2.肝郁化火久郁化火,移于外陰,熱灼脈絡而致。
3.氣血虛弱氣血素虛,外陰脈絡失養而致。
4.肝腎陰虛素體肝腎陰虛,沖任不足,外陰失養而致。
5.腎虛精衰素體腎虛或久病及腎,腎虛精衰,督脈虛弱,外陰失養而致。
【診斷要點】
根據外陰瘙癢,外陰皮膚色素減退,但必須做活組織切片檢查,才能診斷本病。
【辯證分型】
1.濕熱下注外陰白色病變,皮膚濕潤浸漬,帶多色黃,外陰瘙癢。苔黃膩,脈細滑。
2.肝郁化火外陰白色病變部位皮膚干燥皸裂,瘙癢,帶多色黃,心煩易怒,溲赤便秘。苔黃,脈弦。
3.氣血虛弱外陰萎縮型營養不良為主,外陰有硬化性苔癬,萎縮性改變,頭暈目眩,面色萎黃,心悸乏力。苔薄,舌淡,脈細弱。
4.肝腎陰虛外陰萎縮性改變,干燥萎枯,瘙癢帶少,陰道干澀。頭暈目眩,腰膝酸軟,口干,舌紅,脈細沉。
5.腎虛精衰外陰萎縮性改變,干枯皸裂,腰酸膝軟,四肢畏冷。舌淡胖,脈沉細弱。
【分型治療】
1.濕熱下注治法:清熱利濕除斑。
方藥:地膚子湯(驗方)加減。
地膚子15克苦參12克黃柏10克薏苡仁12克萆粟12克六一散12克(包煎)防風9克茵陳9克玄參10克敗醬草12克加減:帶多色黃,浸潤外陰者,加知母10克、黃柏9克、五倍子10克、白術12克;陰癢難忍者,加白毛藤15克、赤芍12克、土茯苓15克。
2.肝郁化火治法:清肝瀉火除斑。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龍膽草9克茵陳10克生山梔9克生大黃3克(后下)黃柏9克白鮮皮15克馬鞭草15克蘇木12克澤瀉10克加減:外陰皮膚干燥皸裂者,加麥冬15克、知母12克、阿膠9克(烊沖)、赤芍10克;大便秘結者,加麥冬12克、瓜簍仁9克(打)。
3.氣血虛弱治法質氣養血除斑。
方藥:八珍湯加減。
黨參12克黃芪10克白術9克茯苓10克當歸9克大白芍10克熟地10克阿膠9克(烊沖)仙靈脾9克蛇床子10克炙甘草3克加減:外陰萎縮者,加山茱萸9克、知母10克、巴戟9克、淫羊藿12克、制首烏12克。
4.肝腎陰虛治法:滋腎養肝除斑。
方藥:左歸丸加減。
大生地15克淮山藥10克山茱萸9克菟絲子12克枸杞子10克懷牛膝9克龜版膠12克(烊沖)蛇床子10克女貞子12克巴戟肉9克柏子仁9克加減:陰道干枯而癢者,加黃精12克、制首烏10克、當歸9克。
5.腎虛精衰治法:益腎填精除斑。
方藥:右歸九加減。
熟地12克淮山藥10克山萸肉9克枸杞子10克杜仲10克菟絲子10克制附子9克(先煎)鹿角膠12克(烊沖)黃精10克黃芪12克
【中成藥】
1.龍膽瀉肝丸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肝郁化火者。
2.左歸丸每日2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肝腎陰虛者。
3.右歸丸每日2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腎虛陽衰者。
4.十全大補丸每日2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氣血虛弱者。
5.大補陰丸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用于陰虛者。
【簡便方】
外陰白色病變的治療,除了內服中藥外,若能配合外治法,可以提高治療效果,現將外治方介紹如下:
1.蛇床子散蛇床子15克、明礬12克、苦參10克、百部12克,水煎坐浴。
2.仙靈脾9克、川椒9克、白蒺藜9克、莪術9克、鹿銜草15克、蛇床子12克、苦參9克、歸尾10克、防風10克,水煎坐浴。
【其它療法】
【注意事項】
1.本病長期不愈有惡變可能,在治療過程中應密切隨訪,必要時重復作病理檢查。
2.保持外陰清潔,徹底治療陰道炎、外陰炎,避免用手抓外陰部,避免用燙水擦洗外陰。
3.增加營養,包括維生素攝入,保持情緒舒暢。
相關推薦: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