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初級金融經濟師考點梳理:銀行金融機構
一、商業銀行概述
(一)商業銀行的產生與發展
商業銀行是以經營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等業務,并以獲取利潤為主要目標的金融機構。
銀行的歷史源遠流長,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寺廟就代人保管貴重物品,收取相應的保管費,并將保管品貸出,收取利息;公元前500年左右,希臘寺廟也從事金銀財寶保管業務,但還沒有辦理放貸業務;公元前200年羅馬也有類似的機構出現,不僅從事兌換業務,還經營放貸、信托等業務。進人中世紀,歐洲被分割成許多小國家,每個國家都發行了各自的鑄幣。由于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鑄幣種類和成色不同,不便于保存和運輸,阻礙了換的正常進行,一批商人開始專門從事各種貨幣的兌換業務,成了貨幣兌換商。隨著以意大利為中心的商業的發展,貨幣兌換商開始向熱那亞、威尼斯等意大剩的城市集中。經常來往于各地的商人,為了避免長途攜帶和保存貨幣的風險,便將貨幣委托兌換商進行保管,并委托其辦理貨幣收付和匯兌事宜。這樣,貨幣兌換商手中便積聚了大量的現幣,他們發現存款人不會同時支取存款,于是把暫時閑置的資金貸放給社會上的資金需求者。這樣,貨幣兌換業就逐漸演變成為經營存款、貸款、匯兌、結算等業務的銀行業了。
早期銀行業具有高利貸性質,不能滿足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需要,也不能適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確立。因此,早期銀行必須向符合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的現代銀行轉變。現代銀行主要是經過兩條途徑產生的:一條是早期具有高利貸性質的銀行業逐漸適應新的條件轉變為現代銀行。另一條是根據資本主義股份制原則組織的現代銀行,這一演變以英國成立的英格蘭銀行為典型。1694年,在英國政府的支持下,以股份制形式成立了英格蘭銀行,它的貼現率開始規定為4.5%~6%,大大低于早期銀行業的貸款利率,這標志著適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現代銀行制度的確立。
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建立起新的銀行體系時,中國的信用領域內占據統治地位的依舊是高利貸性質的票號和錢莊。我國自行開辦的最早的現代商業銀行,是1896年在上海設立的中國通商銀行。經過百余年的發展,我國現代化的商業銀行體系逐步形成。截至2016年,全球1000家大型銀行利潤總和為9740億美元,其中中國前50家主要銀行的凈利潤總額為2377億美元,是利潤最高的國家和地區。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和農業銀行是中國盈利最多的四家銀行,這四家銀行的資本實力位列全球第一、二、四、五位。
(二)商業銀行的職能
商業銀行具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創造與金融服務等主要職能。
1.信用中介職能
這是商業銀行最基本的職能。商業銀行通過吸收存款,動員和集中社會上的閑置貨幣資金,然后放款給需求者,從而成為借貸雙方的中介人,發揮信用中介職能。商業銀行的這一職能,克服了借貸雙方的直接借貸在借貸數量、時間和空間上的不一致性;同時,商業銀行通過信用中介職能實現資本的融通,既可以把暫時從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游離出來的閑置資本轉化為職能資本,在不改變社會資本總量的條件下,促進社會再生產擴大,又可以將尚未用于消費的非資本貨幣轉化為貨幣資本,從而擴大社會資本總量,加速社會經濟發展。
2.支付中介職能
商業銀行作為信用中介,必然要與眾多工商企業及社會公眾發生貨幣信用關系,這樣,許多工商企業及社會公眾就要在商業銀行開設貨幣資金賬戶,當這些企業相互之間發生資金往來業務的時候,商業銀行就能非常便捷地通過客戶開設的賬戶為其辦理相互之間的資金劃撥和現金支付業務,即支付中介。銀行通過賬戶對客戶辦理貨幣結算,對于節約貨幣流通費用,加速社會資金周轉,提高社會資金的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3.信用創造職能
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職能,是在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職能的基礎上產生的。隨著商品經濟和信用制度的發展,商業銀行在銀行信用的基礎上創造出了信用流通工具,主要是銀行券、銀行票據、信用卡,從而節省了流通費用,滿足了經濟發展對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需要。在信用工具流通和轉賬結算的基礎上,商業銀行在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時,只需把貸款轉到客戶的存款賬戶上,既增加了商業銀行資金的來源,商業銀行又可憑此放款,如此循環,最后在整個銀行體系中擴大了全社會的信用規模。
4,金融服務職能
商業銀行聯系面廣、信息靈通,可以為客戶提供信息咨詢、決策支援、代客收賬、代理付費、保管箱業務、代發工資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務。在銀行業激烈競爭的壓力下,商業銀行也不斷地開拓服務領域,使金融服務成為商業銀行的重要職能。20世紀中后期以來,金融業混業經營成為當代金融體系創新潮流,銀行類金融機構與非銀行類金融機構的界限不再涇渭分明,商業銀行為增強競爭實力,獲得更大利潤空間,紛紛介人其他類型的金融業務,綜合的金融服務越來越成為商業銀行的主要職能之一。
(三)商業銀行的業務
1.負債業務
負債業務是商業銀行籌措資金,借以形成資金來源的業務,是商業銀行資產業務和其他業務營運的起點和基礎。商業銀行的負債(資金來源)包括自有資金和吸引外來資金兩大部分。其中,外來資金的形成渠道包括存款負債和非存款負債。
(1)自有資金。自有資金指銀行股東為賺取利潤而投入銀行的貨幣和保留在銀行中的收益,代表著對銀行的所有權,是商業銀行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或基礎,也是一家銀行實力強弱的標志。
(2)存款負債。存款業務是商業銀行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業務。存款業務是商業銀行對存款客戶的一種負債,客戶向銀行提供這種負債的多少和期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客戶本身,而不是由商業銀行所決定的。所以,存款業務對商業銀行來講是一種被動型負債。存款業務種類的劃分,依據不同的標準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有兩種劃分方法:①按支取方式劃分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②按所有者劃分為公共存款、企業存款、個人存款和同業存款。
(3)非存款負債。非存款負債是商業銀行除存款以外,主動到市場上借款、發債、籌集資金以增加資金來源的負債。所以,該種負債又被稱為主動型負債。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非存款負債主要包括借款負債、發行金融債券和其他應付款等。
2.資產業務
資產業務是商業銀行運用資金的業務。一般說來,商業銀行的資產包括現金資產、貸款業務、票據貼現和投資業務等方面。
(1)現金資產。現金是銀行資產中最富流動性的部分,是一項特殊的資產項目,基本上不給銀行帶來直接的收入,而法律上又對其持有量有嚴格規定。現金資產是那些與現金等同,可隨時用于支付的銀行資產,它包括庫存現金、存放在中央銀行的資金、存放同業存款和托收中的現金。
(2)貸款業務。商業銀行最重要的資產業務是貸款業務。貸款業務是商業銀行取得收益的主要手段。各國商業銀行的貸款種類很多,可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劃分:根據貸款風險程度分為正常貸款、關注貸款、次級貸款、可疑貸款和損失貸款;根據貸款的償還期限分為活期貸款和定期貸款;根據貸款的保障程度分為信用貸款和擔保貸款;根據貸款償還方式分為一次還清貸款和分期償還貸款。
(3)票據貼現。票據貼現是票據持有人以未到期票據向商業銀行兌取現款,商業銀行從票據中扣除自貼現日起到票據到期日止的利息,將余額支付給持票人的資金融通行為。銀行辦理票據貼現,須按一定的利率計算利息,這種利率稱為貼現率。商業銀行的貼現率取決于兩個因素:①短期資金的供求情況。短期資金供給增加或需求減少將使貼現率下降,反之則上升。②再貼現率的高低。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將使貼現率上升;反之,將會使籬下降。
(4)投資業務。銀行證券投資是商業銀行資產業務的一種,指商業銀行以其資金在金融市場上購買各種有價證券的業務活動。其買賣對象主要是信用可靠、風險小、流動性強的政府及其所屬機構的證券,目的是增加收益、分散風險和提供資產的流動性。
3.中間業務
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廣義上講是指不構成商業銀行表內資產、表內負債,形成銀行非利息收入的業務。它包括兩大類:一類是不直接承擔或不直接形成債權債務、不動用自己資金、為社會提供各類服務而從中收取手續費的業務,稱為一般意義上的金融服務類中間業務。主要包括結算業務、代理業務、咨詢業務、電算業務、信托業務、信用卡業務、租賃業務、保管及其他業務等。還有一類是形成或有資產,或有負債的中間業務(即一般意義上的表外業務)。涵蓋的業務主要有:擔保類中間業務(如銀行承兌匯票、備用信用證、各類保函等)、承諾類中間業務(如貸款承諾、透支額度等可撤銷承諾和備用信用額度、回購協議、票據發行便利等不可撤銷承諾兩種)、金融衍生類中間業務(如期貨、期權、互換、遠期合約等)。
(四)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
1.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目標
一般說來,商業銀行的總體經營管理目標,是實現銀行利潤最大化和股東收益最大化。在具體的經營活動中,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目標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1)利潤最大化。這是商業銀行首要的和根本的經營管理目標。從商業銀行的起源和發展歷史來看,商業銀行是以經營工商企業存款、貸款和匯兌為主要業務,以追求利潤為目標,為客戶提供綜合性、多功能性服務的金融企業。盈利是商業銀行產生和經營的基本前提,也是商業銀行發展的內在動力。
(2)風險最小化。在金融市場的實際經營投資中,利潤與風險一般表現為正相關關系,利潤越大,相應承擔的風險也越大。商業銀行在經營管理中要通過強化管理,實現利潤與風險之間的負相關關系。也就是說,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就是使盈利水平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實現風險最小化;或者說在風險水平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使得盈利最大化。這是商業銀行長期所要實現的目標。
(3)提高市場占有率。市場占有率是指一個企業的銷售量(或銷售額)在市場同類產品中所占的比重。市場占有率越高,表明企業經營、競爭能力越強。商業銀行的市場占有率是指其提供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在整個金融業中占有的市場份額。商業銀行必須在競爭環境中通過營銷手段來鞏固、提高市場占有率。
此外,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目標還包括增加服務范圍、穩定收入、拓寬客戶來源、塑造良好形象與承擔社會責任等方面。
2.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原則
在商業銀行的長期經營實踐活動中,各國的商業銀行已經普遍認同在經營管理中必須遵循“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的“三性”原則。
(1)安全性原貝。安全性原則是指銀行必須確保其資金來源(客戶存款)及資金運用(貸款、投資)是安全可靠的,避免發生損失。只有在安全性有保證的情況下,銀行才可能去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也只有在安全性有保證的情況下,客戶才會把其資金存人銀行,為銀行提供盈利的來源。
(2)流動性原則。流動性原則是指商業銀行能夠隨時滿足客戶提現和必要的貸款需求的支付能力,包括資產的流動性和負債的流動性。資產的流動性是指資產在不發生損失的情況下迅速變現的能力;負饋的流動性是通過創造主動負債來進行的,如向中央銀行借款、發行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同業拆借、利用國際貨幣市場融資等。
(3)盈利性原則。盈利牲原則是指,商業銀行獲得科潤的能力。商業銀行盈利的增加,能夠使投資者獲得較高收益,使國家得到更多稅城收入,可以增強商業銀行的自身積累能力、風險承擔能力和競爭能力,避免因資產損失而給商業銀行帶來破產倒閉的風險,從而實現更好的經營。
3.商業銀行經營原則的統一與協調
在商業銀行的實際經營管理中’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之間既有聯系又有矛盾。①從盈利性角度來看,商業銀行的資產可以分為盈利資產和非盈利資產,資金用于盈利資產的比重越高,商業銀行獲取的收益就越多,盈利規模也就越大。②從流動性角度來看’非盈利性資產,如現金資產,隨時可以應付客戶的提現需要,具有十足的流動性,因而現金資產的庫存額越高,商業銀行應付提現的能力就越強。③從安全性角度來看,一般情況下,具有較高收益率的資嚴,其風險總是較大的。為了降低風險,確保資金的安全,商業銀行就不得不把資金投向收益率較低的資產。
“三性”原則是一個統一體,缺一不可,且不可偏廢。安全性保證了商業銀行的利益不受損失:流動性則為商業銀行資產的安全提供了保障;盈利性則是通過提高銀行的利潤水平,增加銀行自身積累,從而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使銀行資產更為安全。因此,商業銀行在經營管理實踐過程中,對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要不斷地進行均衡協調。
(責任編輯:xy)
近期直播
免費章節課
課程推薦
經濟師
[協議護航-暢學班]
10大模塊 準題庫資料 協議續學校方服務
經濟師
[協議護航-精品班]
12大模塊 準題庫資料 精品課程校方支持
經濟師
[豐羽計劃-暢學班]
4大模塊 題庫練習 協議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