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2010/7/14 15:31:55 來源:中大網校
點擊關注微信: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對我們黨長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關于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紀新階段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部署,為我國農村的發展展現了美好藍圖,開辟了廣闊道路。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根本問題。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取得的偉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視解決“三農”問題密不可分的。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始終高度重視、認真對待和著力解決“三農”問題,為解決好“三農”問題傾注了大量心血。我們黨制定的一系列正確方針政策,贏得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為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工業化進程的推進、改革開放的突破和深化、經濟社會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關鍵問題。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我們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差距主要在農村。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證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才能不斷擴大內需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客觀要求,強調要把解決“三農”問題始終放在極其重要的戰略位置。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連續發出關于“三農”問題的三個“一號文件”,推出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扶持農業和農村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從二〇〇六年起在全國范圍內全部免征農業稅、牧業稅和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產稅。中央一系列政策的貫徹落實,使農業得到加強、農村得到發展、農民得到實惠,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保持社會穩定創造了重要條件。但必須看到,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解決好“三農”問題依然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為支持新農村建設創造了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廣大農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農村面貌,全黨全社會關心農業、關注農村、關愛農民的良好氛圍已經形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營造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社會條件。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已具備多方面的有利條件。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五句話二十個字,內涵豐富,要求明確,全面體現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主要方面,不僅勾畫出了現代化農村的美好圖景,而且提出了解決“三農”問題的系統思路。這個總要求是一個有機整體,既包括發展農村生產力,又包括調整完善農村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體現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協調統一的發展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任務,要針對制約農村生產力發展的突出問題,抓住關鍵環節,采取綜合措施,全面加強農村生產力建設。加大各級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的支持力度,建立以工補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關系。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業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集中力量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設施建設,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堅持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穩定和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廣辟農民增收渠道,逐步建立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形成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大改革力度,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全面增強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活力。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倡導健康文明的新風尚,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造就新型農民。加強農村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保障農民民主權利,繼續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加大農村扶貧開發力度,保障農村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逐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推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促進農村和諧社會建設。
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我國正處在城鎮化發展的關鍵時期。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方針,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對于推動國民經濟增長、優化城鄉經濟結構、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社會協調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要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從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入手,推動城鎮建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重視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提高其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的能力。發揮城市群的集聚和擴散效應,加強城市群內部的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提高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更好地發揮對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艱巨、復雜的重大歷史任務。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安排、科學規劃,廣泛聽取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區分輕重緩急、突出建設重點,分步實施、扎實推進,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防止和糾正強求一律、盲目攀比、急于求成等問題,不搞形式主義,不做表面文章。要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關心農民疾苦、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利益、增進農民福祉,以各種形式吸引和組織廣大農民群眾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動員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新農村建設,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行動。
(責任編輯:)