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近日,家住陜西省某市的王先生向該市交通運輸管理處遞交了920線路的經營許可申請,辦理許可證需要5日內補齊資料,其中一項資料需要該市某縣交管部門蓋章,但相關負責人告訴他:“這項業務上級沒培訓,單位沒人會辦。”(9月12日《人民日報》)
2018年5月5日起,浙江臺州市市民在雙休日也能辦理二手房轉移登記、住房公積金提取、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補領換領行駛證、企業名稱預先核準等110項政務服務事項。這次臺州市推出辦事無休息制度,是為踐行“媽媽式”服務理念,進一步提升政務服務,增強企業、群眾對“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政府服務“不打烊”,才能服務群眾不打折。
[表明觀點]
窗口單位,在群眾眼中就是政府;而對政府部門來講,窗口單位更像是一面鏡子,能夠瞬間照出服務水平的高低。可是部門“踢皮球”卻著實傷了民心,政策始終“在路上”、服務始終“在嘴上”、實惠沒有“落身上”,造成“末梢堵塞”。歸根結底,是心里沒有群眾。服務群眾“沒人會辦”的背后,是政務服務的“斷鏈”,時刻拷問著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作風、服務態度和責任擔當。
而“不打烊政府”不僅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基層創新之生動實踐,也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原則的具體體現。政務服務“不打烊”,才能讓服務群眾不打折,讓“最多跑一次”跑出更多幸福感。
[綜合分析]
對群眾反映的事情,馬上就辦,本是政府部門服務群眾、履行職責的應有之舉。然而,有些單位和部門“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機關病”仍然沒有消除,“懟群眾”的事件也并非個例。
“沒人會辦”不僅讓群眾“跑斷腿”,不能有效的服務于民,還有損政府親民形象,疏遠了干部和群眾之間的距離,更不用提方便快捷優質的服務體驗了,這樣的“姿態”實在不是政府應有的,“人民群眾是大人物”不能只是一句口號,一句空話,服務窗口搞好服務是盡責,服務不佳就是失職,顯然這種“沒人會辦”的理直氣壯的辦事方式與政府親民形象格格不入。
[參考對策]
群眾利益無小事,在老百姓享受服務的同時,更要打通“最后一公里”。群眾滿不滿意,是評價黨員干部工作的最高標準,為群眾辦事等不得也拖不得,辦事慢一分,群眾對我們黨的信任就會減一分。干部不能把群眾意見僅僅放到嘴上、掛在墻上,還要把群眾意見放到心坎上,落實到行動中。黨員干部應多一些設身處地、以人為本的主動服務,變“被動答”為“主動問”,能馬上就辦、當場辦結的就立即行動,傾聽群眾呼聲,消除與群眾間的“屏風”,拆掉和百姓之間的“籬笆”,激發轉變作風的內在動力。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