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建設工程技術與計量》新舊教材變化
第一章 工程地質
第一節 巖體的特征
一、巖體的結構
P1 (一)巖體的構成
1.將“巖體是由巖石或土受結構面切割的巖塊構成的”中刪除“或土”。
2.刪除“關于巖石鉆孔,有的行業定額對巖石中石英含量相差10%就會作定額調整。”
顏色、光澤、硬度詳細內容均刪除,并增加“例如,依據顏色鑒定礦物的成分….依據光澤…依據硬度鑒定礦物類別”。
3.(2)巖石的成因類型及特征 刪除“不同成因的巖石形成條件、物質成分、結構和構造各不相同,故它們的物理力學性質也不一樣,這些都關系到工程建設的規劃、設計和施工。”
P4 (3)結構面的傾角 增加 “另外,近似平面的坡面和壁面的空間位置,也這樣用其走向、傾向、傾角表示。”
二、巖體的力學特性
P10 1. 4)軟化性 刪除“未受風化作用的巖漿巖和某些變質巖,軟化系數大都接近于1,是弱軟化的巖石,其抗水、抗風化和抗凍性強。軟化系數小于0.75的巖石,是軟化性較強的巖石,工程性質比較差。”
2. 5)抗凍性 刪除“巖石的抗凍性有不同的表示方法,一般用巖石在抗凍試驗前后抗壓強度的降低率表示。抗壓強度降低率小于25%的巖石,認為是抗凍的;大于25%的巖石,認為是非抗凍的。”
P11 2.巖石的分級 增加一句“見第五章有關內容”
P13 (3)紅黏土 刪除“紅黏土和次生紅黏土廣泛分布于我國的云貴高原、四川東部、廣西、粵北及鄂西、湘西等地區的低山、丘陵地帶頂部和山間盆地、洼地、緩坡及坡腳地段。黔、桂、滇等地古溶蝕地面上堆積的紅黏土層,由于基巖起伏變化及風化程度的不同,造成其厚度變化極不均勻,常見有5~8m,最薄為0.5m,最厚為20m。在水平方向常見咫尺之隔,厚度相差達10m之巨。”
第二章 工程構造
第一節 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的分類、組成及構造
一、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的分類及應用
P30 1.刪除“建筑物按使用性質分為生產性建筑和民用建筑(非生產性建筑)。”
2.“生產性建筑包括工業建筑和農業建筑。工業建筑是指……拖拉機站等。民用建筑是供人們….. 兩大部分。”修改為“建筑物通常按其使用性質分為民用建筑和工業建筑兩大類。工業建筑…..醫院等。”(內容變更,改為民用建筑和工業建筑)。
P31 (2) 剛架結構 刪除“ 一般常采用預制裝配式鋼筋混凝土剛架、預應力混凝土剛架或鋼剛架。鋼筋混凝土剛架常用于跨度不大于18m,…….相比,前者可以適應彎矩變化,節約材料,但在構造連接及加工制造方面不如等截面方便,故當剛架跨度較大或房屋較高時才設計成變截面。門式剛架結構適用于輕型廠房、物流中心等。”
P32-P33 4 施工方法分 將“(2)部分現砌、部分裝配式。房屋….. (3)部分現澆、部分裝配式。…..(4)全裝配式。….組裝在一起。”整體修改為“(2)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最大適應高度應取表2.1.1中括號內的數值。”
P33 5.按承重體系分(2)框架結構體系 刪除“在非地震區,框架結構一般不超過15層。”
(3)剪力墻結構體系 “厚度不小于140mm,剪力墻的間距一般為3-8m。”改為“厚度不小于160mm,剪力墻的墻段長度一般不超過8m。”增加“在180m高的范圍內都可以適用。”
(4)不超過10-20層改為“不超過170M”
P34 (5)筒體結構體系 “不超過30-50層”改為“不超過300M”
P35 (8)增加 “按照結構的組成和支承方式,拱可分為三鉸拱、兩鉸拱和無鉸拱。”
二、民用建筑構造
P36 (一)3.人工地基處理方法及應用 整部分內容刪除
P38 “厚度不宜小于70mm”改為“厚度100mm左右;無墊層時,鋼筋保護層為70mm,以保護受力鋼筋不受銹蝕)”。
6)刪除“因此,近年來樁基礎采用量逐年增加。”
P41 (1)1)現澆與預制鋼筋混凝土墻。
刪除“現澆鋼筋混凝土墻身的施工工藝主要有大模板、滑升模板、小鋼模板三種,其墻身構造基本相同,內保溫的外墻由現澆混凝土主體結構、空氣層、保溫層、內面層組成。”、 “裝配式外墻以框架網格為單元進行劃分,可以組成三種體系,即水平劃分的橫條板體系、垂直劃分的豎條板體系和一個網格為一塊墻板的整間板體系(大開間網格分為兩塊板),三種體系可以用于同一幢建筑。”
P45 新增 3.墻體保溫隔熱 增加P45-P48內容
P51 新增 6.地面節能構造 增加P51-P52內容
P58 新增 4.門窗節能 增加P58-P61內容
P64 原教材“因為傳統屋面隔熱保溫層的選材一般為珍珠巖,水泥聚苯板,加氣混凝土,陶粒混凝土,聚苯乙烯板(EPS)等材料。……防止其受到外力破壞。”修改為“因為傳統屋面隔熱保溫層的材料….. 防止其受到外力破壞”。
P65 原教材“柔性防水頂面的保護層可選用豆石、鋁銀粉涂料、現澆或裝配細石混凝土面層等。……如膨脹珍珠巖、蛭石、爐渣等。”更改為“塊體材料、水泥砂漿保護層……應鋪設塊體材料或細石混凝土保護層。”
P67-P68 新增加“1)平屋頂的節能措施-④倒置型保溫節能屋頂構造。”
P71 原教材“2)坡屋面的保溫。當坡屋面有保溫要求時,應設置保溫層。若屋面設有吊頂,保溫層可鋪設于吊天棚的上方;不設吊頂時,保溫層可鋪設于屋面板與屋面面層之間。保溫層材料可選用木屑、膨脹珍珠巖、玻璃棉、礦棉、石灰稻殼、柴泥等。”改為“2)坡屋面的保溫。….構造做法見圖2.1.30.”
P72 原教材“從檐口處進風帶走屋面的熱量,以降低屋面的溫度。屋背處排風”改為“從檐口處進風,屋脊處排風”
P72 原教材“建筑主體工程構成了建筑物的骨架,裝飾后的建筑物則能夠完善建筑設計的構想,甚至彌補某些不足,使建筑物最終以豐富、完美的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改為“裝飾裝修可以起到…..藝術效果的作用。”
第二節 道路、橋梁、涵洞工程的分類、組成及構造
一、道路工程
P81 增加“根據現行行業標準《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CJJ37-2012”
P82 增加“2.公路的分類”
P83 3)人行道與4)分車帶調整順序
P84 5)設施帶與6)綠化帶調整順序
P86 原教材“此外對于耐磨性差的面層,為延長其使用年限,改善行車條件,常在其上面用石礫或石屑等材料鋪成2、3cm厚的磨耗層。為保證路面的平整度,有時在磨耗層上再用砂土材料鋪成厚度不超過lcm的保護層。”中的2-3cm替換為“20-30cm”,1cm替換為10cm。
P87 1.原教材“適用于各種交通類別的基層和底基層,但水泥土不應用作高級瀝青路面的基層,只能作底基層。在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的水泥混凝土面板下,水泥土也不應用作基層。”替換為“根據被穩定土的粗細程度,….不能用作二級以上公路高級路面的基層”
2.原教材“簡稱石灰工業廢渣,適用于各級公路的基層與底基層,但其中的二灰土不應用作高級瀝青路面及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上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基層。”替換為“根據被穩定土的粗細程度….一級公路的基層”。
P87 原教材“乳化瀝青碎石混合料適用于三級及三級以下公路的瀝青面層”替換為“乳化瀝青碎石混合料適用于三、四級公路的瀝青面層”
P88 原教材“②水泥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指以水泥混凝土面板和基(墊)層組成的路面,亦稱剛性路面。”替換為“②水泥混凝土路面。…..開放交通較遲,修復困難。”
P89 原教材“光控和時控”替換為“光線控制和時間控制”
二、橋梁工程
P103 原教材(2)樁與管樁基礎整段替換為“(2)樁基礎……(3)管樁基礎……”
P103 增加“當橋梁上部結構荷載較大,……經濟上較為合理。”
三、涵洞工程
P103 原教材“按國家現行標準《公路工程技術標準》的規定”替換為“按現行行業標準《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2014規定”
P103 增加“根據現行行業標準…..鋼波紋管涵等。”
P103 原教材“圓管涵的直徑一般為0.5~1.5m”替換為“圓管涵的直徑一般為0.75~2m”。
增加“鋼筋混凝土管涵適用于缺少石料地區……較大沉降與變形的路基。”
P104 增加“鋼筋混凝土蓋板涵適用于無石料地區……過水流量較小的小型涵洞。”
P104 原教材“(3)拱涵。一般超載潛力….形式。(4)箱涵。 適用于….采用。”替換為“(3)拱涵。拱涵適用于…(4)箱涵。鋼筋混凝土箱涵….采用。”
P104 原教材“且最小填土厚度應大于50cm”替換為“且最小填土厚度應大于或等于0.5m”
增加“新建涵洞應采用……也可設置倒虹吸管涵。”
P104 刪除原教材“為防止由于荷載分布不均及基底土壤性質不同引起的不均勻沉陷而導致涵洞不規則的斷裂,將涵洞全長分為若干段,每段之間以及洞身與端墻之間設置沉降縫,使各段可以獨自沉落而互不影響。沉降縫間嵌塞浸涂瀝青的木板或填塞浸以瀝青的麻絮。”
P104 增加“涵洞的孔徑……排洪涵洞跨徑不宜小于1.0m”
P105 增加“如拱涵、箱涵”
P105 刪除原教材“跨徑在1m以下的涵洞,可用石蓋板;跨徑較大時應采用鋼筋混凝土蓋板。”
P106 原教材“沉降縫端面應整齊、方正,不得交錯。沉降縫應以有彈性和不透水的材料填塞,并應緊密填實。”替換為“為防止由于荷載分布不均及基底土壤性質不同……并應緊密填實。”
第三節 地下工程的分類、組成及構造
二、主要地下工程組成及構造
P108 增加“城市鐵路工程主要……電梯和自動扶梯等。”
P108-110 原教材“(1)地下鐵路建設的前提條件分析…..(2)地下鐵路路網的基本類型及其布置原則……”替換為“(1)地鐵建設的前提……(4)地下鐵路網……”
P111 原教材“包括車道寬度、梁下有效高度、彎曲段的回轉半徑、斜道坡度等。
1)車道寬度。雙向行駛的汽車道寬度應大于5.5m,單向行駛車道可采用3.5m以上。
2)梁下有效高度。指梁底至路面的高度,在車道位置要求不低于2.3m,在停車位置應不低于2.1m。
3)彎曲段回轉半徑。為使汽車在彎道順利行駛,單向行駛的車道有效寬度應在3.5m以上,雙向行駛在5.5m以上進行設計。
4)斜道坡度。斜道的縱坡,一般規定在17%以下。如與出人口直接相連時,應盡可能采取緩坡,如13%~15%。”替換為“包括直線車道寬度、凈高……8%~10%之間。”
P112 增加“3.共同溝 (1)共同溝概念。….(2)共同溝系統組成…..(3)預制拼裝共同溝。”
P113 原教材“休息之用”替換為“休閑之用”
P114 原教材“防震”替換為“防振”
(責任編輯:z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