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案】C
【解析】ABCDE理論是關于情緒障礙原因的理論,也是REBT的基本理論。對于優撫安置社會工作服務對象來說,A是指由現職到離職、由軍隊到地方、由軍人到老百姓的轉變這個先導事件;B是指優撫安置社會工作服務對象對這一事件的非理性信念,“我被部隊拋棄了”的想法主宰著自己的思維;C是指優撫安置社會工作服務對象情緒和行為反應的結果,即不合理、消極地對待角色轉變,有些甚至產生過激行為;D是指用合理的信念駁斥不合理信念的過程,借以改變原有信念;E是指駁斥成功,便能產生有效的治療效果,使優撫安置社會工作服務對象在認知、情緒和行動上有所改善。
2.【答案】C
【解析】撫恤一般是指國家對因公傷殘人員、因公死亡以及病故人員家屬所采取的一種物質撫慰形式。我國優撫工作中的撫恤是指對殘疾軍人、烈士遺屬、因公犧牲軍人遺屬,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給予的撫恤金優待,分死亡撫恤和殘疾撫恤兩類。
3.【答案】A
【解析】當前,復員退伍軍人的需要主要集中在就業方面。隨著與復員退伍軍人安置密切相關的各項改革逐步深入,政府可控安置復員退伍軍人就業的空間越來越小、渠道越來越窄,造成了復員退伍軍人待分配時問越來越長,在崗時間越來越短,安置后的上崗率越來越低,上崗后的福利待遇保障越來越難。
4.【答案】B
【解析】復員退伍軍人安置社會工作的主要內容包括:①協助服務對象適應新工作和新生活,順利度過軍地轉化的過渡期;②協助服務對象充分利用和發掘自身和外部的正式和非正式社會支持網絡;③加強協調溝通,推進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安置格局形成;④做好信訪接待工作,傾聽心聲、舒緩情緒、提供慰藉;⑤協助搭建信息咨詢平臺;⑥積極推進社會政策的良性改變。
5.【答案】B
【解析】在優撫醫院和光榮院社會工作中的動機激發小組里,社會工作者要體諒服務對象嘗試新事物時的猶豫不決,但也要鼓勵服務對象,其角色類似調動積極性的教練。
6.【答案】D
【解析】流浪兒童是指年齡在18歲以下,脫離家庭或其他監護人,在外游蕩超過24小時且無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終陷入困境的人。本題中,王非只有12歲,且離家出走,并在車站一帶露宿一個多月,符合流浪兒童的特征。
7.【答案】D
【解析】基本生活救助的主要制度和工作目標是救助城鄉貧困的個人、家庭和群體,解決和緩解貧困狀況,使之維持基本生活。社會工作者的工作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①參與社會救助政策的制定、實施與評估;②以社區為基礎推動生活救助各項政策的實施。其中,推動以反貧困為主旨的生活救助各項政策在社區層面的實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①提供物質幫助,利用國家救助政策為貧困個人和貧困家庭提供所需的現金和物質援助,以及一些服務資源等;②提供就業機會,為貧困家庭的發展和貧困個人的能力展示創造條件,使有勞動能力的低保對象逐步減少并脫離對社會救助的依賴。D項,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屬于社會保險。
8.【答案】A
【解析】由于結案意味著社會工作專業關系的終止,意味著服務對象要回到各自的生活世界中,也意味著其后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就要停止接觸,不再有社會工作者的陪伴,因此,終止關系可能給他們帶來“分離焦慮”等感受,表現為對這種即將到來的結案產生負面反應。其中,憂郁表現為當所有延長結案時間的努力都無效時,有些服務對象會表現得無精打采、失落而無助,對結束關系充滿焦慮。
9.【答案】B
【解析】城鄉困難家庭希望申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專項社會救助的,都需要首先向所在街道或者鄉鎮人民政府提出書面申請。有些地方的街道或鄉鎮人民政府委托社區居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代為受理居民的社會救助申請?;鶎尤嗣裾谑芾砭用竦纳鐣戎暾埡螅瑧攲ι暾埐牧鲜欠窈细褡龀醪綄彶?,不合格的將要求申請人補充材料。
10.【答案】D
【解析】流浪人員因為其生活環境的惡劣和生活方式的特殊性,造成他們有偏差行為。有的好逸惡勞,有的坑蒙拐騙,這些行為方式對于社會和其本人來說都是危險的。社會工作者要采用專業方法糾正他們的行為,為他們能順利回歸社會創造條件。有些救助機構的社會工作者采用藝術治療的方式對流浪兒童進行思想轉化和行為矯治,通過美術、音樂、手工剪紙、雕塑等形式,引導流浪兒童參與藝術實踐和創造,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編輯推薦:
2020年社工考試備考 必看考試方案—免費試聽 直擊考點 提高分數
(責任編輯:hb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