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幫助考生更好的學習中藥士/中藥師/主管中藥師考試的相關知識,全面了解中藥士/中藥師/主管中藥師考試考試相關重點,小編特意匯總了中藥士/中藥師/主管中藥師考試輔導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中藥學中醫基礎輔導:邪正斗爭與發病
1.正氣與邪氣的概念:正氣,簡稱正,通常與邪氣相對而言,是人體機能的總稱,即人體正常機能及所產生的各種維護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調節能力、適應環境能力、抗邪防病能力和康復自愈能力。
正氣的作用方式有三:①自我調節,以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維持陰陽的協調平衡,保持和促進健康;②抗邪防病,或疾病發生后驅邪外出;③自我康復,病后或虛弱時自我修復,恢復健康。
邪氣,又稱病邪,簡稱邪,與正氣相對而言,泛指各種致病因素。包括存在于外界環境之中和人體內部產生的各種具有致病或損傷正氣作用的因素。諸如前述的六淫、疫癘、七情、外傷及痰飲和瘀血等。
2.邪正斗爭與發病: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是在一定條件下邪正斗爭的結果。中醫學認為,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病邪侵害和正氣虛弱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既強調“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靈樞·百病始生》),同時也強調“必有因加而發”,告誡人們“避其毒氣”。邪氣與正氣的斗爭貫穿于疾病過程的始終,兩者互相聯系又相互斗爭,是推動疾病發展的動力。邪氣與正氣的斗爭以及它們之間的力量的對比常常影響著疾病的發展方向和轉歸。中醫學在重視邪氣對疾病發生的重要作用的同時,更重視正氣在疾病發生中的主要作用,兩者都能起決定作用。
(1)正氣在發病中的作用:中醫發病學非常重視正氣在邪正斗爭中的主導作用。在一般情況下,若人體臟腑功能正常,氣血充盈,衛外固密,常足以抗御邪氣的侵襲,病邪便難以侵入,即使邪氣侵人,亦能驅邪外出。因此,一般不易發病,即使發病也較輕淺易愈。當正氣不足時,或邪氣的致病能力超過正氣的抗病能力的限度時,邪正之間的力量對比表現為邪盛正衰,正氣無力抗邪,感邪后又不能及時驅邪外出,更無力盡快修復病邪對機體造成的損傷,及時調節紊亂的機能活動,于是發生疾病。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凡風寒感人,由皮毛而人;瘟疫感人,由口鼻而人。總由正氣適逢虧欠,邪氣方能干犯”(《醫論三十篇》)。因此,在病邪侵入之后,機體是否發病了一般是由正氣盛衰所決定的。正能抗邪,正盛邪卻,則不發病;正不敵邪,正虛邪侵,則發病。人體正虛的程度各不相同,因而形成疾病的嚴重程度不一。一般而言,人感受邪氣而生病,多是攝生不當,機體的抵抗力一時性下降,給邪氣以可乘之機。邪氣侵入以后,人體正氣也能奮起抗邪,但在邪氣尚未被祛除之前,生理功能已經受到破壞,所以會有相應的臨床癥狀,從而說明某一性質的疾病已經形成。但是,素體虛弱的病人,往往要待邪氣侵入到一定的深度以后,正氣才能被激發。因此,其病位較深,病情較重。“邪乘虛人,一分虛則感一分邪以湊之,十分虛則感十分邪”(《醫原紀略》)。在一般情況下,正虛的程度與感邪為病的輕重是相一致的。
邪氣侵入人體以后,究竟停留于何處而為病,這取決于人體各部分正氣之強弱。一般說來,人體哪一部分正氣不足,邪氣即易于損傷哪一部分而發病。如臟氣不足,病在臟;腑氣不足,病在腑;經脈不足,病在經脈。
由上可知,人體正氣的強弱,可以決定疾病的發生與否,并與發病部位、病變程度輕重有關。所以,正氣不足是發病的主要因素。從疾病的發生來看,人體臟腑功能正常,正氣旺盛,氣血充盈,衛外固密,病邪就難以侵入,疾病也就無從發生。從人體受邪之后看,正氣不甚衰者,即使受邪,也較輕淺,病情多不深重;正氣虛弱者,即使輕微受邪,亦可發生疾病或加重病情。從發病的時間來看,正氣不很弱者,不一定立即發病,而只有正氣不足時,才能立即發病。即只有在人體正氣相對虛弱,衛外不固,抗邪無力的情況下,邪氣方能乘虛侵入,使人體陰陽失調、臟腑經絡功能紊亂,而發生疾病。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