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黑龍江省小學特崗教師招聘考試真題試卷(二)
40.小學課外活動的主要特點包括()(常考)
A.參加的強制性
B.內容的廣泛性
C.行動的自主性
D.組織的靈活性
E.活動的實踐性
【答案】BCDE
【解析】小學課外活動的特點主要有:(1)參加的自愿性;(2)內容的廣泛性;(3)行動的自主性;(4)組織的靈活性;(5)活動的實踐性。(具體內容參見尚致遠主編的《教育學教程(初等學校及幼兒園部分)》)
41.班杜拉認為,行為的結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說的強化,并把強化分為()
A.效果強化
B.外在直接強化
C.問接強化
D.替代性強化
E.自我強化
【答案】BDE
【解析】班杜拉提出三種強化形式:(1)外在直接強化,即通過外界因素對學習者本身的行為直接進行強化;(2)替代性強化,即通過一定的榜樣來強化相應的學習行為或學習行為傾向;(3)自我強化.即學習者根據一定的評價標準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監督,來強化相應的學習行為。
4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要求包括()
A.情境
B.協作
C.交流
D.會話上
E.意義建構
【答案】ABDE
【解析】由于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
43.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某程目標包括()
A.知識
B.能力
C.過程與方法
D.情感態度
E.價值觀
【答案】ACDE
【解析】新課程改革提倡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課程目標。
44.教師教育機智的特征有()
A.處理方式的常規性
B.處理事件的偶發性
C.行為表現的果斷性
D.考慮問題的周全性
E.使用方法的得當性
【答案】BCE
【解析】教師教育機智的特征一般包括:(1)教師所處理的事件具有偶發性;(2)教師表現的行為具有果斷性;(3)教師使用的方法具有得當性。
45.設立學校必須具備的條件有()
A.組織機構和章程
B.合格的教師
C.符合規定標準的教學場所
D.符合規定標準的教學設施、教學設備
E.必備的辦學資金和穩定的經費來源
【答案】ABCDE
【解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二十七條規定,設立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必須具備下列基本條件:(1)有組織機構和章程;(2)有合格的教師;(3)有符合規定標準的教學場所及設施、設備等;(4)有必備的辦學資金和穩定的經費來源。
四、簡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5分,共10分)
46.簡述教師勞動的特點。(常考)
【答案】略
【解析】
(1)教師勞動的復雜性;(2)教師勞動的創造性;(3)教師勞動的示范性;(4)教師勞動的連續性和廣延性。(具體內容參見尚致遠主編的《教育學教程(初等學校及幼兒園部分)》)
47.簡述小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
【答案】略
【解析】
小學階段是品德發展的莫基階段,是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小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是:(1)良好行為習慣(自覺紀律)的養成在小學品德的發展中占據顯著地位;(2)小學生品德發展的形象性;(3)小學生品德發展的過渡性;(4)小學生品德發展的協調性。
五、辨析題(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48.個體發展就是指個體的心理發展。
【答案】錯
【解析】
(1)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2)所謂個體發展,通常是指個體從出生到成人,其身心有規律的變化過程。個體發展包括身體發展和心理發展兩個方面。身體發展是指肌體的各種組織系統(骨骼、肌肉、心臟、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等)的發育及其機能的增長,即指機能的正常發育和體質的增強;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個體的身心發展是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
49.現代教育具有顯著的經濟功能。
【答案】對
【解析】
(1)這種說法是正確的。(2)在當代社會,經濟發展已由依靠物質、資金的投入轉變為依靠人力和知識資本的投入,教育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其主要作用有:①教育促進經濟增長的功能。教育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主要體現在通過教育培養、訓練生產所需的熟練勞動者和各級各類專業人才上。知識、人才是現代經濟增長的核心,教育通過人的素質的提高和專門勞動力的培養,對經濟發展直接起著決定作用。②教育通過生產科技知識,促進經濟的發展。教育不僅能傳播、生產科學技術,而且教育還能夠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從而使科學技術由潛在性生產力變為現實性生產力,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具體內容參見尚致遠主編的《教育學教程(初等學校及幼兒園部分)》)
50.去個性化的實質是在群體之中的個人責任心、責任感的降低。
【答案】對
【解析】
(1)這種說法是正確的。(2)在群體中,一旦去個性化狀態出現,個人的行為就會較少受自己的個性或理性的支配,而傾向于跟隨整個群體的狀態。群體規模越大,氣氛越熱烈,越容易引發人的去個性化狀態。去個性化狀態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觀察和評價的意識,降低了對社會評價的關注,因而通常的內疚、羞愧、恐懼和承諾等行為控制力量都被削弱,使人表現出通常社會不允許的行為,也使人的侵犯行為增加。可見,去個性化的實質是在群體之中個人責任心責任感的降低。
51.任何師生關系都能促進班集體凝聚力的形成。
【答案】錯
【解析】
(1)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2)如果沒有和諧的師生關系,沒有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班主任工作便難以收效。也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只有師生關系和諧,才可以增強學生的創造力和群體凝聚力,從而提高教書育人的質量。
六、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52.試述影響遷移的因素。(常考)
【答案】略
【解析】
研究表明,學習遷移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發生的,它會受到系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1)相似性。研究表明,相似性是影響遷移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①材料的相似性。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說指出,兩種材料具有相同或相似成分,有利于遷移。②學習目標與過程的相似性。除了材料這種客觀的相似性影響遷移外,個體加工學習材料的過程是香相似也影響著遷移的產生。(2)學習的定勢。學習的定勢是指既先于一定的活動而又指向該活動的一種動力準備狀態。學習定勢對遷移既有促進的作用,也有阻礙的作用。(3)原有認知結構。①原有知識經驗的水平。奧蘇貝爾認為,任何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習者原有知識經驗的內容和組織與新知識學習過程的相互作用是遷移發生的前提,不受學習者原有知識經驗水平影響的學習是不存在的。②原有知識經臉的組織性。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已有的知識經驗能否被提取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其在記憶中是怎樣組織的。合理組織的知識經驗易于提取,也容易遷移。③原有知識經驗的可利用性。有時即使個體擁有遷移所需的某種知識經驗但由于這種知識經驗在頭腦中處于一種惰性狀態,不能被激活應用,最終同樣也無助于遷移的產生。
53.試述教師提高與學生交往能力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答案】略
【解析】
(1)關注學生的身心需要;(2)探究學生的內心世界;(3)給予學生適當的選擇權;(4)鼓勵學生認識個人價值;(5)欣賞學生的獨特見解;(6)分享健康的幽默感。七、案例分析題(答案要點)
七、案例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54.張老師剛接手四年級的一個班,班上有個讓每位老師都頭癢的男孩,名叫王林。根據前任班主任介紹,王林上幼兒園時父母離異,現在跟奶奶一起生活。王林的學習習慣很不好,上課不是開小差就是趴著睡覺。老師們也曾試著鼓勵他,但其好的表現都根難維持下去,且經常好高騖遠,基礎題都不會,偏要選難題來做。老師督促其多做習題總被他以“自己笨,不會做”給擋回去。請運用學習動機的相關理論分析,如何更有效地幫助王林。
【答案】略
【解析】
(1)需要層次理論:王林由于小的時候父母離異,因此低級需要諸如安全、歸屬與愛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所以很難投入到學習中,老師除了在學校給子更多的關懷外,也可以跟他的父母聯系請他們給予王林更多的關心。
(2)成就動機理論:根據案例的描述可以看出,王林顯然是屬于避免失敗的類型,因為自尊心強,他反而去選擇那些明顯跟自己水平不符的題目。老師應該盡量把他放在少競爭的環境中,放寬評定要求,對他的進步及時給予強化。
(3)成敗歸因理論:王林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能力,而這是穩定、內在.不可控的因素。一個總是失敗并把失敗歸于內部的、穩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學生會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的自我感覺。習得性無助是當個體感到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會對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產生影響時所體驗到的一-種抑郁狀態。教師應該幫助王林正確進行歸因,重塑自信。要讓他看到是因為他聽課的習慣不好,不夠努力才導致成績不佳,只要通過努力是完全可以改善的。
(4)自我效能感理論:個人自身行為的成敗經驗,這一效能信息源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最大。一般來說,成功經驗會提高效能期望,反復的失敗會降低效能感。教師應該努力觀察王林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強化,讓一直遭受失敗的王林,漸漸看到成功的希望。教師可以通過觀察,為其專門設置-些可以勝任的工作,讓他在工作學習中體驗到成功并實現遷移。
55.由于班上存在一個外人眼中堪稱“頑劣成性”的“熊孩子”,南京市浦口區瑯琊路小學威尼斯水城分校三年級(2)班的40多名孩子的家長近日聯名要求校方勸造“熊孩子”。家長們說,這名男孩非常頑皮,經常搞惡作劇,也因此讓不少孩子都受傷了。有的孩子被他打過很多次,有的孩子被他咬傷。而這名男孩除了搞惡作劇,上課時也經常到處亂跑,擾亂正常的教學秩序。
該小學相關負責人稱可以理解家長們的感受,但學校無權勸退任何一名學生,每一名孩子都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他們已經請男孩的家長到學校來陪讀,學校也派出多名教師進駐教室,他們將盡最大的力量幫助這名孩子,同時避免他對其他同學造成傷害。效果在慢慢體現。此后,有社會人士表示愿意向學校提供幫助,幫助這名“熊孩子”矯正不良習慣,事情在朝各方皆大歡喜的方向發展。
試從教有法規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兩個角度對該校的做法做出評價。
【答案】略
【解析】(1)學校的做法是正確的。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權,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根據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八條規定,學校應當尊重未成年學生的受教育權,關心、愛護學生,對品行有缺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當耐心教育、幫助,不得歧視,不得違反法律和國家規定開除未成年學生。該校不盲從其他家長的要求,而是對“熊孩子”進行幫助和教育,其做法維護了學生的受教育權,是正確的行為。
(2)該校的做法體現了關愛學生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關愛學生的師德規范要求教師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該校堅決不勸退這名“熊孩子"并采取家長陪讀、教師進駐教室等措施幫助他矯正不良習慣,尊重了學生的人格,做到了平等公正對待學生,維護了學生的權益。
八、教學活動設計(本大題共30分)
56.請根據下面的文字材料完成一節課的教學設計。
憫農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答案】略
【解析】
教學目標:
(1)借助漢語拼音認識8個漢字,學會書寫“農、當、午、汗”。(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并試著背誦。(3)理解古詩大意,體會農民伯伯的辛苦,懂得愛惜糧食。
教學重點:
(1)認識8個漢字,會寫4個生字“農、當、午、汗"。(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教學難點:
(1)“農”“當”的寫法。(2)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懂得愛惜糧食。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稻穗圖、小黑板.磁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
今天。老師有一個難題,想請小朋友們幫我解決一下。(出示“一碗打倒的飯”圖)這就是老師遇到的難題,有個孩子每天吃飯都吃不完,而且漏得滿桌子都是。老師想請會講道理的小朋友給他講講道理。(...這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
你見過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糧食嗎?老師帶來了一幅圖,就是農民伯伯平常勞作的情景,請小朋友們看看圖上都畫了什么?(出示“辛苦”卡片,教讀)
(2)觀察圖畫
你從圖上看到了什么?...農民伯伯在鋤草,他很辛苦)再次齊讀“辛苦”,并將卡片貼在黑板上。今天,我們就要學一首配這幅圖的詩一《憫農》。跟老師-起學寫“農”。(老師寫,學生讀)全班齊讀。
(3)學習生字
①初讀課文,感知詩意。
小朋友們,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首古詩,用右手的食指指著字,要聽清字的讀音,看看誰最認真?這首詩你們會背了,里面的生字你們都認識嗎?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古詩中的生字詞,看誰學得又對又快。
②認讀生字
下面請同學們輕聲讀課文,用手指指著課文,圈出帶紅色音節的生字。(引導學生回憶平時學習生字的主要方法)你們平時都用哪些方法來學習生字?(拼讀音節,向同學、向家長向老師)小朋友們歸納得真好,那就請你趕快用你自已喜歡的方法學習生字吧。(學生自主學習生字,教師巡視,發現問題及時點撥。)學習完生字以后.請你給同桌讀-讀,注意用手指指著字讀。這些生字又交上了新朋友,你能把它們讀出來嗎?(出示詞語:憫農、日當午、誰知.汗漓、粒粒、辛苦)抽學生讀,齊讀。在詞語中你認識了生字,那么老師把生字單拿出來你還能認出它們嗎?如果你認識就站起來大聲說出來。(當讀到“午”時進行擴詞,從而理解“8當午”)抽學生讀課文,其他小朋友用手指著書,認真聽.聽他哪個字音讀準了,哪個跟你不一樣,等會兒請你給他指出來。齊讀。
(4)再讀課文,理解詩意
剛才我們一起初讀了課文,同學們學得特別好,下面,請你們再讀課文,從課文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從哪些詩句中感受到了農民伯伯的辛苦?自己讀一讀。重點指導:
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
指導方法:
先通過做鋤草的動作表現出辛苦,應表現得行動緩慢,吃力,在朗讀古詩時語氣應重而稍慢,學生基本領悟即可。
(5)鞏固練習,指導書寫
①撿稻穗游戲,復習生字
秋天來了,農民通過辛勤的勞動,莊稼獲得了大豐收。收割后,還有--些稻穗遺留在了田地里,下面咱們一起去撿稻穗。(老師貼稻穗圖,畫籃子)抽學生上臺拾稻穗。然后反過面貼于籃子里。
②指導寫字
(出示“農、當、汗、午”)
重點指導“當”,認識小字頭,學生認真觀察書上的筆順,然后寫字。學生練習寫一個字,同桌互評,然后再寫一個。
(6)總結全文
九.教學情境分析及論述(本大題共30分)
57.下面是一節小學科學課的教學過程片段。分析材料并回答下列問題:
(1)這節課的教學模式是什么?(5分)
(2)這種教學模式有什么特點?(15分)
(3)如何理解這種模式中教師的角色?(10分)
《搭支架》是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形狀與結構》中的第二課。這節課的任務是搭一座高塔,然后討論:(1)哪些方法可以增強支架的穩定性和承受力?(2)采用什么樣的結構承受力最大、最穩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
將全班分為8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有課前準備好的舊報紙、透明膠、膠水等。各小組合作搭高塔。
1.小組長綜合組內其他成員的想法,確定好自己組要搭的高塔的形狀,然后畫出塔的草圖,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材料,然后開始分工搭高塔。
2.各組的高塔搭建好后,組內成員測量好塔的高度,并檢測塔的承受力(以放作業本的多少為準),然后填寫好教科書第24頁實驗記錄的后半部分。
3.各小組依次向全班同學展示自己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組(一):我們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體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業本。小組(二):我們組搭的高塔是長方體形狀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1本作業本。小組(三):我們組搭的高塔是圓錐體形狀的,高15厘米,但是也不能承受1本作業本。
******
4.小組討論。
各小組的學生根據剛才觀察到的8個小組搭的高塔,根據高塔的形狀和承受的重物與本組的高塔做比較,討論以下三個問題:
(1)哪些方法可以增加支架結構的強度和穩定性?
(2)采用什么樣的結構,承受力最大、最穩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
(3)根據討論得出的結論,改建本組的高塔或者給其他組提出建議,怎樣改建高塔,使塔的承受力最大。
5.全班集體交流。
學生①:我發現三角形的支架是最穩固的。
學生②;再加一根國紙棒,構成一個三角形,就可以增加支架的穩定性和承受力。
學生③:三角形的支架比正方形、長方形的支架使用的材料少。
(各組學生踴躍地給本組或其他組提建議)
【答案】略
【解析】
(1)本節課主要采用了問題一探究式(引導--發現式)的教學模式。
(2)問題一探究式教學模式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中心,注重學生獨立活動,著眼于創造性思維能力和意志力培養的教學模式。其特點主要表現為問題性、過程性和開放性。
該教學模式-般分為五步:①提出問題。如在本節課就如何“搭支架”提出了兩個問題。②建立假說。針對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能性設想。如在本節課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長綜合組內其他成員的想法,確定了本組要搭的高塔的形狀。③擬定計劃。如本節課中小組長在綜合本組成員提出的可能性設想后畫出草圖,制作所需材料等。④驗證假說。在本節課中,各小組主要采用了實驗式的驗證,他們通過動手做實驗、分析實驗、總結實驗結果,驗證了假說是否成立、有效。⑤根據驗證的結果交流提高。如教師在各小組實驗結束后提出問題,進行了小組間的交流討論。
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的創新能力、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養學生民主與合作的精神。其弊端是教學儒要的時間比較長,需要較好的教學支持系統。
(3)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處于主導者的地位.扮演著“引導者”和“顧問”的角色。
相關推薦:
[1][2]
(責任編輯:)
近期直播
免費章節課
課程推薦
一級消防工程師
[協議護航班]
7大模塊不過協議退費
一級消防工程師
[沖關暢學班]
5大模塊 準題庫高端模塊 校方服務
一級消防工程師
[精品樂學班]
3大模塊 準題庫高端模塊 校方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