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妞这里只有精品_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应用_亚洲区一二三四区2021_色多多污污下载

當前位置:

中學綜合素質命題考點分析:1.1教育觀

發表時間:2016/2/17 9:00:49 來源:互聯網 點擊關注微信:關注中大網校微信
關注公眾號

人們無論是從事理論工作,或是從事實踐工作,全面而準確地認識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是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當然從事教育工作也不例外。為了使師范生或者是即將進入教師隊伍行列的同行對教育觀有個較為全面而準確的認識,本節主要從什么是教育觀,教育觀和我國素質教育的內在聯系,怎樣開展素質教育活動,評價我國的教育現狀來闡述。

命題點1:教育觀與素質教育

(一)教育觀的定義

教育觀是對“教育是什么”的價值判斷和基本看法,教育觀具有思想導向的特性,它以一種文化氛圍、一種精神力量、一種價值期望、~種理性目標的形式陶)臺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作為一種行為準則,它具有規范人、指導人的作用。它對學校的辦學目標和發展方向有著強化說明的作用,全體教職員工堅定地信奉這種價值觀,就會凝心聚力,形成組織共識,分享組織共同的價值觀,形成一種對學校未來充滿信心的文化力量和精神力量。

(二)什么是素質及素質教育

1.什么是素質

所謂素質,就是指個體的先天稟賦以及在此基礎上,通過環境和教育影響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發展水平以及人類文化在個體心理上的內化和積淀。基礎素質大致可以包括如下方面:

第一,自然素質,分為身體和生理素質。主要有身高、體重的正常發育,消化、循環、內分泌等主要生理系統的健康和良好發育,以及良好的運動和適應能力。

第二,心理素質。包括直接承擔人的認識過程的智力因素和影響人的認識過程及構成人的其他心理活動的智力因素。

第三,社會文化素質。包括思想觀念、道德行為規范、科學文化知識、勞動生活技能以及審美的知識和情趣等。

這三種素質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一般來說,生理和身體的素質是人的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2.什么是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堅持教育與社會相結合的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3.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一,面向全體學生。

第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

第三,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對知識經濟向人才培養提出挑戰的回應。

①創新能力不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人格特征,是一種精神狀態。

②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相輔相成。

③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根本區別所在。

第四,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第五,著眼于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教是為了不教,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更要讓學生會學,不僅給學生傳授知識,更要給學生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

命題點2: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公布,在指導思想中有這樣的表述:“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資源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教育是開發人力資源的主要途徑。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努力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綱要》把國家教育的戰略主題確定為:“堅持育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第一,面向全體。我國這些年努力實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就是面向全體,讓每一個適齡兒童少年都能進到學校里來,進到班級中來。比如說教師贊許的目光是不是只給了前三排,教師的微笑、點頭或關注等,是不是只給了那些成績好的孩子、聽話的孩子,這就是考驗教師是不是面向全體。

第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這一直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我們需要在實踐中把這個方針貫徹好、落實好,在這方面不能有任何放松。

第三,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我國的基礎教育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掌握上做得非常好,也得到了世界性的公認,但是在能力培養上還需要進一步努力。知識是重要的,但是知識不能成為限制人們思維空間的東西,而應該成為人們進一步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發展能力的基礎。不是把人作為一個知識的容器,而應該把知識融入人的認知結構中,能夠活化起來。

同時,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對我們來說尤為重要。這些年來,我國經濟增長迅速相當程度上是靠勞動力的價位優勢,但是縱觀全球,不能靠廉價勞動力的優勢成為世界一流國家,所以我們不僅要有“中國制造”,我們還要有“中國創造”。

第四,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誰都想有創新,怎么實現創新,必須以主動性的發揮為前提,真正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弘揚主動精神,就要求教師啟發式教學。

第五,著眼于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教是為了不教,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更讓學生會學,不僅給學生知識,更要給學生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國的基礎教育一定要培養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命題點3:在我國小學教育中開展素質教育的途徑

(一)宏觀——國家政策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價值觀念,其初衷在于糾正“應試教育”現象。

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首次對“素質教育”“素質”的概念進行了界定:素質教育包括“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的培養”“科學文化素質教育”“身體素質教育”和“心理素質教育”四個方面。

2006年,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發展,實施素質教育”。這標志著素質教育已經上升到法律層面,成為國家意志。

(二)中觀一新課程改革的推進

新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為:

(1)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核心目標);

(2)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

(4)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5)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6)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

(三)微觀——學校具體措施

(1)學校管理

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需要學校管理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

(2)課外校外教育活動

除學校的正式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外,還有各種課外、校外教育活動。

(3)中小學班主任工作

在學校教育中,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因此,班級素質教育開展的效果,取決于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教育方法。

命題點4:在我國小學教育中開展素質教育的具體方法

我國目前要想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從“應試教育”轉變到“素質教育”,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把教學目的的實現,落實到每一堂學科課程,乃至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把教學目的落實到每學科的每一節課堂里,乃至教學的每個環節,是素質教育對課堂教學的最基本要求。我們現行的課堂教學,不可說沒有教學目的,也不能說背離了教學目標,但在教學目的要求的先進性、全面性、系統性、科學性等方面,在教學目標實現和具體操作等方面與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還存在一定的距離。現行的課堂教學,對知識教學、思維開發、能力培養有比較明確而又全面的目標體系,但重在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重在對思維品質的培養,重在對一般學習能力和特殊學習能力的培養。而對科學的歷史與發展、科學與真善美、科學與社會、科學與生活、科學與個人等方面認識的科學觀的教育;科學與政治、科學與經濟、科技興國和科學意識教育;追求科學、尊重科學、實事求是、正確對待名利,善于與人合作、有高度責任心等科學態度教育;客觀精神、實證精神等科學精神教育;謙虛謹慎、嚴格求實、吃苦耐勞、不斷進取、求異創新的科學作風教育,也要有具體的要求。教學中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動機的培養,學習需求的滿足,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態度的端正等也要滲透到教學目標要求中,要貫穿于課堂教學的每一堂課乃至每一個環節中,這不單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對教育發展的要求。

(二)構建緊密與生活、生產實際和社會發展相聯系的學科內容體系

素質教育要通過學科教育來實現,首要取決于教學內容。構建緊密與生活、生產實際和社會發展相聯系的學科內容體系是最為追切、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

過去的教材的學科內容過多地考慮學科內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過分地追求學科體系的系統性和嚴謹性,卻忽視了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系,忽視了科學與人、科學與社會、科學與生活之間廣泛而又緊密的聯系。針對以往教材內容出現的各種缺陷,新的國家課程改革意見明確指出,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目標是:以鄧小平教育理論特別是“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論述為指導方針,全面貫徹黨的十五大精神,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構建一個開放的、充滿生機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新課程內容體系著力強調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培養良好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健康的體魄和文明衛生的習慣,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根據基礎教育的任務、教育基本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考慮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質,結合各門課程特點,滲透對學生思想品質、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方面的要求。

當前我國的中小學教學過程中,就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數學教學內容相對陳舊、落后;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探索、合作學習、獨立學習等學習方式的熏陶;相對地忽視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過分地對書本知識和運算、推理技能的關注,而對學生的態度、情感關注較少。因此建立旨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新數學課程內容體系,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新的國家數學課程改革明確指出,數學教育要從以獲得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環境,提供給學生充分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再有,自然科學學科與能源和交通、環境和保護,人口與優生優育,營養和健康,資源和生態平衡等諸多因素都有著直接關系,都是極其豐富的面向社會和生活的教學內容。

(三)全方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保證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質量,促進學生學習的良性循環。

這是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后的新世紀教育對課堂教學提出的首要任務和核心課題。沒有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力,沒有從根本上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不能真正讓所有學生參與教學,不教學生如何學習,這是對影響教學質量較深層次問題的有力揭示。

當前,一些學校的老師和家長都熱衷于學生的升學率,嘴上實行教學改革,實際上依然實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把書本知識強制性的灌輸給學生,給學生添加作業、補習功課等等。學生的書包重,心理負擔也隨之增加。這樣的學習環境導致學生精神沮喪、內心失望,最后導致行為逆反。還有一些上進心強的學生,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學習非常用功,整天“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即使是節假日也是閉門讀書,可是每次考試成績卻總是一般。甚至還被其他同學嘲笑為“書呆子”。這樣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就會變得沉默寡言,離群索居,成了真的“書呆子”。這樣的情況之所以出現,究其原因就是:沒有科學地理解和掌握實施素質教育的方法,也就無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科學研究表明:在腦疲勞狀態下,大腦血管收縮,血液粘稠不暢,供養不足,腦細胞活力下降,這時候人會感到頭腦發脹,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思維等心智活動難以正常發揮,嚴重影響到智力潛能的開發。這樣的學習只能是事倍功半,更不會有良性循環。

更為嚴重的是腦疲勞會誘發學生多種心理疾病,尤其是青少年,經常的腦疲勞,導致失去自信,情緒低落,精神恍惚等心智障礙,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如今國內外的研究都表明,幾乎所有的教學都沒有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雖然我國的教學內容相對來說要多、要難、設計的內容程度要深,我國的教育改革試驗和教學實踐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國的學生不僅能夠達到中小學課程的基本要求,而且還可以學得很好,有些內容還可以提前學,提前教。

目前我國的一些學校仍然存在“差生”,這并不是因為他們有這種“潛能”,而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他們參與教學的機會少,不能夠平等地像其他學生一樣同教師交往。而相關調查發現,大多數教師比較喜歡和優秀學生、班干部、家庭條件好的學生交往。而在這些老師的思想觀念中,學習差的、調皮的學生就只能坐在教室的后排接受老師的批評和漠視。

這樣的教學方式只會讓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雖然“差生”在記憶、注意力、問題解決、知識背景和認知能力等方面與優等生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只要得到教師的有意關懷和科學的教育,這種差距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彌補和消除的。此外,學生的學習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也是情感過程、意志過程,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就是要讓其端正學習態度,形成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目的,提高學習能力。

(四)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作用

我國實施素質教育成敗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目前我國教師的整體水平與素質教育的要求相距甚遠。教師的素質低下,對教育教學所造成的消極影響十分突出。我們要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發展,充分挖掘教師的潛力,最大限度發揮教師的作用,仍然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具體實施如下:

首先,要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觀念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可以產生一種強大的內驅力,激勵每一位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教學當中,實現自己的教學追求。新的教育觀念應該包括組織教育的整體觀和整體改革的方法觀。整體觀即正確的人生觀、質量觀,它是一個整體的概念,是指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而非單一的某一種素質教育。方法觀即方法論,整體改革方法觀就是要求教師要以正確的整體思維觀與正確的整體行為觀,處理改革的“一與多”的關系、局部與局部的關系、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從教育教學的整體出發,認真研究教育課題本體結構在全部教育結構中的結構地位以及結構功能作用,對教育課題進行設計與整體實施,實現最后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推動全面素質教育的實現。

其次,要提高教師師德修養。師德和觀念同樣都對教師的教育行為具有導向作用。素質教育要求教師要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有開拓意識和創造精神等優良品質。教師的工作態度和教學能力決定教育工作的成敗,教師的一舉一動不僅僅影響教師自己的工作效果,而且直接影響著學生行為與品格,教師不僅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還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高度的敬業精神、為人師表的工作作風等,要用自身的良好理念、信念、道德品質、言行舉止去影響學生,做學生的楷模。

另外還要完善教師在職進修制度,國家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待遇,優化學校管理,以促進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作用。

(五)建立多層次、多樣化的教學模式

我們不僅要在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和教師能動性的基礎上實現教與學的統一,還要建立多層次、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體系。教學目標的層次性,教學內容的多元性,教學對象的復雜性,決定了教學模式必須多樣化。從微觀上看,可以有知識掌握與傳授模式,技能形成與訓練模式,能力獲得與培養模式,行為規范的認同與示范模式,態度改變與教化模式等等。比如,從內容上,可以有概念教學模式,例題教學模式,思想方法教學模式等等。從宏觀上看,可以有學習——教授模式,發現——指導模式,問題——解決模式等等。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認識教學模式,對實施素質教育來說,有其特殊意義。其一,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促使個體社會化,使學生的思想跟上社會前進的步伐,使學生的能力適應社會的發展,使學生的行為符合社會規范;其二,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特殊社會活動,它組成一個特殊的社會系統,有其社會學層面,可作社會學分析;其三,教師和學生都是社會成員,雖然進入課堂之后,其角色要發生變化,但作為社會系統的課堂,教師和學生仍將要保持許多原有的社會特性。所以課堂教學要實現學生個體社會化,就要從社會學層面來看待教學,提倡、重視并建立教學的社會學模式。

以上五個途徑是緊密配合而不是互相孤立的,通過全方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保證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質量,促進學生學習的良性循環是最重要的一環,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實施全面發展教育和素質教育時要時時刻刻注意學生個性的發展重要思路。

命題點5:根據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評價我國教育現象

我國的素質教育已經提倡很久了,可是什么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在各個基層做得如何,我們卻不是很清楚。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推進素質教育的總體狀況不容樂觀,學生的學習壓力大,學業負擔過重,學校仍以“分數”作為其教育教學評比的核心和根本標準,甚至還成為決定學校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標準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因此至今依然存在。現在“以書本為中心,傳授文化知識”這種傳統教學模式在廣大教師頭腦中早已形成了思維定式,其影響是深遠的。從形式發展需要的角度看,中小學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綜合如下:

(一)重考試科目學習,輕非考試科目學習

在我國長期以來,學生的考試成績被看作是評價學校、教師、學生的唯一標準,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重視考試科目,輕視非考試科目”的現象很普遍。一些學校老師和學生認為語文、數學、外語的課程更重要,有助于自己今后的發展,因此在這三門課程上花的時間和精力也是最多的,有的學生甚至是趁假期期間專門報一些考試培訓班,他們這樣做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沉重的學習負擔。

(二)重智育,輕德育、美育

長期以來,大多數學校或教育行政部門評價教師工作的主要依據是學生考試成績,一些學生家長最關心的也是孩子的學習成績,他們給孩子選擇學校的首要標準是“教學水平高,升學率高”。因此教育界的一些專家批判:中小學所推行的智育,不是以激發學生求知欲、開發智力為主的智育,而是搞題海戰術,重知識輕能力,重灌輸輕發現,違背了教育規律,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重文化知識傳授和應試技巧培養,輕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

現在的中小學生最欠缺動手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學校學生往往缺乏主動性,他們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被灌輸知識,機械地死記硬背,多數學生已經習慣于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而很少自己主動向老師提出問題。

(四)學生課業負擔依然過重,嚴重影響學生身心健康

如今我國的學生從小學到初中、高中,他們的休息時間都被繁重的學習任務所侵占,平均每天只有6小時的睡眠時間。在疲勞的情況下學習活動,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健康,不利于孩子們的成長。實際上課業負擔重、學習壓力大、學校生活枯燥無味等已經成為學生輟學的重要原因。

(五)教學面向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而忽視大多數學生的發展

現在的教育很大程度上還是選拔教育、“精英”教育。學校和教師往往把教育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身上,多數學校都設有“重點班”“尖子班”等專門定向培養成績好的學生的班型。這樣做忽視了其他大多數學生,同時也違背了素質教育的面向全體的要求。

(六)學生體質和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部分指標有所下降

隨著升學壓力的增大,現在的家長和學校更注重學習而忽略了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孩子們正處于青少年身體發育時期,過重的學業負擔導致孩子們的身體素質普遍下降,有的學校甚至減少體育活動來進行文化課程的補充學習。

命題點6:影響素質教育實施的因素

(一)陳舊思想觀念的影響

如今的家長和學生在認識上存在著兩種傾向:一種是傾向讀書無用,即使是考上大學還得自己找工作,并且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不讀書也同樣能找工作。尤其是在農村地區,這種思想是最嚴重的,也是阻礙素質教育推廣的重要障礙。農村孩子的家長封建意識還是比較濃的,“傳宗接代,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他們心中難以轉變。

另一種是傾向把考試升學當作是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大多數家長認為:只有升學,上大學才能讓孩子就業,于是,將老師和學生推向“應試”教育的最前沿,這樣就嚴重束縛著學生、家長和教師的思想,再加上部分教師對素質教育的內涵理解不深,把握不準,認為“搞素質教育就是換湯不換藥”,到最后還是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教學成績最終還得看學生的考試分數高低,所以,教師們仍然熱衷于“應試”教育,舊的思想觀念難以轉變。

(二)教育評價機制不完善

教育評價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保障,建立行之有效的評價機制對實施素質教育將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眾所周知,教育行政部門一直都把升學率和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校和教師的主要手段,學生家長和社會也把升學率和考試成績作為對學校和教師工作成績的評價標準。現在有這樣一種普遍認識:只要考試成績好,升學率就高,學校就成為名校,教師的聲譽和地位也就隨之提高,成為名師,優質生源就會蜂擁而至,最終的結果是名校越辦越好,領導也刮目相看,在教育資源和利益分配時就會傾向名校。而在一些條件不好的地區或者是農村,它們在生源大戰中,必然處于劣勢,因抓不住優質生源而越辦越差,這樣就會出現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

如今,盡管教育主管部門大力提倡實施素質教育,由于沒有制定出一套科學的、行之有效的督導評估方案,多數學校依然在使用應試教育的評估方法,素質教育停留在口頭上。另外教師倘若沒有得到獲獎證書或者是發表論文之類的,在職稱評定、工資晉升中,是不可能成功的。教師的榮辱完全系于“升學率和考試成績”,這把硬尺子促使片面追求升學率和考試成績的熱潮繼續升溫。如果“以分定優劣”的傳統評價觀念不改變,“升學率和考試成績”依然與教師的切身利益掛鉤,教師們也只能把分數奉為圭臬,素質教育無法實施。

編輯推薦:

2016上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報名時間

2016年教師資格證考試輔導教材

(責任編輯:昆凌)

2頁,當前第1頁  第一頁  前一頁  下一頁
最近更新 考試動態 更多>

近期直播

免費章節課

課程推薦

      • 教師資格

        [筆面護航班]

        筆試+面試 協議保障 2期重學高端服務

        3580

        了解課程

        456人正在學習

      • 教師資格

        [沖關暢學班]

        入門+進階 精選教材 協議保障 1期重學

        980起

        了解課程

        795人正在學習

      • 教師資格

        [精品樂學班]

        課程模塊 準題庫自主練習重點強化學科全面

        680

        了解課程

        1042人正在學習

      • 教師資格

        [面試特訓班]

        全新升級模塊 協議重學 研發資料班主任督學

        1680

        了解課程

        992人正在學習

      • 教師資格

        [面試精品班]

        課程模塊 學科試講 高性價比

        980

        了解課程

        992人正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